《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中的望(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0:48:5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中的望(网友来稿)

四川省万源市中学 郭世光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的课文《登泰山记》中有一句话:“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配套“教参”及一般资料把句中的“望”都解释为动词“远望”,虽然这样解释句意能通,但不论怎么读都不上口。笔者琢磨,这种处理绝对不会是深通诗律的大散文家姚鼐的本意。

如果我们把这句话重新标点为“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读起来就上口多了。问题是“望晚”这一说法能不能讲得通,又怎么解释呢?

诚然,“望”的基本义是“远望、远看”,但有趣的是它偏偏又常常与“近”扯上了关系。比如成语“可望而不可即”,一般辞书都把它解释为:“可以望见,却不可以接近。形容看来可以达到而实际难以达到。”你看,这儿的“望”已没有了“远望”时给人的“遥远”的意义,取而代之的是人主观上似乎轻易“可以达到”的“近”了。

《列子.杨朱》中有句话是:“望门百步,糟浆之气逆于人鼻。”《梦溪笔谈.药议》中也有一句话:“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明古汉语字典》把两句中的“望”均解释为“没到”。显然,这两处的“望”同样已没有“遥远”的意义了。“没到”其实已经暗含着“临近”、“接近”的意思。这一点也可以从“凌冬不凋”与“望秋先陨”的对照中,借用互文见义的手段来推导得到印证。《辞海》就认为,“凌”可以通“陵”,引申为“迫近”。这里的“凌”就符合这个义项,自然“望”也就可以作这样的解释了。

又,成语的“望秋先零”,《中国成语辞海》(新华出版社)把其中的“望秋”解释为“一见到秋天的来临”,《中华成语大词典》(延边人民出版社)则解释为“看到秋天将到”,也可以看出“望”有“临近”、“接近”的意思。

完成于明代的《水浒全传》的第一回有句话:“洪太尉吃了一惊,叫声‘阿呀’,扑地望后便倒。”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婴宁》里也有一句话:“(王子服)伶仃独步,无可问程,但望南山行去。”这两例中的“望”都已虚化为介词,可解释为“向”、“朝”、“往”等,不过它仍残留了向某个对象接近的意味。前一例实际上是往后面地上倒,即快速接近身后的地面。因为“地面”这个对象显而易见,故省。后一例接近的对象就更明显,是“南山”了。

综上所述,“望”在古代语言的发展变化中,从它的基本义“远望、远看”出发,经历一系列的微妙变化,具有了“向某个对象接近”的意义。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望晚”就是“接近晚上”的意思,义同于“向晚意不适”(李商隐《登乐游园》)中的“向晚”,也与现代口语中“傍晚”的意义一致。

作者邮箱: wyguoshiguang@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