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阶段应着力培养考生的考试素质(网友来稿)

时间:2024-09-25 14:29:2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冲刺阶段应着力培养考生的考试素质(网友来稿)

江苏省镇江中学 陈乃香

高考冲刺阶段应着力培养考生的考试素质(网友来稿)

在高考语文复习的冲刺阶段,我们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考试素质,力争考试得高分。

上篇 2005年《考试大纲》的特点:全开放

细析2005年新出台的《考试大纲》,与往年相比,我们发现其突出变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2004年《考试大纲》中所标的星号已全部删除,这意味着2005年高考将对所有考点进行选择性考查。

1.文学常识将成为选择性考查的内容。

文学常识的识记,应关注三点;一是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二是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三是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将在古诗文阅读中灵活考查。

古汉语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应重点关注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二、实行“三不”,给单独命题省市以更多自主权。

①不固定试卷结构;②不设小题分;③不设题例。

不再固定试卷结构,将有利于各省市自主命题时按本省的具体实际需要自由组合;不再设小题分,将有利于主观性试题的整体把握;不设题例,有利于题型的开放、创新。

三、渗入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积极导向作用。

高中语文课程,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得到发展。

中篇 2005年高考语文命题预测及应试策略

一、语言知识及语言运用

(一)命题预测

1.语音考查,定格三类;题型趋向,依字判音。语音的考查,重在三种形式:异形同音字、形近异读字和容易读错字。题型上以给出词或语或句中加点的字,不出现注音,然后判定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为主,也有给出注音然后判别正确与否。前一种题型,加大了考查力度,因此,这一题型将继续成为2005年的命题方向。

2.字形测试,别字为主;题型选择,多种格局。字形的考查,应把复习重点放在别字上。由于试卷为电脑打印,很少涉及错字。题型命制绝大部分情况下选择词或语,近两年涉及到对熟语中的歇后语、惯用语、谚语、格言等的考查。此外,有时也把错别字放在句中考查。

3.词语考查,重在语境;易混词语,初见端倪。词语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

同义或近义词既要注重实词,又要重视虚词,特别要注意从去年开始出现的一些意义虽并不那么相近却较易混淆的“准同义词”的选择。

4.熟语考查,渐入Ⅰ卷;存留Ⅱ卷,难度更大。熟语的考查,实际上在2003年已潜入Ⅰ卷字形考查之中,2004年15套试题中有七套在字形中考查了熟语,有两套在成语中考查了熟语。以此推测熟语在Ⅰ卷中考查的可能性更大。

5.标点符号,渐入Ⅱ卷;文言题中,可能设题。2004年恢复对标点符号的考查后,重点考查了句号、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等。纵观2004年15套试卷的命题特点与隐含信息,2005年可能采取两种命题方式:一是像北京考题一样,放入Ⅱ卷,在文言文的句读中考查;一是像福建考题一样放入Ⅱ卷,在语言运用中与简明、得体题一起综合考查,理由是2005年熟语运用可能移入第Ⅰ卷,这样标点符号自然就可能让位子熟语运用。

6.两类病句,交互出现;语意错误,渐趋主流。2004年命题者首次将“结构性错误”的病句与“语意性错误”病句分开命题,交互出现在每套试卷之中。实践证明,这样明显降低了难度,有利于考生答题。但由于是首次分开命题,各省市尚以“结构性错误”命题为主,“语意性错误”只有两套试卷涉及。鉴于此,考生在复习时,应把重点放在训练“表意不明与不合逻辑”这-类“语意性错误”的病句上,至于“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这一类“结构性错误”的病句也应适当训练。

7.语言运用,创新领域;连贯扩压,形式多样。语言运用,是命题者倾注心血较多的-块领域,历年考题都有创新。句式变换、语言连贯、扩展压缩、仿写考得最多。2004年的公益广告、对联拟写、语言衔接及熟语运用,标新立异,深受好评。2005年,图表阅读与文字分析,识别偏离中心的语句与口语转述,将成为主要考查点。

8.文学常识,重新出现;考查方式,结合诗词。文学常识考查将可能采取两种形式:一是以选择题或配伍题的形式出现;二是放在古诗词鉴赏中以小题形式综合考查。考查内容,将可能以时代、国别、体裁为主,代表作的识记可能性很小,否则,将加重考生的负担。

9.修辞方法,偶尔入题。重在修辞方法运用的考查,基本上在三类试题中运用,一是古诗鉴赏,一是现代文阅读,一是句式仿写。

(二)应试策略: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题应建立四个意识。

1.建立话题意识。这里所说的“话题”,有别于话题作文的话题,用的是它的本义,即“谈话的中心”。平时不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总是有一定目的围绕一定的中心的。高考语言表达题,也是有一定的中心的,差别只是有的试题明说了,有的没有明说,需要我们去体会。譬如上文所举2000年第26题,并未明示话题的中心,但它是存在的,即仿写的文字要表达对“友谊”、“勇敢”、“信任”的积极作用的评述;又如前举2002年第25题也没有明示中心,但所给材料中隐含着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认识。强调话题意识,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强调重视语言信息,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

2.建立语境意识。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活动。运用语言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境,就像植物生长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就考试的试题来说,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

3.建立互渗意识。这里的“互渗意识”是指:生活和表达互渗,以生活中的人事作为表达的材料;读写互渗,以阅读的积累作为语用的材料;思想认识与表达互渗,以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作为表达的灵魂。

4.建立表达意识。这里所说的表达意识是指遵循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这原则包含下列四点:①向心性原则(这里指所写的一段文字的每一句话都要直接或间接地指向中心,陈述中心,而不要游离中心);②连贯性原则(这里指所写的一段话围绕中心,叙述角度一致,前后照应,语气上一气贯通);③层次性原则(这里指所写的一段话,甚至是一句话都要有明显的等级次序);④协调性原则(这是指语言在句式、结构、音节等方面要和谐,读起来顺口)。

二、古典诗歌鉴赏

(一)命题预测:古诗鉴赏,诗词并举;以词为先,曲渐入题。

综观2004年的试题,诗入题10首,词入题5首。很明显,选材已由前三年的唐诗拓展到宋词。2005年将加大宋词的考查力度,甚至有的省市可能涉及元曲。考查内容由原来的寓意、诗眼扩展到细节、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角度,但语言、感情考得最多,这是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所在。

(二)应试策略:重视模式构建,优化书面表达

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

1.“诗眼”型题的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2.意境型题的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3.句意型题的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4.语言特色型题的答题模式: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主旨型题的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6.技巧型题的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三、文言文阅读

(一)命题预测:文言阅读,史传为重;句式用法,列入考查。

综观2004年的15套试卷,仍以史传为主,但除从二十五史选材外,选材范围已有所扩大,广东省的文言试题就选自《孔子家语颜回》。体裁上也有所突破,湖南省的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苏轼的散文《放鹤亭记》。这意味着2005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将突破选材、文体限制,因考点选材。

不管怎样选材,文言文阅读除要重视实词词义、虚词用法、文中信息筛选、语句意义理解和内容要点归纳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主要字词。主要字词指的是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且易与现代汉语相混淆的字词。

2.特殊句式。这将是2005年的选考内容。实际上2004年北京卷第8题已考查到成分省略。全国卷甲卷(河南、河北等地卷)中“尝竟不见用”就是被动句,乙卷(吉林、四川等地卷)中“吾在此,不汝容也”就是一个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句子,丙卷(甘肃、青海等地卷)中“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也是一个被动句。因此,与其说特殊句式是选考内容,还不如说是文言文阅读中常常要考到的隐性内容。

因此,掌握大纲中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和成分省略,非常重要。

3.词类用法。词类活用,为文言文所常见,具有典型意义,2005年将可能作为选考内容。实际上命题者早就将这类知识点作为考查点,特别是在文言文翻译中,经常出现。2004年丁卷(海南、内蒙古等地卷)中“日令家供具设酒食”中的“日”就是名词作状语。

总之,“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的最大可能是在翻译中作为“采分点”体现,当然,也不排除直接命题的可能性。

(二)应试策略

1.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2.考场“四步走”阅读法。

第一步,倒读最后一题,搜索“内容提要”。从1997年开始,全国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最后一题,在题目设置上有这样的规律:将阅读材料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切分为四个部分,再按照原文行文的先后顺序,拟设四种对文章的概括性叙述,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综合分析,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也就是说,在这最后一题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项错误,而其余都是正确的。那么,未读原文之前先读这些选项的表述,无异于在搜索原文的“内容提要”。这样可以消除原文的陌生感,树立读懂原文的信心。如2000年全国题第16题,就分别从胡威、胡威之父胡质、胡质帐下的都督、晋武帝等四个方面切入,对文意进行了概括与分析。读罢这四个选项,我们就可以知道,全文主要写了胡威父子,围绕着胡威省父这一事件,表现父子俩清廉谨慎的品质。

第二步,整体感知原文,确认“内容提要”。这一步必不可少,有承先启后的作用。要明确所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所写何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通读材料后就能明白,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写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总叙之后具体写了四件事:以疑兵之计退匈奴,饮食与士共之,引刀自刭,天下皆为尽哀;突出表现了李将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廉洁自律、爱兵如子、勇于承担过错的性格特点;作者对其大加赞赏和推崇。

第三步,细读相关部分,解决词句问题。这一步要求落实将要作答的题目(包括加点的实词、虚词,要翻译的句子,要考查的句式)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并运用所学知识技巧,进行解答。这一步任务最重,主要是理解词语和句子,大多靠推断来完成。有几种词语和句子在文中意思的推断方法可供参考:①依字形推断;②依语音推断;③依语位推断;④依语法推断;⑤依上下文意推断;⑥依事理推断;⑦依常识推断。

第四步,定向跳读原文,排查人物行为。经过以上三步,可以解决字词问题、句子问题、文意理解问题,只剩人物的评价问题了。这一步主要是通过排查人物行为,落实对人物的评价。如2001年第15题是要选出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把①-⑥句放入原文一一排查,发现第①句“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虽与“兵不厌诈”有关,但表述的是“结果”而不是“手段”;是“燕王”所为,而不是“田单”所为。于是排除A、B两项。第⑤句“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应当说既未联系到田单的“兵不厌诈”,又未联系到他的作战“手段”,只是反映了作战“过程”与“结果”。第⑥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全是从结果上来看田单火牛阵的作用,自然不符合题干要求,于是又排除D项。最后只有C项正确。

四、科技文阅读

(一)命题预测:实用阅读,关注热点;科技阅读,备受青睐。

实用文的阅读,从试卷结构看,2004年大部分省市都放在第二题,但北京则放在第四大题,2005年可能出现两种结构并存的情况。

从所选文章看,材料都是社会热点。一般是社会科学类与自然科学类,但自然科学类比例高达73%。关注科技,阅读科技报刊,是中学生不能缺少的一课。复习时,尤其要关注反映科技前沿的考古、医学,特别是环保类文章,诸如海啸、绿色奥运等。

(二)应试策略

1.阅读应试对策搞清考查方向,明确一种认识。

  虽然高考试题中的科技文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科技文阅读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之所以这样说,并非是否定相关旧有知识对阅读的作用。对相关知识熟悉,当然会有助于更快、更好地理解文章。我们只是说,当旧有知识与选文的观点发生抵触时,应以选文为准。

  2.注意调整心理,具备两种状态。

  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二是一定要认真仔细。我们知道,社会科学类文章一般是学术性文章,讲求科学性、严谨性,语言准确、严密。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也体现了这一点,虽然题目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

  3.掌握解题方法,明确三个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二步,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

第三步,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

选择。

  4.探索命题规律,掌握四种技巧。

  我们对社会科学类文章命题规律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设置的研究上。错误选项的设置方式,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断章取义、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

五、文学作品阅读

(一)命题预测:文学阅读,重在名家;散文主流,小说入题。

文学作品的阅读,所选文章大都是现当代有定论的名家名作,以现代作家为主。内容涉及家乡、山河、树木、怀人、忆旧、咏物、读书、快乐等。考查角度在保持题型稳定的前提下,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当然不能排除以微型小说命题的可能,辽宁省考的纪伯伦的(“认识自我”),就是一篇外国小说。

因此,2005年的文学作品阅读可能出现中国与外国的散文与小说对举的分布态势。

(二)应试策略

1.解题原则

①整体把握,以文解文。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理解文章必须放眼全文,整体把握,不可执其一端或断章取义而曲解文意。同时,一篇文章也是一个自足体,问题从文章中产生,答案也一定隐藏在文章中。设题者一般不会拟答案在文外的题。因此解题时要时刻记住从文章本身去思考,去搜寻答案,以文解文,切不可主观臆断。

②读懂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角度。

好的设题,题干本身就会提示阅读区间、解题思路、答题角度,所以必须认真阅读题目,确定好思维角度,不能文不对题,答不对问。

③尽量从原文中抽取词句,组织答案。

这是很多获取高分的学生的经验之谈。前面说过,一篇文章本身是一个自足体,答案总是隐藏在文中并通过一些词、句表现出来,而且往往用文章本身的词句组织答案表述最准确。事实上,每年高考卷提供的参考答案,大多是用阅读材料中的词句拟定的。即使有一些题明确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也是对材料中有关词句的组合。

④按顺序答题。

为什么要按顺序答题呢?这是由高考的命题原则决定的。有材料介绍,高考命题人在拟定阅读题时大体会遵循以下原则:(1)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2)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3)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4)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到深的系列;按顺序解题有利于提高解题的效率。

2.解题步骤

第一步,读文章,边读边概括每段内容。

有同学可能会担心,这样读会读得很慢,影响自己快速进入文章情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种担心没有必要,我们要求边读边概括每段内容,其目的也在于有效掌握阅读材料,提高阅读效率。只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概括”不是要你用准确的语言(不管是内部语言,还是外部语言)概括出来,而是要求你有这种思维意识,即要边读边思考,对每段内容有个大致印象,从而大致了解全文内容、中心和结构层次,为后面的第二步做好准备。

第二步,按顺序答题。根据命题原则,拟题人总是先呈现涉及材料局部内容的题,后呈现需整体把握材料的题。

①对涉及材料局部内容的题,可采取以下解题步骤:

(1)分析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角度。

(2)确定有效阅读区间。(有第一遍阅读思考作基础,便能很快确定)

(3)提取有关词句,组织答案。

②对于需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题,应采取的解题步骤是:

(1)分析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角度。

(2)整体把握材料,明确材料中心,以此作为答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这一步容易忽视,又比较重要。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作者所选取的一切材料,所使用的一切手法和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所以,只要是针对全文设问,不管是从哪个角度设问,文章的中心都是答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3)浏览全文,确定信息点,提取有关词句组织答案。

第三步,回读全文,检验答案的准确性。

伴随着对各题的解答,应该说,我们对阅读材料已有了相当的理解。这时可带着自己的理解回观全文,检验我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与原文是否有矛盾冲突之处;如果有,可就矛盾之处再次思考,以修正答案。

六、作文

(一)命题预测:多种格局,话题为主;“关系”定型,命题其次。

2004年的高考作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全国及各省市纷纷选用关系型话题作文,高达l0个之多,可见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受认可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关系型话题作文标志着话题作文命题思路的成熟,既有利于训练考生的开放式思维,又可杜绝考生的抄袭现象;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又有利于指导作文教学。但北京及上海等地也出现了命题作文。

2005年的作文命题将可能出现这样的格局:以话题作文为主,命题作文其次,漫画作文可能亮相,材料作文、续写、扩写也可能出现。

复习时应重点关注这样几个话题范围:人文与环保、责任与意识,感悟与体验,现实与未来,家庭与社会、自主与合作等。

(二)应试策略

1.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几种主要的关系。

①是对立统一关系,即指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平凡与伟大”。

②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

③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

④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成人与成才”。

要特别防止两种“误差”。一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肢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二是泛论关系,不见重点。关系型话题作文要突出关系不假,但文章还应该有侧重,要分清楚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把握文体规范。

高考写作时要有清晰的“文体感”,即对文章体裁的一种敏锐的感觉,一种具体的印象,一种轮廓的认识。记叙文的目的是要动人以情、示人以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记叙的单纯性、材料的直观性、结构的时空性、语言的形象性。议论文的目的是晓人以理、导人以行,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议论的主导性、材料的论证性、结构的逻辑性、语言的概括性、观点的鲜明性。说明文的目的是要授人以知、教人以用,以说明、解释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说明的科学性、材料的知识性、结构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

1.写作记叙文,写作者就是要善于根据话题或命题,激活沉睡于心中的意象,依据话题或命意演绎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话题记叙文的疑难杂症是材料零散、行文拖沓;线性结构,记流水帐;语言干瘪,平淡无味;缺乏鲜明、生动的意象。针对这种顽症,我们可以运用“因意造象”的方法进行构思:把话题或命题演绎成一个故事,用故事表达出-种思想,将思想蕴涵于描写之中。也就是说,考生在拿到一道话题或命题之后,要能很快地引申出一个主旨,由这一主旨演绎出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又必须通过一组组鲜明的意象(场面、画面或片断)来表达。如有一篇佳作《春天在敲门》,以“消失的春天”、“与春天抗争”、“春天的苏醒”、“久违的春天”为小标题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因父母离异而受伤害的孩子由开始拒绝“春天”到慢慢受到感动,最后终于融人春天,生动地展示了主人公心灵世界的变化。其中“春天”有双关义,耐人寻味。

2.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一般地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轮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有人谓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时,也有人把这叫做“总--分--总”框架。尽管说法不一,其共同的要求是开头必须提出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选用材料分层次地论证论点,结尾归纳总结。立好框架的标准有四条,一是“三论”(即“引论”、“本论”、“结论”)齐全,二是层次分明,三是衔接自然,四是首尾呼应。

下篇 讲好一份高考语文模拟题

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需要做一定数量的模拟测试题,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试卷讲评是提高应试能力的关键一环,如何做到试卷讲评高效有获,是备考教师应该深思的一个理论问题。我们以为找准相应的立足点,改变传统试卷讲评的不良倾向,是讲好一份高考模拟测试题的关键。

一、立足于学生考试的初始状态,改变传统试卷讲评无限拔高的不良倾向。

教师讲一份试卷可以花费很长的时间思考,查找大量的工具书,没有时间的限制,没有紧张气氛的干扰,因此,可以把一份试卷讲得头头是道。其实,这种试卷讲评不免有“纸上谈兵”之嫌。教师应该在自己弄清这套试题疑难问题之后,一定要把自己设想成考生,如何在考场上做这个题,探寻适合学生的解题方法,只有体察学生疾苦,才能研究出适合学生应试的解题方法,只有贴近考场实际的试卷讲评,才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试卷讲评。

我们根据考生在考场的特定环境,研究了近十年高考文言文测试题,提出了“利用选项的注释作用解答高考文言文试题”的方法。学生高考文言文的应试能力明显提高。

二、立足于师生同讲一份试卷的讲评方法,改变传统试卷讲评单一化倾向。

传统的试卷讲评,大多是老师利用备课时间,查找大量资料,经过充分讨论,教师进教室便逐一讲解。学生没有对已做过的试题充分思考,而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能否利用考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其实,我们在讲评试题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结成战略伙伴,让学生发挥能动作用。

首先,自由讨论阶段。应该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每一道试题,找出适合学生思维实际的解题方法。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把各种错误观点在交流中暴露出来,并通过学生讨论把许多问题辨明。在讨论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真正思考了问题,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看起来浪费了不少时间,其实,学生的能力在自由讨论中得到了真正提高,聚沙成塔,积腋成裘,高考成绩定会“一花独秀”。

其次,师生讲评阶段。既可圈定相应的同学讲相应的题目,也可以让全班同学都来讲同一个题目。这个阶段,教师的导演作用十分重要,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启发点拨,肯定学生的长处,吸收学生讲评中精妙的解题方法。教师的讲评往往粗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实际,没有考虑到解题的一些关键,而学生的讲评不仅适合学生的知识层次,而且有许多教师往往忽视的细枝末节,学生讲得也十分到位。

三、立足于学生解题心理状态研究,改变传统试卷分析只重知识技巧的倾向。

传统试卷分析只重知识的讲评,这种题应该如何做;高一层次的讲评是对解题技巧的分析;至于上升到心理层次分析试卷的很少,部分教师也未认识到试卷讲评中心理分析的重要性。知识技巧的分析固然重要,然而心理层次的分析尤其重要。

首先,培养板块高分意识。把语文科目作为一个大的板块,放在高考各科目中,鼓励学生保住110分,力争上120-130分,勇闯140分,让学生真正明白语文也是个拉分的科目。另外,把语文的各个组成部分肢解为板块,培养学生每一个小的板块的高分意识,明确选择题、现代文阅读题、语言知识运用题、作文题应该拿多少分,才能够保证语文过优分。

其次,培养自信意识。自1998年以后,语文试题降低了难度,放宽了阅卷的尺度,允许学生拿高分,并且确实有许多学生高考拿到了140分,这无疑不是高考语文界的一枝报春腊梅,使学生树立了拿高分的信心。

最后,培养“惟我”意识。许多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犹犹豫豫,似是而非,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如此不良习惯,自然难拿高分。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论证,认为自己所做的题目100%的正确。

四、立足于讲透一套试题,改变贪多求全的不良倾向。

我们以为,讲评一套试题有三个层面:知识层面、技巧层面、心理层面。如果一套试题从这三个层面去讲评,这套试题可以说讲评得比较透彻了。是否每套试题都这样讲评呢,那也大可不必,应该每套试题有不同的侧重点,游动式转移,持之以恒,水滴石穿,学生的应考能力必将上一个新的层次。我们应该立足于精讲精练,应该立足提高学生能力,使学生满怀信心走进考场,高高兴兴走出考场。

作者邮箱: 13952865227@vip.163.com

【高考冲刺阶段应着力培养考生的考试素质(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培养良好习惯,提高语文素质(网友来稿)07-25

高考小作文示例(网友来稿)05-28

立足语文素质教育,搞好高考语文复习(网友来稿)10-26

对高考作文说不(网友来稿)10-10

高考作文五忌(网友来稿)08-02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网友来稿)07-10

谈谈中学差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07-05

鞠躬(网友来稿)09-18

红薯(网友来稿)10-18

高考诗歌赏析六首(网友来稿)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