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 书 助 读 法

时间:2024-11-02 03:45:2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抄 书 助 读 法

 

  明朝负有盛名的文学家张溥幼时天资并不聪颖,喜欢读书,但记性不好,读后好忘,他曾骂自己脑袋笨。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每读一篇文章,就整整齐齐地将文章抄一遍,边抄边在心里默诵。抄完后再朗诵一遍,马上投入火炉烧掉,重新再抄一遍,这样往返六七次,一篇文章等于读了十几遍,自然记得熟了。为了勉励自己,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书斋”。

  明朝的顾炎武少年时读《资治通鉴》,每天读书后还照书抄一遍。他读完一百多万字的全书.又得了一部手抄书,印象也更加深刻,真是一举两得。

  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梁启超热情地向人们推荐的读书方法是“录抄或笔记”。他认为好记性的人不见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较多的倒是记性不甚好。克服记性不好的方法是抄书或笔记。短的抄全文,长的作摘要。资料积累多了,再加以整理研究,使可以写成一部著作。他还认为抄书能提高注意力。读书时发现一段资料有价值,把它摘抄下来,印象深刻了,也便于日后查阅、研究。

  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教授回忆自己治学经历时说,他“七八岁时即已陷入神经衰弱之苦况,读时虽了了,掩卷旋茫然。所以尚能从事于考索之业者,只缘个人习性乐于遇事注意,而且腕又不厌烦,一登手册,随手可稽,予盖以抄写代其记忆也”。他青年时每日边读书边抄写,数十年如一日,博览群书,积累了约六百多万字的资料,写满了二百多本读书笔记,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前人的治学经验告诉我们,抄书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效果,二是积累了资料,为日后进一步研究作了准备。但录抄或笔记时要注意几点:①所抄的书要严格选择,必须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不能见书就抄。②录抄或笔记要分类,以免日后查阅费时费力不方便。③对抄录的书籍、资料的内容要多思考、多揣摩,力求悟出一点新道道。如果不思考,做个“抄书公”,对读书也不会有多少好处,仍然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抄 书 助 读 法】相关文章:

抄作业的检讨书12-03

抄作业检讨书11-18

助班申请书12-28

给同学抄作业的检讨书09-25

关于抄作业的检讨书01-29

大学助班申请书08-03

家属助廉倡议书06-06

家庭助廉倡议书05-28

家庭助廉倡议书05-16

借别人的作业抄检讨书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