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建构口语交际的动感地带(教师中心稿)
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初级中学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在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口语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最便捷、最基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手段之一。因此,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是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从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和未来时代的交际发展能力的高度,对传统的听、说能力加以整合并超越其原有功能,直接关注学生的未来和祖国的明天,无疑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然而,直面现实,口语交际的淡化或弱化依然是当前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主要弊端之一。究其原因,“长期以来,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考、中考难以进行听力训练,客观上造成了平时教学过程中听力训练及评价的不足。”①另外,“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忽视了口语交际的教学,或概而言之,或弃之不理,或让学生自读。‘口语交际’陷入了窘境,似乎成为课本里的摆设与装点,简直是形同虚设。”②而主观上,部分师生思想认识不足,把口语交际简单地等同于传统的听、说,认为只要不是聋哑,谁还不会说话?因而轻视口语交际,认为不值得学或无所谓学;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不严,教师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和人际交流的素质也不够,教师本身也难教、怕教、懒得教;再加上,师生关系没有摆正,教师又缺乏亲和力,农村孩子害羞或怕说不好而闹笑话,以致学生多怕说、不敢说;还有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总是“一言堂”,不给学生插嘴说话的机会,偶尔一些公开教学,看起来“说”得轰轰烈烈,但大多数都是反复的课前“预演”应答而已,毫无即时性、情境性和生成性可言,于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素养无补。
为此,在新课标下,我着力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念为指导,以“情境”、“协作”、“会话” 和“意义建构”为要素,建构口语交际的动感地带:从校情和学情的实际出发,努力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死”书 “活”动起来;改变教师日常生活,让师生互动起来;改变教学评价策略,让五官联动起来;从而面向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开辟广阔的教育教学新愿景!
一、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死”书 “活”动起来。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从学习内容上看,语文学习片面强调书本的学习;从学习方法上,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机械训练;从学习功能上看,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割裂失衡,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人’的整体素质相背离。”③确实,现行的课堂教学,大多定位在阅读教学上,而阅读教学又以“满堂灌”的形式呈现(书读得“死”,模式单一),师生整天对着统一书本,报着统一问题,记着同一答案,然后再考统一的试卷(读的是“死”书,课本唯一),整个地就像做着“埋雷”和“挖雷”的游戏,当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落后模式,以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模式, 建构开放与生成的生命课堂,是新课程的必然呼唤。
在开放与生成的课堂中,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强调开放性,就要为教学设计预留空间;强调生成性,就要培养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等习惯;强调生命性,就要注意让“生活闯入课堂”;“变重知识的接受性学习为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学习;变单一的认知性学习为多维的体验性学习,变机械的决定性学习为互动的交往性学习;变单项性活动学习为综合性的活动学习。”④如文言短文《夸父逐日》与《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一般多强调解词、翻译和朗读、背诵,传达文章的主旨等,“显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的传统教学,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⑤而采用多角度、多形式的诵读方法,或对照注释去读,读懂读顺;或设疑式读,质疑解疑;或翻译式读,合作对译;或讲故事式读,体味情趣;或想象式读,认识人物;或删减式读,思考道理;或对比式读,深化理解;或自由诵读,竞背课文;或改编演读,创境体验等,同样是读“书”,但角度和形式灵“活”多样;同样有读,但较之一般的朗读,它又更注重在读中体现声律气韵,体味文采文意,进而领悟情感旨趣,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因而呈现出新气象。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又说,新式教育的特征是“以生活为本位,随时学习,随时受用。”所以,“读教科书并不是(学生)进学校的最后目的,最后目的乃是在取得生活经验。”因此,善待教材,由“文本”走向“人本”,通过教材习得积累方法、经验,再去读课外之“书”、生活之“书”,是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必然趋势。
二、 改变教师日常生活,让师生互动起来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 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⑥但现实是,大多教师上课则高踞讲台之上,下课则端坐办公室之中,远离学生,即使有时有辅导,也主要是权威的说教,缺少心灵交流。因此,要让师生互动起来,必须要改变教师的日常生活,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课堂上多对话多互动,生活中多谈心多商讨,努力寻找师生间的交集,加强交流与合作,肯定激情与长处,学会宽容与理解,注重交往与反思,从而在学科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突出口语交际,在各种场合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特别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他们主张师生间应建立良好而不低级庸俗的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新可标也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可见,改变教师的日常生活,让“教师角色更富人情味”、“课堂组织更富人文性”、“内容分析更富亲近感”,“平时交往中多一分真诚,少一分威严;语文课堂上多一分真我,少一分做作;教学内容里多一分真实,少一分空泛”,⑦让师生互动起来,贴近学生的情感和生活,实现人与人心灵的对话,在彰显安全与自由的情景中创造,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 改“变教学评价策略,让五官联动起来
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因此,重视“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就必须要改变教学评价策略,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同样,突出“交际情境”,就不能将“听”和“说”割裂开来,而要在听说读写的整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我尝试五官联动,将传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整合为一种综合性学习,以激励和责任机制,促进主体建构。
1.听--“免费”提供信息
听说读写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口语交际特别强调情感态度和文明素养,强调“学会倾听”,这也是口语交际与日常生活中口语习得的重要区别。所以,应加强“听”的教学,以“听”正“说”。让学生耳听脑记,在“听”中准备“说”,正确地“听”,正确地“说”。对“听”得好的学生,应充分肯定,“免费”(相对于“有偿家教”或“偏爱型”教学而言,即无条件地“开小灶”)提供更多更广的信息,鼓励多听,以满足其兴致和欲望,适应主体追求;对“听”不好的学生,不能不管不问,而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免费”辅导,以更多更好的新颖的信息吸引、诱导学生去学,做到以情导行,以意激情,知行合一,以严格的听力训练和坚实的“听”力基础,为后面的“说”、“读”、“写”提供内容和方向。
2.说--“优惠”表现时空
听与说是口语交际的二要素,前者侧重理解,后者侧重表达,但“听”也是为了“说”。因此,要训练学生敢说、善说、乐说,就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激励机制,“优惠”学生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实现由被动式的“要我读”到主动式的“我要读”的主体角色转变,让学生放开说,大胆地说,尽可能多地说……引导学生专挑别人没说过的去说,说认识,说体会,说收获,说发现,说疑点,说优缺点……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去说,背诵、朗读、演讲、辩论、解说、表演……时时说、处处说,人人说, “聚焦点闻访谈关心国家大事,动脑筋想问题联系生活实践”,“指点江山论人间善恶,激扬文字评天下大事”,“谈天谈地谈古谈今谈自由,论时论事论人论物论天下”,“谈国事家事中国人的身边事,讲真话实话老百姓的心理话”⑧……有话就说,无话不说,在“说”的实践中自我锻炼、自我肯定、自我享受、自我超越,何乐而不为也?
3读--奖你书海“漫游”
这里“读”有两方面,一是发声去读,即朗读,二是广泛阅读。正如朱自清所说:“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理解就是把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结合起来。而朗读 “因声求气,得神入境”,神游文章之中,辄心向往之,其境历历如在目前,其人栩栩如生,像喜亦喜,像忧亦忧,体验来了,很快就进入了文章理解的层面。当把文章读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语),“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唐彪语)。农村初中学生怕读不好,多不愿读,所以,奖励他们“读”,扭转他们不读、不肯读或不敢读的心理定势,增加他们“读”的勇气,以“读”代“说”,提高他们“说”的艺术水平,尤其重要。诚如韦志成先生所说,“当一篇文章学生读正了字音,读通了词句,读准了语调,读清了思路,读懂了技法,读出了感情体验,这课文还需要教吗?”⑨
韦志成先生认为, “阅读教学的组成有两个部分:一是课内的范文阅读,一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阅读的两翼,缺少一翼,阅读教学就不能起飞。只有两翼并举,阅读教学才能起飞,飞得高,飞得远”。⑩在口语教学中,加强阅读,以“读”激“说”,给学生增加“说”的信息量,丰富“说”的话题和内容,非常重要。鉴于农村学生,图书的缺乏,用奖励的方式,诱导学生去读去说,无疑,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交流,谁“说”得好,就奖谁“读书卡”,结果学生的兴致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写--请你牢记“充电”
“写作”包括口头写作和书面写作。口头写作是锻炼学生在公共场合即席讲话能力的好方法。它实际上是做有声的文章,要有灵活、敏捷的思维反应,比书面写作更难。我们常把它纳入到“说”的范围,这里不再多说。
书面写作与口语交际关系密切。它们都是表达,但又有不同。口语交际更多的是“即席讲话”,而写作多注重成品的缜密思考。口语交际中强调“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有一定说服力”等,实际上就是突出“写作”的运思与过程。所以,学习写作,把握其结构、语言和表现技巧等,是顺畅“口语”的良性发展手段,极佳的“充电”行为之一。以写促说,说写互补,让学生时时牢记“充电”,在加强“写作”训练的基础上,促进口语交际的整合与和谐发展,显然会事倍功半。
总之,“死”书灵动、师生互动、五官联动,“免费”听、“优惠”说、在读中“漫游”、在写中“充电”,从而以创新的课堂模式、崭新的师生关系和鼎新的整合评价,建构口语交际的动感地带,是新课改下的一种有益的探究,“吾将上下而求索”!
附参考资料:
①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朱芸芸 王红 主编《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第150页
②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周新民等 主编《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与实践》第22页
③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赵福祺 李菀 编著《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第59页
④ ⑤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张行涛 郭东歧 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
⑦湖北武汉大学《中学语文》2003年3期第42-43页 周秀燕 《让语文课更具亲和力》
⑧湖北武汉大学《中学语文》2003年4期第32页 王先海 陈碧玉 《让学生“说”起来》
⑨湖北武汉大学《中学语文》2003年3期第7页 韦志成 《体验与“体验的课程”》
⑩韦志成 《现代阅读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302 页
【建构口语交际的动感地带(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口语交际教案 口语交际教案09-02
[精选]口语交际教案11-28
口语交际教案09-11
《口语交际》说课稿06-13
口语交际的教案10-19
口语交际教案03-24
《口语交际》教学反思09-20
口语交际教案优秀08-21
口语交际教案模板08-31
口语交际教学反思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