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细微处见匠心--由《项链》几个易被忽视的细节所想到的(网友来稿)
四川省宣汉中学 何武全
《项链》以一个戏剧性十足而又回味无穷的结尾把爱慕虚荣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的同时,也将小人物在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下艰辛又无奈生活的现实揭示得淋漓尽致。不管是同情还是抨击,抑或“哀其不幸,怒其虚荣”,人们过多的把舆论和价值取向集中在了玛蒂尔德身上。其实,玛蒂尔德是无辜的,她只不过是当时社会环境下下层人民的一个代言人 ,她也是社会制度的牺牲品,她的遭遇是有其较典型的悲剧根源,正如西方的一句哲言:人类是上帝的玩偶。笔者从几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里想到了一些问题,权作解答。
在分析细节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玛蒂尔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寻找她无辜的原因。不可否认,玛蒂尔德性格中爱慕虚荣的一面是非常鲜明突出的。她向往上流社会,并因“意外之邀”而“懊恼”发愁,甚至在备受十年艰辛劳动生活折磨,由一个舞会上光彩照人的漂亮少妇变成“粗壮耐劳的妇女” 之后 ,她仍然没有为付出的惨重代价而后悔,依旧回想当年舞会上的“风采”,也就是说她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生活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她自身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生活性格的结果。笔者以为这恰恰说明她是无辜的。因为人是离不开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人的一言一行、思想性格、价值取向都是受社会各个因素所影响、制约。正如我们可以肯定玛蒂尔德的不幸遭遇绝不只是在舞会丢失一条假项链这一偶然因素造成的一样。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不是与生俱来的,相反,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的真、善、美。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一个女人玛蒂尔德也不例外。小说在三、四、五三个自然段写了她对住、吃、穿、美的渴求,在借项链时用“跳”“搂”“亲”“抱”等一系列动作,惟妙惟肖地刻画她爱美的性情,即便是因自己贪恋美而酿成悲剧陷入困境,她都仍不忘对美的回忆。难怪有人评价她是“爱美爱得无怨无悔”。她同时也有“真”的一面 。她的“真”我们可以理解为率真、单纯,如少女一样的单纯。当然,正是因为成为少妇的玛蒂尔德身上残留着过多的这种少女般的单纯,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是难免的。只举两个例就足见她单纯得“可怜”,一是作为一个家庭主妇,与丈夫同床共枕,竟然不知丈夫还有“父亲留给她的一万八千法郎”,要知在当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二是在还项链时作者明确的写到她是“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她还有“善”的一面。正是善,她才不欺骗朋友佛来思节夫人,更不耍无赖拒还项链;正是善,她才勇敢地挑起生活的重担,并且靠着“勇毅”的性格,战胜了困难度过了难关,连作者也直白她显出了“英雄气概”,而这正是我们现实社会提倡的。但就是这样一个爱美、纯真、勇毅的女子却让生活开了大玩笑,给了她不幸的待遇。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她是无辜的吗?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从这个角度看,笔者以为《项链》的悲剧性也就体现在这里。
那么,在细节中我们又能看出什么来呢?“细节是生活的血肉,也是小说艺术的血肉。离开细节,就谈不上逼真地反映生活,尤其对以家庭生活为题材而缺少惊心动魄的传奇情节和宏大场面的作品更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小说艺术。” (周先慎语)精雕细刻、真实自然的细节描写含义丰富,小中见大,细中见深,最能体现出“琐碎中有无限烟波”的艺术特色。作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莫泊桑肯定不会放过典型的细节描写,尤其是一些看似不经意的闲笔式细节最能体现大师谋篇布局、精妙构思的匠心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第一处细节是在“丢项链”部分,具体是在舞会上。当玛蒂尔德舞得“快活”、得意忘形时,他的丈夫路瓦栽先生在干什么呢?作者没有忘记这个小人物,而是这样交代:“她丈夫从半夜起就跟三个男宾在一间冷落的小客室里睡着了。那时候,这三个男宾的妻子也正舞得快活。”这句话绝非可有可无,尤其注意“冷落的小客室”“三个”几个字。这样的舞会,主角当然不是一个身份仅为小职员的路瓦栽先生,他只能睡觉。小职员终究是小职员,不会因为受部长之邀而身份立改地位陡增以至受到特殊待遇。睡也只能睡“冷落的小客室”。得到这种待遇的人也不只一个,也不只“三个”。试想教育部举办舞会的地方难道只有一间小客室吗?肯定还很多。再想下去,这些男人的妻子们不也像玛蒂尔德一样企图凭她们的所有资本寻找一个台阶来改变其命运吗?其实小说开篇就用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也”字点其用意。换个角度来思考,部长及夫人邀请如此多而身份并不高的人来参加舞会,难道是投其下属们的所好(结识上流社会,寻找进一步向上爬的楼梯)给他们一个出头的机会?不是。难道是有着部长身份的他来有意做出体恤下属的高姿态?没必要。在当时那个社会,他们只能是部长及夫人邀请来的“玩偶”,好听一点是找的几个漂亮一点的舞伴而已,她们的丈夫则是陪伴。回到现实看看报纸、网络等媒体披露的一些类似的丑恶现象(譬如某高校强令大学生陪舞及不时晃诸眼前的“性贿赂”),就不难理解这种现象产生的土壤是古今中外随时随地可见。玛蒂尔德充其量不过是这土壤上开花却没有结果的一株小草。至此,我们不得不为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剖析所折服,为作者富有远见的眼光和高度的社会概括力所倾倒。此外,此处细节在深化主题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在创作艺术上的功力,看似闲笔,实则神笔。
第二处细节是在“还项链”一节中,当玛蒂尔德还项链的时候佛来思节夫人说的一句话,“你应当早一点还我,也许我早就要用它了。”我们在领悟这句话的时候还要注意佛来思节夫人的神情,她是带着一种不满意的神情以责备的语气对玛蒂尔德说的。要知佛来思节夫人知道项链是假的,也毋庸置疑她有很多项链。可她为什么要对朋友这样呢?她那么有钱,难道还缺少这挂假项链?既然要早点用,她那么多的项链难道就没有一挂合适的,要不花钱买更好的项链?她为什么非得用这个假项链?她还有多少这样的假项链?……不妨再大胆地顺这思路推想下去,佛来思节夫人以前又是什么样的人?她是否曾如玛蒂尔德一样为自己的地位、身份、生活环境而苦恼、发愁?是否靠她的美丽、风韵、娇媚换得现在的一切?……在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这样写到:“她(玛蒂尔德,笔者注)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佛来思节夫人,笔者注),一个在教会女学里的女同学。”从加着重号的“同学”来年两字依稀看到佛来思节夫人以前生活的蛛丝马迹。所以她并不大方,非常看重来之不易的东西,哪怕是一挂“假”的项链。这样我们可以简单对佛来思节夫人的形象作个概括:吝啬(对待金钱),虚假(对待朋友),爱慕虚荣(对待生活)。现在看来谁还怀疑向她借这些假项链的只有玛蒂尔德一人。
还有一个细节是在小说的结尾。玛蒂尔德告诉好友还的是一挂钻石项链后,佛来思节夫人的表现可称得上绝妙。先是她的表情,不是惊讶也不是同情,而是“感动”。细细体味这两个字,真是妙趣横生。有钱的佛来思节夫人收下不该收的(笔者以为)穷朋友的一挂钻石项链后竟然是感动,真是太富有讽刺味了。为什么不是羞愧?为什么不是不安?在这两个字里我们不只读到讽刺,更多的是愤懑。接下来更绝。佛来思节夫人接着抓住朋友的手(当然是一双“发红的”、粗糙的手)说:“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文章戛然而止。这里我们只分析表现佛来思节夫人对此事态度的一个词,“可怜”。玛蒂尔德确实可怜,值得人们的同情。但这话既不是由作者说出(在小说中表现作者态度的词很多),也不是由旁人或第三者说出来,而是出自佛来思节夫人的口里,意味迥异。只要把这和前面表现佛来思节夫人神情的“感动”联系起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其中的意味及作者、读者渗透出的酸甜苦辣也就不表自彰。为什么佛来思节夫人明白真相后还要收下钻石项链,还要说这样的话?再回想第二个细节,再联想小说大师笔下的葛朗台、阿巴贡、严监生等人物形象,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此小说的真正意图,也体会到了“细微处见匠心”的艺术魅力。
通联方式:四川省宣汉中学 何武全 邮箱:hwq_197100@163.com 电话:13079092081
作者邮箱: hwq_1971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