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初探(教师中心稿)
东阳市巍山高中
【摘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新课标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笔者通过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试图从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让学生成为合作学习者、让学生成为积极探究者三个方面建构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笔者从主体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尝试构建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 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
阅读教学往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所以阅读教学要避免“满堂灌”,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这里的学生自读不是盲目的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自主学习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而且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和“西”是否都可以理解为名词作状语?(提出问题的学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有区别)。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入,是学生探索研究闪出的思维火花。许多参考资料上都认为“东”和“西”是名词作状语,课文注释“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往西扩大边界”也有视它们为名词作状语的倾向。但深入探究句子的内部结构,这两个词在用法上确有区别:“封”,名词作动词,解释为“把郑国当作边境”,“东”放在动词之前,理解为名词作状语,但“又欲肆其西封”中,“西”处在动词之后,名词之前,把“西”也理解为名词作状语,理由不充分,这里的“西”实际上就是名词修饰中心语,充当定语,此处“西”没有活用现象。
因此在阅读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二、让学生成为合作学习者
在现代社会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素养。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以单一的个体学习为主,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忽视集体观念的教育;重学生独立思考,忽视群体之间的合作;重师生的纵向交流,忽视学生之间的横向沟通。阅读教学应改变学生个体独立的学习方式,提倡合作性学习。中国有一句俗语: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虽然这句话有失偏颇,但确实反映了一些问题,我们培养的学生缺少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语言沟通能力较差。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推行“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好体现。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的整体功能。因为有些问题靠个人力量无法进行,有些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无法独立自主地探究,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在互帮互助、集思广益的前提下进行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完成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培养团队意识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能力高低和教材的特点灵活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如为了发挥优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可以将学生按照能力的高低搭配分组。这样,差生可以在优生的个别指导下进行探索,得到表现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优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增强,这种分组方式可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供自我表现和自主发展的机会。又如为了合作过程中便于沟通,易于交流,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自然群体采取自由组合的方法,这样,学生合作的兴趣大,学习的效果好。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采取辩论赛、集体汇报、评选最佳小组(组员)等方法,提高学生合作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学会倾听、乐于表达、敢于交流、勤于动手、勇于争先。这样,可以较好地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三、让学生成为积极探究者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探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同时通过提问辩论,质疑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学习过程,思维的质与量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学生细读课文之后,提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于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释疑,要求他们精读多想,比较分析,展开论辩交流,求得问题的解决,此环节要不惜花费时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可通过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讨论学习,课堂上不一定要把追求完美的答案作为教学目标,而应当引导学生在辨析问题上下功夫,以求理解更深入,思路更清晰。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思考的自主权,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有想象力的、有个人见解的答案。解决一个个自主发现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一次次的创新演练。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学生对“峭楞楞如鬼一般”这一句提出疑问,认为它破坏了这一副塘上月光图的美的意境,前后文也无法衔接,提出应该把它删掉。这一问题是很多专家学者一直在争议的问题。我告诉学生,以前的教材是没有这一句话的,由此肯定了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同时又指出,现在的教材又把它加上了,恢复了朱自清先生原作的风貌,到底可不可行呢?于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的热情很高,联系前后文,有学生认为这是和作者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复杂的感情相联系的。”有另一学生发言说:“从整体来看,本段是描写荷塘上的月光,采取了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方法,这一句是通过树影来侧面表现月影的特征:阴冷、静谧。而这正是作者真实心境的反映。”学生的回答有观点,有论据,表现出对教材的清醒认识以及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在教师的导引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明显带有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勾践灭吴》一文教学后,为了给学生对勾践这个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出了《我看越王勾践》一题,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查阅有关资料,写出自己的认识。课堂交流时,学生对勾践这个历史人物作出了全方位的评价,课文节选写越王勾践处在逆境之中,但没有自甘堕落,一蹶不振,而是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终于赢得民心,击败了吴国。节选中的勾践,确是一代圣君,那种在逆境中奋起精神值得今人推崇。但越国不久就逐渐走向衰落,究其原因,真是“成也勾践,败也勾践”,有李白的《越中古览》为证: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吴国兴衰又何尝不是如此?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引用史实,对历史人物做出了客观的评价,深深体味到文言教材内涵的博大精深。
实践证明:“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使学生活跃了,主动了。敢于辩驳,敢于争论,敢于坦露自己独特的感受。有创意的表达,放射出智慧的光芒。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语文教师如果能持之以恒地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创新,语文教学定会像雨后的彩虹,绚丽多彩。
参考书目
[1]《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版
[2] 王尚文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袁振国,《问题与答案哪一个更重要?》,《人民教育》,2001年第4期
(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高中 陈伟东 邮编322109 05793639136 cwd81353@sohu.com《考试报》金华工作站 晁元萍)
【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初探(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发展学生语文创新思维初探(教师中心稿)10-02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影片作文教学模式初探(教师中心稿)09-11
面对新课标,语文教师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教师中心稿)06-18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类型探究10-02
科学类文章阅读教学再思考(教师中心稿)09-13
自主式作文批改实验报告(教师中心稿)10-17
语文杂谈五则(教师中心稿)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