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出效果(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0:42:0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读出效果(网友来稿)

江苏省江都中学 张卫东

在繁琐的串讲分析遭到一阵猛烈的批判之后,人们对母语教育规律的把握有了长足的进步。于是语文课堂上就有了书声琅琅、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读书成了教与学的主旋律。但是,在繁密的读书声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把“经”念歪了,把“读”这种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演变成机械的操练。例如,一位教师教《失街亭》这一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显文言文,在“读”上做足了文章,却效果甚微。课前通过电视和卡通书,大多数同学对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稍有了解。可教师足足花了两节课让学生读。第一节要求读正确,读流利,第二节课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复述情节。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到半节课把感情似是而非地读出来了。但教师仍不断变换形式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尽管花样翻新,却总是止于表层,流于肤浅,学生的语言修养和认知结构没有多大进步。

阅读教学当然要以读为主,让学生触摸文字,感悟文本,但如果只是在形式上做文章,机械地计算读的时间占了课时的几分之几,读的次数有多少,而不管效果如何,那只能使原本鲜活的“读”变成美丽的外壳,本应有灵性的“读”沦为追赶新潮的工具。

读的过程和形式固然重要,读的效果和质量更不能忽视。当我们已在理性上重视读的时候,就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读出效果?

如何读而有效?首先要明确什么叫“有效”。读出澎湃的情感,读出思维的火花,读出开阔的眼界,是为真读亦为有效。

一、“心到为急”,用心读出真情。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有句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为急。”因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只有用心思考,才能透过抽象的文字符号感受到文本所深含的理趣、情趣、美趣。怎样激发学生用心思考的兴趣和激情,在于教师的引导。清代学者王筠在《教童子法》一文中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诘问之,;令其善疑,诱以审问,则其作文时,必能标新立异,剥去胀词。”强调的是时时提出问题,令学生善于质疑,用深入的追问引导学生。而形式主义的“读”只强调读的响亮,读的整齐,而忽视了读的深度和精度。结果,读的次数虽多,却并未读出真情梧出至理。

所以,我们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引导学生在读中明理益智,抒发灵性。例如,同样是教《失街亭》,浙江的陈万勇老师则让学生当了一回军事评论家,对街亭之战进行评判,特别是对“谁应该担负街亭失守的主要责任”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读书的兴致顿时高昂。为了深入课文寻找证据,不仅读得更投入,而且眼到、心到、口到,读与思同步,思与情相伴,各有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有的学生认为街亭失守,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用人不当是最大的失误,因为马谡本性孤傲,刚愎自用,虽不乏谋略,但多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就嘱咐过诸葛亮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诸葛亮却感情用事,全然不顾。有的学生认为街亭失守的责任在马谡。由于他太过轻敌,死守教条,又不听副将劝阻,所以才招致失败。也有学生认为主要责任在马谡,次要责任在诸葛亮。诸葛亮生性谨慎,但这一次却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用人不当,所以他斩马谡时三次落泪,一因为感情至深杀之不忍而哭,二因为军法难违不能不斩而哭,三因为未听先帝之言铸成大错,为自己失误而哭,所以引得“大小将士,无不流泪”,在一片哭声中,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军事统帅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这样,学生研读文章,就能读出真情,读出感动,走进一个真实生命的内心世界--诸葛亮作为一个人,并非神,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也有心灵深处情与理的矛盾和斗争。

二、内化为要,训练读出真功

读书的要着在于内化,把感人至深、说理透彻的书面语化为自己的语言,囤积在灵府中,一旦需要就招之即来,借用他人的婚纱,打扮自己的新娘。

迁移性的训练是实现内化,读出真功的有效途径。津津有味地读,兴致勃勃地练,不多时便能将范文语言内化为己有,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和技巧就能提高,久而久之,就能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写景抒情都很精致而自然。怎样把那精美的文字和情意融进学生的心灵呢?可采用一些现代化教育技术,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奏鸣曲》,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而后点明诵读要领,重放乐曲,让学生在乐声中诵读,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探求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领略文章的音乐、绘画、情趣美,而后再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象的场景。情景虽然熟悉而感人,但要将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却非易事。心有所感,却不能尽言,再读原文就成为内在的需要。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有滋有味地读,踏踏实实地练,学习范文丰富的表现力。至此,就可进一步增加训练的力度,引导从读学写:既然课文景物描写如此精妙,比喻动词和引用如此动人,你能学习课文的写法,将晚霞照耀下的校园美景描绘出来吗?

实践证明,以说促读,以读促写,能增进学生读的积极性和目的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三、拓展为务,放眼读出真知

新课程理念十分重视课程的开放性: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凭借,但不是唯一的凭借;语文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但不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标准》拓宽了教师的教学视野,让学生精读课文,只是以此为桥梁,把学生领进传统文化的殿堂,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富。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把拓展延伸作为提高学生素养的要务,把学生领进文本,但不止于文本,让学生涵泳其中,产生“相见恨晚”的阅读激情,有一篇选文进而“读整本的书”,由课堂向课外延伸,有一个窗口放眼“书山文海”,产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和意识,方可读出真知,形成素养。

从近几年高考的情况看,大凡能在考场作文中出彩,独占鳌头的,往往得益于阅读名著,在阅读中有深入的思考领悟。如2001年的《赤兔之死》,2003年的《真假美猴王》,2004年的《治世之能人,乱世之奸雄》、《忠与义的交织》、《薛宝钗魂断大观园》等高分和满分作文,小作者如不熟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是无论如何写不出的。

把学生引进文本,又跳出课本,亲近大师,熟读名著,感悟名著,获得的不仅是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更多的是精神滋补、文化素养,是对人生、社会、价值观念的思考,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增进,这对学生今后健康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

作者邮箱: 406396906@qq.com

【如何读出效果(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教法灵活,效果显著(网友来稿)04-14

读出典型环境来(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如何快速作文(网友来稿)04-14

长亭如何送别(网友来稿)04-14

我是如何备考的?(网友来稿)04-14

如何选用论据?(网友来稿)04-14

从笑话中读出悲剧-- 非正常婚恋作品导读(网友来稿)04-14

读出偶然性行为的思想基础来(网友来稿)04-14

考前焦虑,如何应对?(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