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意境分析法(教师中心稿)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模式初探
新疆哈密师范学校 王处耘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诗学在中国不甚发达的原因大概不外两种:一般诗人与读诗人常存有一种偏见,以为诗的精微奥妙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经科学分析,则如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断。其次,中国人的心理偏向重综合而不重分析,长于直觉而短于逻辑的思考。”殊不知这种倾向也存在于诗歌教学中,虽然一度地位显赫,曾经取得过一定成效,但也弊端明显,可以“醉”、“迷”、“绝”三言以备之。“醉”即学生上课处于醉态,似懂非懂,不知所以然,往往对诗文内容认识得很肤浅,并对进一步学习提高埋下祸根。“迷”即教师教学时所处的迷态,备课与讲授只能有限的字句、格律和背景等皮毛材料入手,没有探寻主题和写法的有效方法可供援引。“绝”即由此导致的古典诗歌教学处于与世隔绝的绝态,主要表现为:以古典诗歌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的文言文教学与白话文教学相隔绝,以及古典诗歌教学与新诗教学相隔绝,同时古典诗歌教学却变成了语言教育和文化史讲授相粘合的怪胎。
究其缘由,传统的古典诗歌教学模式存在以下不足,或值得商榷之处:1、研究内容方面,重外在形式,轻视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研究。2、教学方法方面,重领会背诵,轻视分析归纳。3、教学视野方面,重就诗论诗,轻视同类题材作品的相互比较。谭献说得好“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但要让学生恰如其分地认识诗歌内容,了解和掌握其艺术表现手法,没有简便易行的欣赏方法是不可能的。朱光潜先生也说过“谨严的分析与逻辑的归纳恰是治诗学者所需要的方法”,“意境分析法”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模式,正是以此为基本方法,试图补就以上不足的。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爱憎不应该是盲目的,只是觉得好或不好还不够,必须进一步探究它何以好与何以不好。
一、“意境分析法”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
“意境分析法”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模式是一种立足于对诗歌题材特点的清醒认识,以分析诗句句式和用词特点为基础,借助所采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以及意象、形象等诗歌要素,通过句与句之间内在的结构联系,来分析、归纳和领会具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并最终辅以一定的复习巩固手段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模式或欣赏方法。
恩格斯在评论文艺作品的时候,首先着眼于内容,着眼于它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和作品的思想倾向。“意境分析法”有别于传统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与欣赏理论,正是把古典诗歌的基本内容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具体的研究对象有:属于诗句范畴的句式与和用词,属于表现方法范畴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及古典诗歌特有的一些表现形式,属于古今之外诗歌共有的意象和形象等要素,属于结构范畴的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诗歌教学与欣赏终极目标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意境分析法”教学与欣赏模式的基本课堂组织方式,是以教师居于主导地位的言之有据、层次明晰的诗歌结构分析与整合归纳,并适当向学生倾斜,充分照顾学生的理解和领会能力的师生互学互动形式。在长期持之以恒的教学实际中,可以达到教学相长,师生认知交融,于潜移默化中完成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领会和理解,同时逐步接受“意境分析法”模式的方法体系。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是开素质教育的倒车,而是在起步阶段由老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步入中国古典诗歌欣赏的殿堂,同时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高提供学法积累。“意境分析法”教学模式对诗歌的分析并不是无原则的肢解,而是与整合归纳相配套的中国古典诗歌欣赏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层次清晰的认知过程。其基本目的,立足于丰富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与欣赏的方法与模式,力争促进其多样化发展,采取化繁为简、还抽象为具体的方法,解除人为附加在中国古典诗歌上的无形隔膜,使其如白话文一样通俗可感。
二、“意境分析法”教学模式的方法体系
“意境分析法”教学与欣赏模式立足于对各类诗歌内在特性的全新认识,建立有完整的教学与欣赏的方法体系,主要内容可以基本概括为“分析--整合归纳--再分析--再整合归纳”的多次循环过程。
对中国古典诗歌内在特性的重新认识,源自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全新分类。我们依据叙事、抒情、议论、描写和说明五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诗作中的使用情况,以及某种表达方式所处的主导地位,将主流的中国古典诗歌作品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写景诗和咏物诗五大类,并根据不同的题材特点,教学更深一层的二次分类。“意境分析法”教学与欣赏模式借助于对作品的全新分类,试图将题材特点和表达方式作为分析诗歌写法特点的主要凭借物,进一步为归纳主题思想服务。
“分析”是整个教学与欣赏模式的基础,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分析单个诗句的句式和用词特点,以及存在于各个诗句中意象的独特含义,同时判定整首诗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与古典诗歌所特有的表现形式,来认定诗歌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表达方式,并分析这种表达方式所表达的基本诗句内容。“整合归纳”是“分析”阶段的继续,也是诗歌内容欣赏的基本结束。在对诗句各项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与主题思想和表现方法的关系,对诗歌意境进行整体性把握,从而完成诗歌主题思想和表现方法的认定。
“再分析”阶段选取同类表现方法或同类题材的作品,通过同向印证或逆向对比,加深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表现方法的再认识。“再整合归纳”是学生的课后复习巩固阶段,通过背诵、默写、对对子、写诗评、回答相关的课后思考题等方式,结束学生的学习理解过程,完成由教师到学生的知识转换,力求使学生在长此以往的坚持下,掌握“意境分析法”的基本方法体系。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顽强的、不可抗拒的旺盛生命力,它的可贵之处不仅仅在于独特的格律等外在特征,而在于其有别于西方诗创作、还将对中国新诗创作与欣赏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审美情趣、表现方法、句法和用词等特色。“意境分析法”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与欣赏模式虽然还处于草创阶段,但已经初步达到了青年人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由神秘到亲切,由无绪到可行”的状态转变,是基本可信的,也已经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证明。
【意境分析法(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中心阅读原则的含义(教师中心稿)10-23
兜风(教师中心稿)08-07
中心阅读原则含义例析(教师中心稿)07-29
画眉深浅(教师中心稿)07-18
尊重>热爱(教师中心稿)07-12
元代文学(教师中心稿)09-02
母亲给的爱(教师中心稿)06-23
读书与做人(教师中心稿)06-21
论机遇(教师中心稿)10-10
走进生活(教师中心稿)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