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洞幽烛微析用典(网友来稿)
四川省资阳中学 李政
典故,即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古人写诗作文喜欢用典,或以此炫耀才情,或借此曲折达意。岳珂在《稼轩论词》中说,辛弃疾在写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曾征求大家的意见,岳珂提出“觉用事多”,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 。这里的“用事”,就是“用典”。以辛弃疾这样的语言大师,为何想改而改不掉呢?因为这首词用典虽多,但极为妥帖,它在词中所起的作用和表达的深层含义,不是一般的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替代的。
诗文中恰当运用典故,可以让人在阅读中自然联想到典故所提到的历史故事或诗句,从而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使诗文内容有一种历史的深度,起到拓宽诗文意境,充实诗文内容的作用;恰当运用典故,还可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得委婉曲折、含蓄蕴籍,起到言简意丰之效。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对独揽朝政的韩丞相的北伐轻敌冒进的做法,不便明言,只好借刘义隆草率出兵,落得“仓皇北顾”婉劝;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批评,以北伐重任隐然自任的豪情,词人用“孙仲谋”和“廉颇”之典曲折表达,用心良苦,岂是直接叙述三言两语能够说清;再加上作者一生曲折的遭遇,屡受排挤的政治地位,又岂能直言相陈,妄起祸端!这就是辛弃疾虽为语言大师,味改其语,竟累月未竟的原因。这也充分地说明了用典在诗文表情达意中的重要作用。
理解诗文中用典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白典故的出处和内容。例如,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必须知道“司马春衫”是源于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原诗表示白居易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这里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明白作者之意是表达对清末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深切同情,“看到这样的社会现实,我就像江州司马白居易一样禁不住泪湿衣衫,我始终不能像太上老君(道家创始人)一样忘掉情感”,从而向妻子表达愿意为改变黑暗现实献出自身的生命之意。只有充分了解典故出处和内容,才能引发无尽的联想,从而体会到诗文包含的丰富内容。
其次,要联系作者的境遇,也就是创作背景。比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是时,当权者意欲北伐,借用辛弃疾主战元老的招牌,起用闲置已久的他担任镇江知府,一方面,辛弃疾老而见用,渴望一展雄图;一方面对当权派的轻敌冒进,心怀隐忧,不了解他这时的处境,难以体会其用典中的无奈与深意。
第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诗文主旨分析典藏之意。例如陆游《书愤》尾联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儿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出师表》?联系全诗对往事的追怀和报国宏愿,根据全诗“书偾”的主旨,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是以诸葛亮隐然自喻,这就使全诗那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表达得更为深刻。
总之,想读懂诗文中的用典,需要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收集教材中的相关历史掌故,多背诵一些诗文,多去揣摩、体会。如果涉及到的用典超出教材,一般来说,出题者会通过注释或在题干中酌情补充典故内容,只要能结合文本去体会典故在诗(文)中之意就行了。
作者邮箱: qiong0661@sina.com
【洞幽烛微析用典(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网友来稿)09-08
《行路难》简析 (网友来稿)08-01
《从宋代画院的考试谈起》简析(网友来稿)08-10
简析《故都的秋》思想情感内蕴(网友来稿)07-08
例析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网友来稿)05-27
鞠躬(网友来稿)09-18
红薯(网友来稿)10-18
落笔对面显深情:析唐诗思乡诗(网友来稿)06-24
静听天籁(网友来稿)10-21
十五的月亮(网友来稿)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