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课堂点击创新(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0:32:5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寻常课堂点击创新(教师中心稿)

寻常课堂    点击创新                     --高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例谈                       

寻常课堂点击创新(教师中心稿)

   

文章提要:本文紧密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例谈了高中

              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开发师生的创造性思维,如

              何训练师生的创造技法,如何在寻常课堂中让师

              生活用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技法,来促动语文教与

              学的全面创新。文中具体谈了笔者“寻常课堂,

              点击创新”的五种做法,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

              更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

      寻常课堂    点击创新

      --高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例谈

      广东省珠海市金海岸中学  周庆光

一、强化创新观念,激发创造热情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中语文新大纲强调“语文 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这些都提示了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重大、深远意义。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是工程的主导,学生是工程的主体。其中,教师的创新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就象日本心理学家恩田彰所说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教师本身如果是有创造能力的人,就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然后开发它。”因此,教师必须深谙创新教育的重大意义,牢牢树立创新观念,自觉激发创造热情。在此前提下,教师还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教委等的有关文件或精神,结合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等当代形势来深入认识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以此来调动广大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师生双方的创新观念都牢牢树立了,创造热情都被鼓动起来了,就能为以后持久的创新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动力基础。

二、营造创新氛围,培训创造技法

1、更新观念与教法、学法,全力营造创新氛围

想要让课堂创新活动能顺畅有效地进行,师生--尤其是教师--必须摈弃过去一些陈旧的观念,学习和接受一些先进的现代人文、教育、教学、学习观念,并不断改进与更新教法、学法。为此,从高中的第一节课起,我就给自己的课堂定下了八条原则:课堂主体化原则、民主宽容原则、博览广思深虑原则、答案多样化原则、激励创新原则、互动创新原则、教师先行深研原则、非一次性结束原则。这些原则的坚持实施,就能很有效地营造了民主、宽松、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新幼苗的破土而出提供了一块块肥沃的土壤。

2、学习创造学知识,培训创造技法

我本身对创造学感兴趣已经有很多年,从众多的创造技法中筛选了一些适合语文创新的技法。

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创造才是课堂创新的关键。因此,我从正常的语文课中抽出一些课时,专门组织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创造学知识,了解一些必要的创造技法,并进行相关训练,此称“创造学知识及创造技法培训系列课”,主要有发散求异思维课、逆向思维课、创造性联想课、创造性想象课等。这就为日后在课堂上进行创新实践奠定了思维及技能基础。

三、抓稳寻常课堂,开展创造劳动

寻常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自然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应当说,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创造潜能硬盘”,其存储量是很大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便是他(她)在“课堂”这个“视窗”上能否成功“点击”并打开学生那些“创造潜能硬盘”,从而生产出丰富、新颖、优质的思维产品。

下面,谈谈我“寻常课堂,点击创新”的五种常用技法:

1.发散求异法

这是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在语文教与学创新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一个问题有很多种答案,思维不局限于一个方面,而是向多方面发散,找出的答案越多越好的思维方法。求异性思维,则是不满足于原有或他人的答案,主动寻求与众不同的答案或途径的思维方法。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使用下列方法开发师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①、穷尽列举法。即把某一事物的特点与功用、或文中某个词句的隐藏含义等,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来。如“世界上都有哪些灯?灯有哪些特点和作用?”(为教巴金《灯》时的阅读和课后的写作做准备),“一群狗在深更半夜遇上人却不叫,可能因为什么?”(学鲁迅《药》时),等等。 这种做法往往能帮助师生围绕某一事物建立起与之相关的众多的表象或属性联系,在阅读上能给读者提供众多的理解可能性,在写作上则给写者提供丰富的形象素材或本质联系素材。②、对同一内容用不同形式表达。如学巴尔扎克《守财奴》前,我问学生:“表现某人非常贪婪吝啬,你有哪些表现手段?”学生发现除了用文字从正面描写外,还可以从侧面进行描写;此外还可以用绘画、雕塑、音乐等去表现。③、抽象词语的多种形象化表达。不少学生的作文,语言不够形象、生动、传神,除了词汇量欠丰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给那些抽象词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联系。为了让学生能在表达上有所创新,我平常很注意进行此项训练。如要求学生用众多的表象来表达“顽强”这个词,经过努力,学生找出的形象多姿多彩:悬崖上横空而出的树木,绷紧的弓弦与弓身,牛儿耕犁时的脚步,磐石下曲折而出的小草,冬天里落尽叶子的老树,逆流而上的小鱼,等等。④、对前人、别人的答案与思路不予苟同。包括对教科书、参考书、老师、同学等的说法或思路,都不要轻易地点头称是,而要尽力另辟蹊径,另发新说并力求自圆其说。

总之,发散求异法能大大拓宽师生思路,造福师生的智慧世界和听说读写。

2.逆思法

这是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反方向思考、从而得出新结果的逆向思维的运用。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主要通过下列方法来“点击”师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促动语文创新:①、对一些常见事物的品质进行反向思考。如问学生“苍蝇有什么优点?”一开始,他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可经过深入思考、认真讨论后,都不得不承认它有飞得快、飞得准确、视野广、嗅觉灵敏、适应性强、免疫力强等优点。在学巴金《灯》后,我让学生思考:“很多文章中的灯,都是令人感激、赞美的,那么,有没有令人恐怖、令人厌恶、令人愤怒的灯呢?”大家在一番思索之后,列出了深夜伴着搓麻将声的灯、小偷入室盗窃时的灯、战场上敌人的探照灯等具有反面品质的灯,为其说话、写作等搜索到了新素材、新思路。②、对文艺作品的形象的品质进行反向思考。如在学龚自珍《病梅馆记》临结束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你是否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有的学生用逆向思维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文中所说的“病梅”,在某种意义上也不见得是“病梅”,现在很多把玩盆景的人就喜欢这种梅,难道这些人都有毛病?他的看法不无道理,我们师生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和提醒。③、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反向分析。有时,从正面去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不容易奏效,这时,不如来个反向分析更好。具体做法是:去掉文中的某些内容,然后比较改动前后文 章内容的差异,这时,我们对其深刻性反而容易领会。例如,在学茅盾《风景谈》时,学生对文中那些议论、抒情句子的表达作用比较难于理解,我便提议让同学们试着将那些议论、抒情句子去掉,看看有何变化。这么一来,不用费多少口舌,那些句子的重要表达作用便明白地凸现出来了。在学陶铸《崇高的理想》时,有学生认为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用了十个人物的事迹作为论据,来从正面证明作者的观点,这在人们看来是增强了说服力,但换个角度看,却让人有堆砌累赘之嫌。我们当即以热烈掌声鼓励这位同学。

用“逆思法”来促动语文的教与学的创新,能使师生考虑问题时跳出俗套,突破思维定势,产生一些独特、新颖的见解。当然,运用逆思法,一定要注意符合真善美原则。

3.改换法

所谓改换法,是指改换原有文章的内容或形式,从而使阅读或写作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创新技法。

在高中语文的寻常课堂中,我们通过下列途径来实施改换法:⑴.改换原文中的事例。⑵.改换原文的词句乃至段落。⑶.改换原文的思路。⑷.改换原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心理描写等。⑸.改换原文的环境描写。⑹.改换原文的立意。⑺.改换原文的结构。⑻.改换原文的一些标点符号。⑼.改换原文的语言风格。⑽.改换原文的标题。

改换法,并非专门为了标新立异而实施,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改才好。我们都知道,包括课文在内的好文章,一定是浑然一体、疏而不漏的,有时容不得滴水渗进。因此,我们不会轻率否认原文的价值,一般是在领会、肯定了原文的精华之后,为了避免读死书、亦步亦趋而进行改换,更为了举一反三、扩大启迪、“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而大胆改换。改换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世界从来就没有神仙皇帝”这句话说得挺有道理,被公认为经典、权威的东西不一定无懈可击,此法的实施使我们增添了许多自信,也让同学们学会了许多批改作文的技巧。

4.联想法

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或由于某概念而想起其他相关概念的心理活动现象。联想能力在人的创造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心理学家恩田彰在他的《创造心理学》一书中写道:“联想力,就是产生有价值的观点和概念的能力。它是创造的思考力,体现了创造性思考的特性。”联想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类比联想等。

在语文阅读及写作课堂上,我们通过以下途径来训练、发展师生的联想力:⑴.故事联想。即由文章中的故事,去联想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的相似或相反、相关联的故事。⑵.人物联想。由文章中或别人口中的人物,去联想相似或相反的人物。⑶.文段联想。由所读到或所听到的文段,去联想有某种关联的其他文段。⑷.知识联想。由正在接触的知识,联想到相关的或相反的知识。⑸.道理联想。由目前所接触的道理,去联想相同、相似、相反或能相类比的道理。⑹.语言联想。由目前正接触的语言去联想在别的语境中与此有关联的有声或无声语言(如态势语言、绘画语言、雕塑语言等)。⑺.环境联想。由手头文章的环境描写联想到其他文章中的环境描写。⑻.主题联想。由某一篇文章的主题联想到其他一篇或若干篇有某种关联的文章的主题。⑼.思路联想。由一篇文章的一条思路联想到其他的若干条思路。⑽.结构联想。由一篇文章的一种结构方式联想到另外的若干种结构方式(本文的或另文的)。⑾.感受联想。由一种感受联想到相同或相反、相关联的感受。⑿.优缺点联想。由一篇文章的优缺点联想到其他相似文章的优缺点,由一位作者某文的优缺点联想到他的其他文章的优缺点,等等。

联想法的实施,使得师生几十人将自己在不同的学习、生活、交往、思想、感情等领域中所经历过或接触过的东西,不断地展现出来,大大地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积累,也有力地活化了大家的思路,点击出很多灵感与创意,对大家创造性地阅读和写作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当然,我们在课堂上运用联想法的时候,注意遵循有效和适度原则,以保证课堂效率。)

5..想象法

想象,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我们在课堂上实施想象法的主要途径是:①.人物形象特点想象。即根据文中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正面或侧面或细节描写,去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等。②.故事情节想象。我们一般用两种方法去练习:一是在原文结尾的基础上去想象,一是给故事开头或结尾或中部,让师生去想象。想象的题目师生都可以出。③.环境气氛想象。即根据文章的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去想象文中的细致画面及其给人的感受,并要求想象者用语言及态势表达出来。④.艺术效果想象。即想象一部文学作品或一件艺术作品将在何种读者中产生何种艺术影响。⑤.社会效果想象。即想象作品对不同社会条件下的读者将在思想、道德、伦理、行为等方面产生何种实质性的影响。⑥.变换条件想象。即将原文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条件改变,想象一下将出现何种新的结果。

想象训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智活动课程。通过想象,在阅读上,能使人们拉近自己与作者的距离,从而能更深、更透、更容易地理解文章与作者;在写作上,则能活络思路、创造丰富的材料、产生特别的感受、激发灵感等;在听说能力的提高上,也功劳卓著。

四、巩固深化成果,力求再上新阶

通过一系列训练,我们师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都能思路活跃,精力充沛,大脑潜能的激发比较充分,精神产品丰富多彩,逐步尝到了创造的快乐。随着师生们阅读的增加、思考的深入与变通,随着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改善,随着我们“寻常课堂,点击创新”体制的完善,我相信,在语文课堂创新方面,我们一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