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伊索寓言》幼稚浅薄吗?(教师中心稿)
《伊索寓言》“幼稚”“浅薄”吗?
--读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
浙江省绍兴县钱清中学 吴国林
“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这是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中的文字。
于是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四册)中对这篇文章就有了这样的分析:
“文章主体以九则寓言为例,一一纠正浅薄的见解。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做人的一生,古代乃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则是成人了。这样就容易明白,古代《伊索寓言》为什么那么浅薄、幼稚、简单。”
甚至,臧克和在《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语文学习》96第7期)中更进一步指出:
“《读〈伊索寓言〉》借《伊索寓言》里的九则寓言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化陈腐而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
《读〈伊索寓言〉》是钱钟书写的一篇读后感,它对《伊索寓言》中九则寓言的寓意作了再认识,极富有新意。钱钟书确实“神奇”,可我们不能借此而说《伊索寓言》为“陈腐”呀!我想,无论如何钱钟书也不会如此“狂妄”的。他对《伊索寓言》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正常的。因为这是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常说的“形象大于思想”。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我们既可以作这样的理解,也可以作那样的解释,“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汉姆莱特”。这恰恰说明《伊索寓言》的“深刻”,它创造的形象留给我们很多的思索。
再说,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这篇文章是选自他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39年作者曾为这个文集写过一个序,其中就提到: “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写在书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象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这段文字很明确地告诉我们,钱钟书这个集子中写的文章是“眉批”式、随感式的,而《读〈伊索寓言〉》正是这种“眉批”式的文章。作者对《伊索寓言》的评论是“零星”的,并非是对整部作品的结论。作者也不喜欢长篇大论的教训人。他在《写在人生边上》这个文集中另一篇《偏见》里就说道:“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作者承认这里所写的是个人的“一偏之见”。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这篇文章。大家都知道,要理解这篇文章,关键是理解开头三段文字。它正体现出了文章的主题。这里作者用的恰恰是伊索寓言式的笔调,把人性的丑劣的一面揭示出来了。开头一段作者讲了人事关系上的一个例子,写了有人对于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一种是对待“和我们年龄相差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宽容这种人”,因为“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他们“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因为“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这个例子的寓意是指出人们过于自尊,不愿意吸取别人的长处。这是人类的劣根性。
人们对待历史的态度也同样。第二段作者进行类比,从人事关系讲到对待历史的态度。对待历史,人们同样“卖老”,同样不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这是小看历史,并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忽视历史的价值。 这又是一种什么心态呢?这同样是人类的唯我独尊的心态。正是从这一态度出发,“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这一段作者又从对待历史的角度进一步揭露了人类的劣根性。
作者为什么对现代社会的人类有如此的感想呢?第三段开头作者说:“这些感想是偶而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看《伊索寓言》能使我们进一步认清现代社会人类的劣根性。这便是作者所说的“三重安慰”。第一,“读了可以增进对现代文明的骄傲”,这“现代文明”其实是指现代人的奸诈和狡猾,“骄傲”正是现代人的“自大”;第二,“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这恰恰说明现代人思想的“复杂”;第三,“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乡的感觉”,这里边讽刺意味更浓了,这是人类盲目自尊与自爱的真实心态。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作者在这三段文字中主要是揭示出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这正是钱钟书读《伊索寓言》时的社会环境。伊索是按照他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在解释寓言,那时人类的思想是多么的“简单”。而钱钟书则是以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在解释寓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人们的思想是多么“复杂”,作者是用《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进行比较,从而突出现代社会人类的劣根性,这里丝毫没有贬低《伊索寓言》意思。
前面我们说过,《读〈伊索寓言〉》是选自《写在人生边上》的。这篇序的开头还谈到了写作这个文集的目的:“假如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收录在这个文集中的文章里作者要谈的是“人生”,钱钟书是借《伊索寓言》来谈“人生”!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是作者在看《伊索寓言》中而引发的对人生的看法,并不是在评论《伊索寓言》本身。
好,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结尾一段。“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这不是在说《伊索寓言》不好吗?这句话该怎么理解?作者在接下去的文字中说:“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钱钟书还是在说成年人,还是在说社会环境!寓言何错之有?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太“复杂”了,“纯朴”的孩子本来就适应不了。作者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是持批判的态度的,他要我们警惕。这不是恰恰说明儿童世界、寓言世界才是人类社会的“天堂”,那里是非分别,善恶果报,公平公正。因此,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钱钟书真的在告诉我们《伊索寓言》不宜做现代儿童的读物。
《伊索寓言》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是:“而我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 前进,都是我的力量。’”作者在此恰恰运用了一则伊索的寓言,讽刺了那种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我们在感叹钱钟书巧妙的讽刺艺术的同时,不能不赞叹这“伊索寓言”吧,它多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钱钟书的意思!我们说,《伊索寓言》幽默、风趣、伟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一部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很高的文学价值的世界名著!
(邮编 3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