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唐诗另类:瞎子诗聋子诗哑巴诗(网友来稿)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唐诗写景状物,抒情言志,表现手法多姿多彩。其中有一类诗作通篇不涉视角形象,全凭听觉形象和心理联想铺展成文,我称之为“瞎子诗”;有一类诗作通篇不见听觉形象,只写视觉形象和心理联想或心理幻觉,我称之为“聋子诗”;另有一类诗歌不闻人声,不见人影,只用白描勾勒景物情态,传情达意,含蓄深沉,我称之为“哑巴诗”。下面择例分析。
(一)、瞎子诗。以孟浩然的《春晓》为代表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小诗仅四句二十个字,却写得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写酣卧山中,恬适自安的香甜。黎明破晓,红日高照,诗人竟然沉醉梦乡,不知不觉。可见,这一晚,诗人睡得多甜,多香!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待了醒来的原因。写春景不写春花灿烂,不状芳香四溢,单绘鸟啼声声,辅之以“处处”二字,渲染了一种鸟声婉转,悦耳动听,啁啾起落,远近应和的热闹气氛,使人产生置身山阴道上而应接不暇之感。三句转为回忆。春眠梦醒之时,意犹未尽之际,诗人隐隐约约地记得,昨天晚上,春风春雨,如烟似梦,纷纷洒洒,沙沙有声,虽没有像疾风暴雨那般摧花折柳,不过,也有微风细雨一样的冷花困柳,诗句之中流露出一点担心,一点忧患。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惜春发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引发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此句不涉人事,只问花木,而且花木飘落,令诗人倍感伤心,惆怅莫名。四句诗全用听觉和想象,没用眼睛去看,可见其“狭隘”了吧?可是诗人并非直写眼前之景,而是通过时空跨越,情绪转换来向读者传达春的气息,春的感悟。
(二)、聋子诗。以王维的《书事》为代表作。此诗即事写景,抒写自己顷刻间的奇妙感受。“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开头四句,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诗人漫步庭院,懒开庭院大门,不去外面散心,陶醉在与外隔绝,独立自足的一片宁静天地里。淡淡两句,流露出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三四两句转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细观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看着,看着,诗人竟产生了一种幻觉,那青苔好像要从地上蹦跳起来,像天真烂漫的孩子,亲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来。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全诗由视觉和幻觉描写构成,全没一点听觉感觉,触景生情,想入非非,巧妙地表露出诗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
(三)哑巴诗。以王维的《辛夷坞》为代表,写山谷寂寂,花开花落,无人言人语,无人影人踪,传达一种幽艳美丽而又凄清落寞的情怀。“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前两面两句着重写花“发”,春到人间,辛夷绽放,吐艳争红,灿烂辉煌,好似云蒸霞蔚,显露一派生机。后两句着重写花“落”,灼灼红萼,点缀深谷,无人知晓,更无人观赏;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短短四句诗,在描绘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寂的情怀。辛夷花实际上是作者生命情趣的一种无言暗示,它远离尘嚣,隔绝人世,扎根幽谷,自开自落,不为人知,也不须人赏,不惊喜于生之灿烂,不悲哀于落之寂寂,自由自在,独立自足,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按照生命的轨迹自然、天然地生活着,这实际上体现了王维宁静淡泊的生活观念和崇尚隐逸的生活情趣。全诗白描辛夷,不见人影,绘色摹态,不闻人声,委婉地暗示出诗人的生命情趣。这或许是诗歌最大的艺术成就吧。
(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410007邮箱:xccwxx@163.net)
作者邮箱: xccwxx@163.net
【唐诗另类:瞎子诗聋子诗哑巴诗(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宽容是首诗03-20
《木兰诗》教案02-17
木兰诗的教案04-23
木兰诗说课稿05-29
《木兰诗》说课稿11-23
《儿童诗》说课稿02-16
《木兰诗》教学反思04-11
《木兰诗》优秀说课稿09-12
《献给妈妈的诗》教案12-22
大班教案毕业诗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