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论道

时间:2024-08-19 12:40:1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老子论道

“道可道,非常道。”(1)“道”是可以说明(道)的,但不是寻常的道,而有特殊的意义。

“道”是什么呢?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为天下母……字之曰道。”(25)“道”是一个“整体”,(混成)在天地之先,早以存在的了,它是宇宙的根源,(天下母)名字叫做“道”。“道”是一个专有名词。这个“整体”是怎样的呢?

“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 敫,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也就是说,它是无色、无声、无形的。这三个方面都是不可捉摸(致诘)的,它是一个整体,它又是不明不暗,上下无光的。朦胧之中看不出什么名堂,终究它是无影无形的。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这个现象可以体会得出,而捉摸不到的,叫做“恍惚”(无形的整体)。它又是无时无地无不存在的,所以在前面看不见它的头部,在后面看不见它的尾部,它是无体的。

“道之于口,淡而无味,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用之不可既”。(35)“道”是无味的,虽然是看不见,听不到,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既)

因此,“道”是无色、无声、无形、无光、无体、无味,而又不占时间、空间的,也可以说“道”是非物质的。

怎样说“道”是可以体会得到,而不可捉摸呢?

“道,冲,而用之域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道”是空虚无形(冲)的,但应用的范围(域)是无限(不盈)的。深远地好象客观存在着,万物好像是都离不开它。我们不知道“道”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好像在“天”(帝)之先。由于道是不可捉摸的,所以说“好像”。这是说,在宇宙形成以前,“道”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了。有了“道”,万物就依照道的规律发展,好像是“万物之宗。”这不能理解为:“道”是万物的“宗主”,因为“道”是没有主动性的,万物的发展是自然的现象。

“道,常。无名……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32)“道”是永久存在(常)的,它是无形(名)的。天地气候相应,就会降下及时的露水,人们不能命令它,而它自然下得很均匀,这就是自然现象……“道”在天下,好象百川入海,一切都自然而然地依“道”而行。这是说:“道”是无形的,但通过物质运动形态,(如“以降甘露”)就可以体现出“道”的规律性。这是客观现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民莫之令”)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23)自然现象是不用多说的,所以刮大风刮不到一个早晨,下暴雨下不到一整天。谁在这样作呢?自然,(天地)自然现象还不能永久不变,何况是人事呢?这是说:天地万物都在

自然地进化和变化,都有其自然规律人事也是一样,自然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可能人为的。所以说:“孰为此者?天地”。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21)宇宙(孔德)的运动形态(容),是根据(以)自然法则(道)进行的。“道”这个东西是一个无形的整体,(恍惚)在恍惚之中有物有象,在幽暗之中有情有信,其情是实际存在的。这里“物象”指内容,“情信”指过程。自古到今这现象(名)永不磨灭。(去)凭它可以检验(阅)万物(众)的发生与发展。(甫)这就是说:“道”虽然是不可捉摸的,但却有其具体内容与运动过程,“道”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道”可能指:自然法则,即物质运动形态及自然发展规律,是非物质性的。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14)凭这个古来的“道”,就可以体验现在的一切,(有)知道古来事物的开端,这就是“道”的规律。

老子的“道”其含义还不只此,除了自然发展规律之外,还包括物质的产生。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而成。”(41)“道”是不显明(隐)的,无形(名)的。但只有“道”,才善于成长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万物都是由“道”生出来的。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令,而常自然。”(51)万物依照自然法则(道)而发生,在自然条件(德)的培育(畜)下,在物质的基础上形成起来,最后在有利的形势下,获得完成。所以万物都遵照(尊)自然法则,依靠(贵)自然条件,这是不用命令的,没有谁指使的,这是自然规律。(常)“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51)万物都依“道”而生长、成熟、养护,但万物的生成“道”并不据为己有,万物得到“道”的养护而“道”并不自恃有功。“道”是万物之长,但它不作万物的主宰。“道”的伟大在此。

“道”是非物质性的,不可能“生”出什么东西来,“生”可能指万物依照自然法则(道)而发生、演化、组成,而不是具体的生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万物从“有”生出,有从“无”生出。“无”是不可能生出“有”的,应该说“从无到有”,这才合乎自然发展规律。自然法则是根据物质运动形态总结出来的规律,物质是第一性的。但老子把它掉转过来,先有“道”,后有“物”,并“神化”其说:“生之、畜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以“道”为第一性,而不是从物质出发的。这就说明:老子哲学是属于唯心主义范畴的。

老子的“道”是包括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这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如果“道”能够生出什么来,能够养之、育之的话,那么“道”就是有主动性、有意志、有权利的了,这不是同他下面所说的发生矛盾吗?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为始,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以名大。”(34)“道”是很广泛的,充满宇宙。(左右)万物依靠“道”而生,而不是由“道”主动开始的。万物成功了,而“道”不据为己有,辅育万物而不作万物之主。“道”本身是是没有任何要求(欲)的,可以说是渺小得很,但万物都依靠(归)它,而它不作万物之主,也可以说是伟大。老子强调“道”的非主动性,(不始、不有、不为主)它不是万物的主宰,它不要求我有所得。它是没有主动性,没有意志,没有权力的。这是同当时统治阶级所依靠的“天”是对立的。

“天”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是最高的主宰。它是有意志的,它要人民怎样就怎么样;它是有权力的,违反“天命”,就会受到惩罚。“天”就是“上帝”,而皇帝就是“替天行道”的,所以叫作“天子”,老百姓只能绝对服从他。天下一切都为他所有,所以统治阶级借着“天”,就可以予取予携,横行霸道,人们没奈他何。针对这种思想,老子提出“道”与之对抗。它是法则,而不是主宰,它不是主动的,它没有意志,没有权力,没有要求的。但一切都要根据它(自然发展规律)进行,否则就会把事情弄坏。老子以“道”为最高原则,企图以它来代替当时统治阶级所依靠的“天”。老子提出的“道”是有其政治目的的,借以摧毁封建统治的理论根据,他的抱负是伟大的。但不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把“道”说成万能,并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说什么“生之、育之、成之、熟之……”因此有人认为“道”是自然力,是生长万物,推动万物的力量。这同“天神”有什么区别呢?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名词罢了。我们说:道是自然法则,非物质性的。这是我们的看法,老子并没有这样明确的观念,所以引起了很多误解。

老子认为“道”是可行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70)我(道)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行。但天下人却不能懂,不能行。话有宗旨,事有根本。由于人们的无知,所以就不知有“道”。知道“道”的人太少了。以“道”为法则的人,就难能可贵了。这好象是“圣人”披着褐布衣服,(外表平凡)而怀里有宝,(内容珍贵)所以天下人都不容易认识。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涉大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保此道者不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15)古之善于行道的人,深奥玄妙,不容易认识。因为不容易认识,他的行动(容)好像是这样:慢慢地好像渡过大河,小心地好像怕惊动了周围的人,严肃的好像在作客,随便的好像冰在溶化,淳厚的好像木质,虚心的好像山谷,混同的好像浊流……掌握此道的人保持谦虚(不盈)的态度,由于谦虚就能够由旧而成新,不断地长进。这是说:学道应有谨慎、严肃、淳厚、谦虚和善与人同(浊流)的态度,才会有收获。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知道“道”的,不挂在口头上,说出来的,未必全知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81)老实话用不着花言巧语,花言巧语不是老实话。好事不用争辩,争辩的不是好事。(“事实胜于雄辩”)精者不博,博者不精。“知”是指真知(专精)“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71)自己知道的,却以为不知道,(虚心求知)这是最好的。自己不知道的,却以为知道,这就坏了。“圣人”不发生自以为知的毛病,因为他生怕有这个病。因为生怕有这个病,所以不会发生这个病。

“道”是《老子》的主题思想,作为老子政治哲学的理论根据。“道”是无影无形,不可捉摸的。但通过客观事物的运动形态,可以体现出一切事物都有其自然发展规律,这就叫作“道”。自然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可能是人为的。“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16)认识这个常律,(自然发展规律)就能分析(明)事物,不认识这个常律,而去妄作胡为,这是很危险的。所以人们要把事情办好,必须服从自然发展规律,而不能妄作胡为。这可能暗示当时的政治是违反自然的,老子提出“道”,企图代替当时统治阶级所依靠的“天”,作为改良政治的最高原则,老子的“道”其目的在此。所以在哲学上,我们不能作过高的要求,以唯物的观点来看,“道”是不存在的。这应该是我们对于老子“道”的基本认识。

【老子论道】相关文章:

老子传奇08-06

人类自我的老子初见07-09

老子《道德经》赏析07-15

太上老君--对老子的神化09-09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0-27

从黄老至老庄及道教 两汉时代的老子之学08-14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10-25

《老子》读后感11-25

《老子》读后感(精华)12-15

老子读后感1100字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