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质疑 超越教材(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4-09-25 16:39:3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大胆质疑 超越教材(教师中心稿)

――《秋天》教学后记

大胆质疑 超越教材(教师中心稿)

旌阳区袁家学校   吉 刚

何其芳的《秋天》是一首绚丽多彩,充满浓郁乡村风情的现代诗。它虽是诗,但更是画。三个小节分别描绘出三个不同场面而又富共同神韵--秋的鲜活画面: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去感悟、想像、描摹那清新淡雅的意境外,还得引导学生转换视角,跳跃篱墙去品味、咀嚼、鉴赏诗歌。

我在教学此诗时,前二十五分钟主要让学生通过“读”达到感性认识,而利用后二十分种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从各角度赏析诗歌。对于后者,教师并没有明确提出从哪几个方面切入,只是点拨学生从朦胧感触出发,大胆表达对该诗的理解与感情,喜欢与否并无重要,充分的理由才是学习所得的最大亮点。顿时,有的同学沉寂回味,有的学生热烈讨论,课堂亦成为思维碰撞的源地。敏捷的学生很快举起了手,“这首诗写得特美,清纯、洁净,没有世俗的喧嚣,远离了污浊,宁静自然,容易使人联想到真、善、美。”“诗中强烈的画面感引人入胜,像电影片段一样不断在脑中浮现。”“‘栖息’、‘游戏’、‘梦寐’三个词语运用精巧,极富概括力,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情意。”……学生的每一次精彩表述都预示着我的一次重大收获。

就在我为自己的引导与课堂设计欣心陶醉时,又一只手举了起来。“老师,这首诗的第三节没写对,”“嗖-”全班的目光都聚向了他,我也震撼了,回想先前学生用优美词句串连成的对文本的赞语,我似乎已认识到诱导学生的片面性:把学生的思维禁锢于对诗歌“美”的剖析中,而未引导学生思考对“美”的升华。“‘枯涸’使用不当!”“为什么呢?”“‘枯涸’就是没有水的意思,而后边又写水‘更清洌了’,这不显然矛盾吗?”是啊,这是个疑点呀!我立即因势利导,“李冲的发言有道理吗?”“有!”学生齐声一应。“对,他细致地观察和思考说明他已经容纳课文,更迈近作者了,我们学习课文就应像他这样,走进课文,亲近作者,超越情境,我对李冲今天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水到渠成,全班不由地响起热烈掌声。

“那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修改或者说选用哪个词,会使诗歌表意更准确且饱蓄诗情呢?”良久,无一人举手。下课的铃声在学生的冥思中响起了。其实我心里清楚,在不影响诗歌效果的情况下,择个词语谈何易?如同香菱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中的“白”、“青”的困惑一样,寻个词来换却寻不出,反觉原文更恰当了。然而香菱就是凭借这种质疑,这种“魔”劲,终获成功了。学生不也一样吗?通过思维的内化过程,他们不仅能积累语文素材,而且能增强对语文的审美认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但让我们惋惜的是课堂教学中并未留给“疑”一席之地,敢疑、会疑的学生寥寥无几。

不少语文教师过分忠于文本,不愿挖掘、尝试教育机智,循规蹈矩,学生的见解稍有出入便与错误、叛逆相划等号。因此大多数课堂大同小异,模式僵硬,课堂闪光点微乎其微,教师怨“生”载道。殊不知导致这一恶果的竟是用心善良的自己?我们的视线何曾越过教材半步?很多时候学生都即将飞跃、打开“天窗”,无意的我们往往无情地扼杀了他们的智慧和灵性,“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显然,这些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必将被教育发展的浪潮所覆没。新课程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为教师灵活处理教学资源开辟了新的天地,击碎了僵硬、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给课堂注入了活力,给学生自主发展释放了空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大胆质疑,鼓励学生生成自己的语文价值观、审美观,对课文发表独到见解,由走进课文到走出课文,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真正践行语文新课标。

【大胆质疑 超越教材(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大胆质疑 超越教材(教师中心稿)06-19

质疑奇服的描写是比喻手法(教师中心稿)07-11

自读、质疑、探究式阅读教学初探(教师中心稿)07-11

转变观念 把握教材 精选教法(教师中心稿)10-17

认识自我(教案)(粤版高中新课标教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8-07

中心阅读原则的含义(教师中心稿)10-23

兜风(教师中心稿)08-07

关于苏教版教材中一篇课文的质疑(论坛精华帖)06-24

中心阅读原则含义例析(教师中心稿)07-29

画眉深浅(教师中心稿)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