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网友来稿)

时间:2024-09-08 18:09:5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网友来稿)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陶晓跃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网友来稿)

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可谓用心良苦。

李商隐《锦瑟》诗中的“望帝春心托杜鹃”,是用望帝化为杜鹃,“至春则啼,闻者凄恻”的民间传说,来寄托诗人的难言的冤情;同样,白居易《琵琶行》中也借“杜鹃啼血猿哀鸣”来暗示自己“迁谪”的愤懑。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秦观《鹊桥仙》,全词引用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可词人不落前人之窠臼,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故事,赋予古老的故事以全新的内涵,“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洗嗟叹悲戚之态,突出牛郎织女难得一见的珍贵,从而引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一个颇具哲理意味的命题。显然,词的立意较之于《迢迢牵牛星》,胜出了一筹。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用的是《南史谢灵运传》的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之处,为了登山省力,他特地准备了一种屐底前后装有活动齿的木屐。李白以此,显示“梦游”中的身心放松,轻快如燕。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最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的是有关廉颇的旧事: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便派使者去察看他身体状况。廉颇为了显示自己尚可以用,“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而赵使为廉颇的仇人所贿赂,回去禀告赵王:“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于是,赵王以为他确实老了,便不再起用廉颇。词人活用此典,以廉颇自况,抒发内心的感慨,自己虽年事已老,可为国效力的雄心不泯,只可惜无人问津。正所谓借他人杯酒,浇自己胸中块垒。

“反用”,是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词人渴望早日实现恢复中原的宿愿,可现实却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让人倍觉失望。词人用“可堪回首”,标明其鲜明的批判态度。词人反用这一典故,融自己的思考于旧事之中,发人深思。

关于“用辞”,也可以分为“借用”、“活用”和“反用”。

“借用”,即直接借用前人的一些诗句,虽用的是别人的诗句,但已赋予了新的意境。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诗是写热恋中的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期待,诗句的意思是说,你那青青的衣领呦,牵动我对你绵绵不断的愁绪。曹诗借用这诗句,其义早已超越了男女私情的意味,而赋予她更为丰盈的内涵。“青衿”原是周代读书人的服饰,诗中以此借代才识渊博的人,而那些人也正是诗人心中绵延不绝的期待之所在。

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一心志,接下来诗人再次借用《诗经小雅鹿鸣》开篇的四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萍”,原诗以鹿鸣起兴,以瑟笙渲染气氛,展现出的是一派和乐融融的欢宴嘉宾的景象。而这样的景象也正是诗人心中所描画的图景。两处引用,形成比照,先表求贤不得的日夜思慕,后抒求贤既得的由衷欢欣,其思贤若渴的心迹,便也昭然于笔墨。

“活用”,是用前人具有典型意义的辞语,融化到自己的意境或形象中,成为具有新的含义和色彩的艺术语言。

陶渊明《归园田居》“虚室有余闲”,“虚室”,语出《老子》:“虚室生白”。诗人用此辞含有双关的意味,既指有形的屋室,又暗喻无形的心房,由此,充分传达出诗人对环境清幽,心境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姜夔《扬州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前者出自杜牧《赠别》中的“豆蔻梢头二月初”,后者出自杜牧《遣怀》中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词人话用杜牧诗句中原有的辞语,以彰显杜牧出众的才华,紧接着的“难赋深情”,则暗示了现实的扬州,就连杜牧也难摹其状,扬州之凄冷可见一斑。

“反用”,就是在与原义相悖的基础上引用既有的辞语,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一种反衬的作用。

王维《山居秋暝》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思是,春草就随着它的意愿衰败吧,这里的秋色实在耐人寻味,“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即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的话,“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诗人招而不归,甘心隐居山林,其情可圈可点。

姜夔《扬州慢》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援引了杜牧的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原诗显示的是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景况,词人反其意而用之,凸现了扬州现状的凄凉情形,从而寄寓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

此外,就是诗人所用之典,也可以是当代之事。比如,陆游《书愤》的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南宋人民为抗击异族的蹂躏所取得的两次战役的胜利,以昭示诗人收复失地的夙愿。而这两次战役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总之,典故包含的意义极为丰富,特别是诗人引用后,或深沉浑厚,或含蓄宛转,它蕴涵着诸多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反复咀嚼,可以浮想联翩。在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中,了解这些典故的渊源,揣摩典故所赋予的新的意韵,可以体味到诗词的语言的奥妙,品尝到诗词的无穷魅力,从而真正走进诗词所创设出来的艺术之境。

作者邮箱: geshifeng@vip.sina.com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简析(网友来稿)12-16

古诗词鉴赏十注意(网友来稿)12-16

鞠躬(网友来稿)12-16

红薯(网友来稿)12-16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拾零(网友来稿)12-16

2004高考诗词重点---王昌龄诗赏析(网友来稿)12-16

语感浅说(网友来稿)12-16

感悟读书(网友来稿)12-16

教育感悟(网友来稿)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