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道士塔(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梁万年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作者余秋雨,余姚人。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王道士发现了密室藏宝之后,怀着一种邀功请赏和希望能引起官员重视的心态,徒步行走五十里,来到了敦煌县衙,只可惜当时的这位县太爷不学无术,兴冲冲而来王道士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无功而返。
又过了两年多,1902年,敦煌来了一个新的县太爷--汪宗翰。这位知县老爷是进士出身,对金石学也有研究。汪知县当时立刻带人亲自去莫高窟查看,并带走了几卷经卷。可惜这位汪知县只是空留了两句话:一.藏经洞的东西不要让外人拿走。二.再送些好的到衙门来。满怀希望的王道士再次失望了。
之后,他又从藏经洞里挑了两箱经卷,冒着狼吃土匪抢的危险,行程八百多里,在酒泉,他找到了道台廷栋,这时的王道士已经五十二岁了。廷栋认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字好看,大骂一通,就此了事。也就是这个廷栋,他第一个把王道士带来的经卷送给了一个比利时税务官,后来这个比利时人去新疆时又把经卷回送给了新疆的中国官员。
几年后,在新疆探险的斯坦因在这个中国官员家里看到了这些经卷,识货的冒险家很快赶到了敦煌,从此正式揭开了藏经洞国宝大流失的序幕。
其实,从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到1907年斯坦因来到敦煌的整整七年间,也不是没有官员重视这件事。兰州学台叶昌炽知道此事后不仅建议藩台仔细保管,还立即面见当时的陕甘总督请他出资将国宝运到省城。可是这位总督当时正因为兰州修关帝庙钱花多了发愁呢!于是就以缺少运费为由将此事搁置下来,只是下令关闭藏经洞。可是这些事情王道士又怎么能知道呢?
到了1907年五月,苦苦等了七年消息的王道士等来的却是风尘仆仆赶来斯坦因,斯坦因三次拜访王道士而不得见。自己送去却得不到重视,而别人眼巴巴赶来用钱来买的巨大反差,不知带给盼了清政府七年消息的王道士的是什么样的感觉。
斯坦因说自己崇拜唐僧。这一招果然很灵,王道士无知地觉得斯坦因西行冒险和唐僧西天取经的确有相似之处。加上斯坦因金钱的作用,共掠走24箱写本和4箱包扎好的丝绸画卷,而代价只不过是75个银圆。
1909年.伯希和为了能更好更多地得到敦煌经卷,特意从他掠走的经卷里挑出一些到北京出示给北京的学者们看,以买好他们。直到此时,北京的学者和大员们才知道敦煌出了无价之宝。当我们的学者们知道敦煌还有部分遗存经卷时,他们力劝朝廷下令命令陕甘总督立刻封存藏经洞,并严禁外国人购买。同时,学部又拨银3000两命令新疆巡抚派人将经卷全部运到京城。然而当时负责押运的官员很不负责,不仅没有装完,而且连个箱子也没准备,而是用草席裹了裹便上路了。
文物这种东西,在真正的文化人心里是无价之宝,然而在无知贪婪的人眼里,只不过是还没兑换的黄金。一路之上所丢失的经卷至今还是个谜。不过最厉害的还要数负责押运的新疆巡抚何某,他等经卷押送至京城之后,并没有移交学部,而是先拉到自己家,伙同其岳父李某先将里面值钱的经卷挑出来据为己有。而后又怕查出数目不够来不好交代,又把经卷一份撕做两份,两份撕做四份来充数。最后勉强凑了八千多件交了上去。
到了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华的时候,王道士说过这么一段话:他很后悔当初没有接受斯坦因给他的那一大笔钱把经卷全卖了。以至于经卷后来经历这么大磨难。
语段阅读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1、 解释下列词语
坍弛:倒塌,倒垮; 漠然: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把持:独占位置、权利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
呆滞:(目光、神情等)迟钝,不活动;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说内行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2、“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悲壮苍凉的氛围。从几座坍弛的道士塔在夕阳下更显得破落悲凉,为全文奠定了苍凉的基调,更显出古老敦煌文明的衰落以及文明衰落的悲剧性。
3、“竟然就是那个王圆渌”中的“竟然”如果换成“原来”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如果换成“原来”表达效果不如用“竟然”那么强烈,用“竟然”更能表现作者的意外和惊诧,与前文“猛然一惊”相呼应。
4、王道士“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这样的肖像描写对表现王道士有什么作用?
表现王道士的平民身份,卑微、愚昧、无知。
5、专家们为何要“叹息一声”?
为敦煌文物的流失而感到可惜,感到屈辱,而又无可奈何,因而叹息。
6、为什么说“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因为敦煌文物不断地流失,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物流失,更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遗产的流失。也暗示了古老敦煌文明的衰落。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
1、 解释下列词语:
事由:事情的原委;公文用语,指本件公文的主要内容;借口、理由。
歆羡:羡慕。 憨厚:老实厚道。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招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神色、态度)不自然。
2、第二段中写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而敦煌的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这样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更突出了敦煌文明的衰落。
3、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写王道士将洞窟壁画刷白的经过和细节?
着重表现一个灿烂的文明是怎样被破坏的,也表现像王道士这样的人不仅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更是中国文化的罪人。
4、说出最后一段中四个“惨白”的含义。
前边两个可以看成是王道士破坏敦煌文化的历史见证;后两个表达了作者面对被破坏的敦煌文物茫然不知所措的悲凉心情。
阅读第三部分“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我好恨!”
1、“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的“古怪”的含义是:
斯坦因他们觉得让王道士这么一个愚蠢的人掌管敦煌的稀世珍宝,是令人诧异的。
2、“他们在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个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这个世界是分成一个一个国家的,敦煌在中国,敦煌的文物属于中国,中国政府对文物拥有主权。
3、“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是什么意思?
扔下白手套,表示理亏、认罪,“我”接受额尔金的投降。
4、“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是什么意思?
要同额尔金决斗,接受挑战。
5、引用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对火烧圆明园、毁我国宝的外国强盗的无比愤恨,不惜一死,要哦跟强盗头子拼个死活。
6、一批文献送京城的情景说明了哪些问题?
席子乱捆,说明政府官员对文物毫不珍惜;另一面是极端贪婪自私,化公为私,作为个人的收藏。
7、“大哭一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清政府腐败无能,是无法保护敦煌文物的,那是一个民族命运极端悲惨的时代,那是一个令人椎心疼痛的时代。
作者邮箱: liangwannian@tom.com
【道士塔(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乡愁(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5-13
蜡烛(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03
项链(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18
秋水(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8-24
童趣(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18
药(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06
生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13
公输(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10
祝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18
理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