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新探(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0:19:1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言文教学新探(网友来稿)

陵县一中 薛峰

文言文教学新探(网友来稿)

内容概要:本文先论述了在文言文中使用模糊性的思维模式是完全行的通的,然后,介绍如何运用这种模糊性思维和精确性思维进行解题的方法。

关键词:模糊性 精确性 猜测

针对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总感觉到做文言文时间紧,不够用的问题,我现在向老师和学生们推荐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思路。

文言文是古人在古代使用的书面语的形式,所以,古人们在使用的时候,不会很计较它是否达到了精确的地步了,只要能传达自己的观点也就可以了。这时可能有人会说:古人是很讲究炼字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是的,古人很讲究炼字,但他们的炼字,也是不能排除文言文的模糊性的,相反更说明了模糊的特性。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被人们称为炼字典范,洪迈《容斋续笔》卷八云:“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该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字。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作者用它是因为这个字能够引起多种联想,既能够表现春意盎然,也能够表达自己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另外,还透漏出希望早日辞官回家的愿望。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正是借助了语言的模糊性使诗作充满无限的深意,耐人寻味。还有很多的例子,前人已有很详实的论述了,我也就不赘述了。虽然,这只是诗歌,对文言文而言也是亦然。比如,在《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眉毛的描写用“卧蚕眉”这个模糊用语,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关云长的形象,透视出他的大丈夫气概。季羡林先生在近年对模糊性的问题也有比较详实的阐述,特别是在《作诗与参禅》一文中,有较为详实的论述。所以,我们在研究文言文的学习的时候,也完全可以把模糊的思维方式引进到文言文中来,也是切实可行的

所谓模糊性阅读就是以把握文言文的模糊性为目标的阅读方式。因为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对整篇的文言文没有必要完全精确地翻译出来,只要对整个文言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就可以了,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对现代文的阅读经验把文言文中不能精确翻译出来的地方,而不是文言文考察的地方,运用这种模糊性的思维方式大胆地猜测出来,不必计较哪一个词或一句话还没读通。然后在读完整篇文言文后,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相对比较清楚的形象也就可以了,这种形象完全可以处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会状态,没有必要把它具体化,精确化。

对文言文有了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认识后,下一步我们就进入到了精确性阅读的阶段。

精确性阅读是对阅读目标实现精确化阅读,就是一字一句的细细咀嚼,体味其中的深意。首先,确定精确性阅读的目标。根据文言文后面出现的题目确定它们都是在文言文中什么地方出现的,在文言文中用铅笔把它们标出来,然后,结合前面的印象,根据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即词类活用、通假、句式等方面,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推敲,尽量做到不漏掉任何一种语言现象。

当然,每一种学习方法,都要经过磨合的一段过程,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一定能在文言文上取得满意的成绩。

作者邮箱: QQ3456789@1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