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课改应考虑学生的需要(网友来稿)
江苏省如东县曹埠镇惕安中学 何海彦
新课改:到底是谁的需要?
内容提要:新课改,说到底,是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老师的需要。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确存在疑问的问题;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的任务也应该是学生在独立的情况下确实难以完成的任务;在学生学习需要时,讲台也可以成为“学台”;在学生学习需要时,课堂教学也可以到室外进行。
关键词:新课改 学生 需要
新课改到底要我们改变什么?这个问题已不新鲜,很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论述。然而,我认为新课改不仅仅是单纯的“课改问题”,在“改”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谁最需要新课改,新课改到底为了谁?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改来改去,也许还是在原地绕圏子,甚至与课改的真正目标背道而驰。现在,我仅就目前课改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到底谁关注谁?
1.谁的问题?
新课改一再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可是学生的主体如何体现,似乎各有各的看法。我曾观摩过一些标榜新课改的示范课,表面上在这些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很丰富,有合作,有研究,也有探索,然而,他们似乎忽略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教师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到底是老师自认为是重要的问题,还是学生自己想知道的、感兴趣的问题。以往,老师设计好问题牵着学生走的本质并没有变,只是形式换了一下而已。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老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关心的问题,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去解决自己产生的疑问,而非让学生解决老师设计好的疑问。
所以,新课改首先要改变的不是上课的形式,而是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不应该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而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引下主动地探索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我想,这样的问题,才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2.谁需要合作探究?
很多老师上课为了体现自己的新课改的精神而设计出几次合作探索的问题,导演出几幕布合作探索的活动。然而,这种合作真有必要吗?有的问题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也需要合作探讨吗?还有的问题是知识性的问题,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但是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料的限制下学生的探究根本无法展开。如果说这样的合作与探索有什么存在的意义的话,那就是这样的合作与探索是老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而刻意为之,装装门面而已。这种合作探索只是老师所需要的,而非学生所需要的,甚至是没有任何必要的。当遇到学生的确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时,合作才有必要;当观点可能出现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样时,探讨才有价值。愿更多的合作与探究能够名符其实。
3.多媒体,真的需要吗?
观摩过许多新课改的教研课,极少看到上课不用多媒体的。但是,真的有必要使用多媒体吗?这就很难说了。有的时候,使用多媒体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讲天体运行的知识,即使用模型,学生理解也颇有困难,这时,多媒体就显示了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然而,更多的情况下,上课老师使用多媒体仅仅为了展示并不复杂的板书和习题。有的老师甚至把大段练习或文章也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看起来既吃力,又不能自由翻阅,远不如白纸黑字的油印资料看起来方便。这样的多媒体的使用价值何在?难道使用了价格昂贵的多媒体便是新课改?我们不能忘了我们的经济状况,很多地区连老师的工资都难以兑现,连最起码的教学设备都难以备齐,难道他们就不能进行课改了?多媒体的确是好,然而并非用得越多越好,只有当确实需要时,多媒体才能真正地体现它的价值。
二、讲台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关于讲台,《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是这样定义的:“在教室或会场的一端建造的高出地面的台子,人在上面讲课或讲演。”根据定义,教室里的讲台似乎是讲课用的,而会场里的讲台则是供讲演用的。事实上,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讲台基本上就是老师的专用授课台,老师们在台上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慷慨陈词、滔滔不绝,至于学生则只有看的份儿了。有一些有发表讲演欲望的学生只有在课后偷偷登上讲台过一把讲演瘾,即使是这样,也多是模仿着老师或者他人的语气语调的,他们似乎已迷失了自己,连真正有机会登上讲台时,也没有自己的东西可讲了。由此,我联想到国外课堂教学中的另一番现象,那就是老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围成一团,打成一片是常事;学生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想法朗读自己的作品也是常事。也许这样的讲台,才是真正的讲台。说到这里,我不禁又想到,在中国,即使有机会给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朗读自己的作品,也多是站在台下(自己的位置上)。讲台在许多学校,在许多老师和学生的心中似乎已成为教师的专用之台了,学生是不敢随便越雷池一步的。而真正的讲台应该是一种学习之台,是一种交流之台,是一种发表作品之台……总之,教师可以在台上指点江山,学生更可以在台上慷慨陈词;老师可以板演解题思路,学生更可以演示自己独特的解题方法;老师可以在台上介绍别人的作品,学生更可以上台朗诵自己的作品……总之,我们希望见到更多的学生走上“神圣”的讲台,让讲台也成为他们学习的阵地!
与此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不少老师离开自己神圣的讲台,走进学生群中去,与学生一共探究,一同学习的情景。但愿我们能看到更多的老师时常走下讲台,走进学生群中去,进而走进学生的心中去,了解学生到底是怎样学习的,到底学得怎样,到底还有哪些存在问题?这样,我想,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呈现出另外一番面貌!
三、课,是否必须在室内上?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习已不再是一室之内的事情,有必要走出教室,走进图书馆、博物馆,走进社区,走向野外,去充实自己的大脑,开拓自己的眼界,增加自己的直观体验,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
我还记得中学时代的生物老师在生物课上带领我们走出教室,走进花圃,走进城市绿化带,走进公园去观察、认识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林的事情。在课上,同学们特别兴奋,也特别积极,大家七嘴八舌地向老师问这问那。平时的课堂上,同学们哪有这么多的疑问,哪有这么大的热情啊?而且,老师还把学校的一块花圃交给我们管理,还让我们观察各种花草一年四季的生长规律和习性,同学们甭提多认真了,大家特别地关心这一块花圃里的一花一草,天天跑过去看,去管理。也许,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真正地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爱心吧!
语文课、数学课、物理化学课是否也能在适当的时候离开教室到应该去的地方去上课呢?回答是肯定的。我曾见过两位老师合作上室外课的事。两位老师一个是物理老师,另一个是语文老师。物理老师因教学测量知识的需要,突发奇想地想搞一次室外实测活动,而语文老师正准备带领同学参观家乡的一座古老的石拱桥,以使同学们加深对《中国石拱桥》课文的理解,并作为作文的素材。两位老师一拍即合便带领同学们一起上了一堂室外课。在这堂既是语文又是物理的课上,同学们表现出了异常的兴趣和热情。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边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测量桥的各个部位,一边记下测量数据,一边还记下桥的形状姿态。有时,同学们为找到一个合适的测量方法而各抒己见;有时,同学们为用什么词语更好争论不休;有时,同学们又同心协力地完成一项测量任务……结果,这堂课的效果远远超出了老师课前的预想,也排除了老师课前的种种担忧。
就这堂课而言,既有两位老师的真诚合作和大胆的探索;也有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索;更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我想,这堂课也许就是一堂综合性学习的好课吧。只是,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少了些。其实,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何尝不曾想过让自己的学生在空气清新的早晨到小河边,柳树下,假山旁静静地读书、思考?何尝没有想过带领学生在风和日丽春天里,围坐在草地上朗读朱自清的散文?何尝不曾想过和同学们在月圆之夜一同品味古人写月抒怀的不朽佳作?然而,种种限制使我的这些想法像火星一样很快地熄灭了。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大学校园里,清晨的河畔、路边、树下可以成为读书学习的绝佳场所,而中学里却不能呢?又为什么,幼儿园的小朋友可以在草地上学唱儿歌,在绿树下讲故事,而中学生却不能呢?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室内仍是上课最佳的场所,然而,当我们确实需要时候又何尝不能大胆地走出教室,走进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呢?
现在,新课改之风刮遍大江南北,许多学校的新课改活动正搞得轰轰烈烈。但是,我认为,新课改不是一种活动,更不是一种运动,说到底,是一种需要,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练能力的需要,是学生创新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我们在进行新课改时,如果多想想“课改到底是谁的需要,到底需要什么”也许课改之路会走得更好、更快!
作者邮箱: shaonianxinshi@yahoo.com.cn
【新课改应考虑学生的需要(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小议新课改的几点感受(网友来稿)09-04
让学生狂起来(网友来稿)06-26
鞠躬(网友来稿)09-18
新课改后语文课堂上的硬伤(网友来稿)09-22
红薯(网友来稿)10-18
夜思[学生习作](网友来稿)09-27
雪的追求[学生习作](网友来稿)10-11
教育:因学生而精彩(网友来稿)10-04
静听天籁(网友来稿)10-21
十五的月亮(网友来稿)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