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从《死海不死》的教学实例中看文本解读 (教师中心稿)
段新立
《死海不死》是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的一篇短文,这篇短文历来被作为经典篇目载入课本,一是因为其结构清晰,文字活泼,文意浅显,又富有趣味,适合初中学生阅读。二是因为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是死海,其中包含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且大胆使用传说,利于学生开展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作用。
当然,这篇文章的用意还不止这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一篇文章对学生的文本解读的思路,进行校正。
提及这一话题,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的写作教学为何举步维艰,收效甚小,而且会遭到如些众多的口诛笔伐,其中有一点,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的:那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我们往往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的储备,而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学生的文本感觉和思维的训练。如果说,写作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那么,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关节就是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心态。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大家非常熟悉,但要问,作者占有了多少知识、素材,这个问题似乎并不好回答。因为朱自清是名家,我们当然可以牵强附会地说出许许多多道理来,但是良心会嘀嘀咕咕地叫个不停。其实,我们也知道,这个时期,作者与父亲的那种关系并不和谐,但为什么会写出如此感人的文章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作者的拥有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心态。就此问题,如果深究下去,完全可以写成一篇有趣的短文,但这不是本文所要谈论的主题,只是想借此谈一下自己对文本解读和写作教学的一点看法。
书归正传,众所周知,语文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出现了两个分支,一个是欣赏能力,一个是写作能力。其实二者关系是非常紧密、相互交通的。会解读文本的人,一般对作文的材料选择和运用就会活而有度,反之亦然。这时就借助《死海不死》一文,简单谈谈对文本解读的一些做法。
《死海不死》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单就这个题目,你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列举出来。(也可以把学生所有的问题集中在一起让学生寻求答案。)
接着,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报刊、书籍等,查找有关的资料,可以学生三个一组,五个一群地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再列举出来,再寻找,再回答。反复几篇,学生可以找到的资料可谓五花八门,有些材料可能是“千辛万苦始得来”的,学生爱不释手。
有了这样准备之后,下面我们就可以展开文本解读的思维训练了。
首先让学生来个“先入为主”--把所有的问题先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如果让你写一篇《死海不死》的文章,你要解决什么问题?按照一种什么样的顺序去写?
再让整体阅读文章,问学生课文选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选用这些材料?(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选材的尺度是什么)
然后,可以叫学生研究一下为何不用你的材料?难道是作者不知道这些知识吗?或者说,你的材料不好吗?(后一个问题,就是要考察一下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舍不舍得将自己劳动所得的材料有条件地删去)通过与文本的对照,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明白行文的思路,达成我们的目标之一。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让学生讲讲自己收集的材料能够说明什么问题?怎样删剪,才能更好地将自己或课文中没有介绍到的知识介绍给大家,最后利用自己手头掌握的材料,另外构思一篇关于死海的科学小品文。
我想,这样做,与教材的编排目的是一致的。既能让学生非常清楚地解读了文本,也从中对学生的心理和思维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训练。其结果是可想而知。更重要的,这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一次改造,长此下去,其收效是非常明显的。
略而略之,不管文章长短,都可按此方法试一试,只是在设计时,更需要精心细致的工作。我通过自己的实践,已经尝到了其中的甜头。也想借此,能够抛砖引玉,共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