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位女教师与一个小朋友八个月的网上较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是一个24岁的女教师和一个8岁的小朋友在网上进行的一场为期8个月的较量。
小朋友最开始的较量是无意识的。这个小“网迷”希望证明自己在网上很棒,也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但自始至终,女教师的较量都是有意识的。她希望小朋友能回到同龄人中间,在与同伴的接触中得到快乐。
女教师姓刘名萍,是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的老师。小朋友名叫皮皮(化名),是她的学生。
皮皮很聪明,懂得很多课外知识。但是他不知道如何与同龄的小朋友相处。与小朋友玩游戏时,他喜欢显示自己的聪明,经常设下个小圈套让其他的小朋友上当,然后再嘲笑他们。时间久了,没有小朋友愿意与他玩耍。皮皮变得越来越孤独。与此同时,他越来越迷恋上网。经常在课上讨论,借此吸引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力。老师找他谈话,他答应的很好,可几分钟后,他依然如故。
“他不信任老师。”刘萍说。有的事情明明是皮皮很委屈,可他就是不说。父母问他为什么不与老师交流?皮皮回答:交流了有什么用?
怎么办呢?难题摆到这个只有三年从业经验的小班主任面前。
2003年非典过后,刘萍从信息班学生的手中要来皮皮的QQ号码。她决定与皮皮在网上开展一番较量。
这是一场她没有想到的持久战。
锁定目标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刘萍有皮皮的QQ号码,也知道皮皮一般是在周末晚上上网,可是皮皮上网的时间未必与刘萍契合。
一个多月后,刘萍才与皮皮在网上第一次“见面”。她知道皮皮喜欢动画片《名侦探柯南》,就给自己取了一个网名叫“柯南”,身份是一名在校大学生。
第一次,两个人的交谈就充满了“火药味儿”。
“你一个大学生怎么起这么幼稚可笑的名字?”皮皮问。
“我崇拜他呀,日本的动画片有创意。”
“柯南”回答。“有同感,我也是个‘柯南迷’!”皮皮很高兴。
“你还差得远呢,小朋友。”“柯南”故意刺激他。
“谁说的?真金不怕火炼!我问你:柯南有哪些先进道具?”皮皮认真了。
“柯南”答不上来了。尽管她平常也很喜欢看动画片,可她更倾向于《樱桃小丸子》。“我很了解。可是我现在很忙,等下次有机会再交流。”
下网之后,刘萍开始“恶补”《名侦探柯南》。等到下一次碰面,刘萍的底气足了许多。她主动与皮皮说起了柯南的道具:增强脚力鞋、通话团徽章、蝴蝶结变声器等等。这一大一小从剧情讲到道具功能,讲到动画片的特技,一聊就是一个来小时。
“他真棒!这么小的年纪知道那么多动漫的专业知识!”刘萍很佩服自己的学生。可是佩服归佩服,皮皮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他自负,害怕失败,没有合作精神。
刘萍决定要狠狠地“打击”一下自己的学生。游戏是一个切入口。普通的游戏还可以,一到高级别的游戏,她这个“低手”也临场退缩:“有机会再挑战,我们宿舍要熄灯了。”
刘萍开始向自己的男友求助,他是个游戏高手。
几个回合战下来,刘萍的男友毫不给面子的战胜了皮皮。“不是我玩得好,是因为我们顾全大局,合作得好。”“柯南”这样安慰皮皮---他们玩的是一个叫“疯狂坦克”的合作性质的游戏。
皮皮服了这个大朋友,与大朋友开始更密切的对话。刘萍发现,皮皮的眼里并不是只有漫画和游戏。他之所以愿意在网上流连,是为了和别人聊天,发泄内心的孤独。
皮皮开始把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告诉大朋友。一次,他拿了别人的一支笔,同学说他偷东西。皮皮不知道该怎么办。“柯南”给皮皮支了招儿。第二天,皮皮按照大朋友的路子,对那位同学笑着说:“对不起,不要生气。”如果是平时,他会仰着头,不理那个同学径自走过去。
刘萍在班里表扬他:“皮皮懂得宽容了。”此后,有顺道儿的小朋友也愿意与他一起回家了。
这个时候,刘萍开始了网络与现实中的双面出击:既推荐各种健康的儿童网站,还鼓励他上网发表言论和文章,并教他使用下载工具。并在班级活动中,特意为他设计一些项目,扭转他的问题。
2003年就要过去了。刘萍在班上发起了一个送“心心卡”的活动。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送卡的对象,既可以欣赏同学的长处,也可以悔悟自己的错误。
班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就在那个周末,苦恼的皮皮又找到了“柯南”这个大朋友。他不知道自己该写什么,也不知道写给谁。“柯南”提醒他:有没有曾经给谁起了外号?或者曾经向谁吐口水?
最后,皮皮向10来个小朋友送出了“心心卡”。他的落款是一个哭着鼻子、小眼睛的小男孩。卡上写着“请你原谅我”之类的字样。
从那以后,皮皮与小朋友的关系明显改善了。下课有小朋友愿意与他一起玩耍;班里出黑板报,他用上自己的电脑特长;小队里搞活动,他出点子。2004年初,他被同学们选为“金点子队长”。
聪明的皮皮也猜到了大朋友不同寻常的身份。
在与皮皮网上触电8个月后,刘萍去皮皮家里访问。皮皮笑笑,送给刘老师一个自己做的小礼物。那是一张贴着银粉的金纸鹤。刘萍很高兴。她知道,皮皮平常的动手能力并不强。
“我们的秘密不要告诉我爸爸妈妈好吗?”皮皮突然对刘老师说。
“好。”刘萍答应了。可随后她又反问:“我们有什么秘密?”
聪明的皮皮笑了:“你自己知道。” (记者 原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