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尔扎克葬词》的结构(网友来稿)

时间:2024-08-07 16:13:4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巴尔扎克葬词》的结构(网友来稿)

yaming83

浅析《巴尔扎克葬词》的结构(网友来稿)

《巴尔扎克葬词》是一篇文艺性很强的文体演说稿,也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面对巴尔扎克的死亡,演说者雨果没有用哀伤的言辞去述说死者的生平和病逝,而是用高亢的语调,诗化和哲理性的语言评述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死者的无限悼念之情。作者在评述巴尔扎克的同时也带上自己的想法,就是作者的生死观。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整篇演说稿浑然一体,给人的不是眼泪、哀伤,而是悲壮、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

按照目前市面流行的教参,对本文的结构划分为:第一部分(1--2段),总写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第二部分(3--9段),具体评述巴尔扎克的作品,人格和影响;第三部分(10--12段),阐述作者的生死观,语言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意义。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结构并不合理。我认为第一部分就是第一段,第2--9段为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为最后三段。

从本文的语言结构来看,文章开始就使用了“各位先生”,在第二自然段的开始使用了“诸位先生”,在第十自然段开头又使用了“各位先生”这一说法。我认为这是一个明显的标志,提示作者的思路转向另一个层次。

其次,按照教参对本文的分析,第一部分是写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这在文章的第一段已经完全体现出来,如“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已经高度评价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而“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则表达出了哀悼之情。把第一段看做一个总起段落已经很完整。教参中认为将第二段也划在其中无非是认为第二段也是积极评价了巴尔扎克的伟大,但是我认为,如果把“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伦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看成是说明巴尔扎克的伟大,未免有些画蛇添足。因为从第一段已经说了巴尔扎克是一个思想家,进行的是思想统治,没必要在第二段就再强调一便,所以说这样的解释很牵强。我认为这一句是说明巴尔扎克的人格魅力,这一点从《志鸿优秀语文教案》及《高中语文教师用书》中已经体现出来。正是因为巴尔扎克他有人格上的魅力,才能和17世纪的伟大作家相提并论,才能说他是一个精神统治者,如果他是一个反动作家,或者说他没有人格上的特点,他是无法取得这种成就的。因此,这里强调他是一个“精神统治者”反映的是他的人格,而不是他的伟大。

另外,在很多习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这样的题目,“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评价巴尔扎克的?”。答案是四方面:人格、作品、成就、影响。按照传统的分法,“作品、成就、影响”均在第二部分体现,惟独反映巴尔扎克人格的语句在第二自然段,也就是我刚刚分析的那一句话。在讲解课文时,同学们难免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本文是从四个方面评价巴尔扎克,为什么单单把评价巴尔扎克人格的一段划分出去。梳理文路时也很难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所以我认为如果将第二自然段划分到第二部分,思路就清晰得多。第一部分写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悼念之情。第二部分从人格、作品、成就、影响四个方面评价巴尔扎克。第三部分不变。条理清楚,在讲解时也就更容易处理。 作者邮箱: yaming83@sina.com

【浅析《巴尔扎克葬词》的结构(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苏轼生平思想与其词作关联浅析(网友来稿)05-26

巴尔扎克葬词 教案教学设计08-12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网友来稿)10-24

鞠躬(网友来稿)09-18

红薯(网友来稿)10-18

异形词二题(网友来稿)08-05

静听天籁(网友来稿)10-21

十五的月亮(网友来稿)08-29

印象张艺谋(网友来稿)08-28

长句的运用(网友来稿)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