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秋水》中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网友来稿)

时间:2024-06-14 04:26:4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秋水》中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网友来稿)

吴姜峰

庄子的《秋水》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全文通篇设喻,实质上是庄子在叙述故事并借助它讲明一个哲学上的道理。高一语文(必修)教材中节选了全篇的第一节,可谓言简意赅。在教学中,教师常会走二个极端,有的把它作为一篇先秦散文大讲其词语活用及其句式特点,有的仅仅抓住文章的比喻,脱离故事中的形象大谈其寓意、提炼其中心思想。我认为这样二者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前者未免枯燥,后者未免抽象。

既然是故事,那么就要从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入手理解其内容,然后联系社会生活抽象出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这样的教学思路在理解《秋水》一文的思想内容是很有意义的。

有不少的教师在分析《秋水》中的人物形象时只注意到了河伯一人,其实不然。 海神若也应该是本文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只是在节选的文中海神没有具体的言语行动而已,但以河伯的目光看到的又何尝不是海神的形象(汪洋恣肆,波谲云诡)呢?“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文章既然通过“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能把河伯的形象凸现出来,那么,在此就可以从河伯的惊叹来把海神若的形象比较出来。智者不言,大者不言。庄子想真正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位睿智的海神,它无言地静默着,只是以自己雄伟的形象向前来的河伯昭示着自己的广博和丰富。这与老庄的“大象希形、大音希声”的辩证思想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可不可这样同学生理解:在文章中也正是没有具体描摹海神若的形象,才恰好地赋予了海神无穷的形象呢?是的,在庄子的文章中,它常常与自然同化的形象来展示其形象的无穷性,“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庄子在《逍遥游》中的理想境界,我 们 实 在很难也不必要对这位作逍遥游的智者做出具体的描摹。

在中国文化中是十分讲究个人的思想内化的,《秋水》中的河伯也正是在这样一位智者面前才悟出了什么叫天下之美、什么叫大智慧?与河伯开始的欣然自喜,后来的望洋兴叹相比,我们对这样一位海神是不是多了一种敬仰呢?它似乎并不在乎河伯的自狂,也不在乎河伯的赞颂,它依旧是它,接纳百河,吞吐吸纳,在这里,我们难道不会想到这样一位海神,它又何尝不是庄子对自己理想的具体写照呢?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这是《秋水》中海神闻河伯感慨之后一番话。“自多”和“自多于”说的是一个人应该不断地汲取以成其“多”让人觉得你“多”,而不应该以为“多”比某某“多”也。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为,一个人要是一旦觉得自己“多”了,就会滋生出骄傲自满的情绪,就会停步不前,失去了原来的进取力。

其次,《秋水》中的河伯这一人物形象,学生一般都容易分析出他的骄傲自大和后来的知错能改这样一些特点,有的甚至还分析出他的狂妄无知这一特点,对后一点,本人实在很难苟同。如果他无知的话,又怎能发出“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样的感慨呢?其实,河伯这一人物形象的关键在于他的虚荣心,是虚荣心使得他欣然自喜,以为天下至美已尽归于己;是虚荣心使得他骄傲自大要东行亲自和北海一比,对于这样的虚荣心,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我们人性中的最普遍的缺点也就在于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往往就沾沾自喜、情不自禁地妄自尊大了起来。当然,也正是这一东行,才使得他幡然醒悟,明白自己之小。这样的人,我们用狂自无知来形容恐怕是不贴切的。

最后,在把握人物形象时,我们还应挖掘这样一点东西:即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前进,哪怕你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了,你也应该学习,永保这个第一!《秋水》中河伯这一人物就有这样的内涵,如果他不去东行来到北海,那么,他和我们成语中的那个自大的“夜郎”又有什么区别呢?夜郎因为故步自封,不肯承认别人的“雄大、强大”才灭了国、亡了家,而河伯不是这样,他虽自大,但没停止探索,正是在这样的探索中,他才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果一个人不走出山,他又怎么能知道山外还有山呢?只有通过不断地发展,不停地探索,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同别人(社会、民族)之间的差距,然后才能进步。就像海神若一样,只有不断地汲取,才能成其“多”成其“大”成其“美”。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对海神、河伯的形象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教学开展起来才能更得心应手,全面地驾驭。

作者邮箱: gf.716_feng@mail.china.com

【对《秋水》中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秋水(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8-24

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网友来稿)10-10

天心人事,皆在闹中(网友来稿)07-18

鞠躬(网友来稿)09-18

红薯(网友来稿)10-18

话题作文的内容篇把握情感(之五)(网友来稿)09-06

如何快速准确地辨析病句(第三讲)(网友来稿)05-30

浅谈书法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网友来稿)07-20

杜牧《赤壁》中的加减法(网友来稿)10-16

语文教学中,谁是首席?(网友来稿)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