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四位一体

时间:2024-08-19 14:47:2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四位一体

唐山师专 王相文

论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四位一体

所谓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四位一体,是指编者的意图要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与《大纲》对学生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既要落实编者的意图,又要适合学生读解的心理。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优化为合四而一的有目的行为的信息传递、接收和反馈的系统。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四位一体”,对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整体性、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提出“四位一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一、由教学系统的整体性所决定

根据系统论原理在语文教学这个系统中,教材(是由作者创作的原初文本与编者所编写的提示、注释、练习的综合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凭借,它联系着教师和学生;教师把教材转化为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转化为训练材料对学生进行训练,其作用联系着教材和学生;学生是教学对象,他们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习教材,直接联系着教师和教材。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就决定了阅读教学过程必然是作者、编者、学生、教师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否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便不能全面体现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二、依据阅读行为的特点

从阅读行为看,师生的地位都是相同的,即作品(教材)的“隐含读者”,只有进入教学领域之后,师生才分解为教与学的主体.这两个主体,一个发挥主导作用,一个发挥主动作用,统一于“教学相长”和协调的发展中,形成教师劢滩莫垩生的双向交流的教学结构.在此,我们必须强调,教师把高度的责任心和对阅读内容追求的情感溶入教学内容、教学态度和方法中去,必然会产生巨大的魅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唯有如此,在阅读教学中,才能呈现出师生间在认知、情意、个性、才能、气质等心理因素相统一的心灵的交融、碰撞与共鸣.从而使师生对特定的阅读内容心灵活化,成功的实现师生间情感升华和共同的发展.

三、是优化教学系统的需要

课堂教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作者与编者的结合体),彼此间立体交叉形成复杂的多边关系。在阅读教学中要使教学系统的结构达到最优,就必须落实“四位一体”,使之充分协调。作者的表现意图,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接受意向应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地趋于一致。三者之间的调解者是教师。作者所表现的,编者所要求的,都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才能在阅读分析中发现、领悟并掌握,使教学系统得到优化。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四位一体”呢?

一、追寻作者原意

追寻作者的原意,是传统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因为作品文本最初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赋予了意义,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注入作品,因而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就成为阅读的第一步。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强调复现作者的原意。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里明确指出:要理解作者,必循他的思路,进入他的胸境,才能与之契合。这是阅读的基础,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更是编、教、学的起点(蒋成《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同时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必须了解时代及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环境,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题旨。

譬如,教学《桃花源记》,就应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身世,清楚其虽有“大济苍生”之志,但身处社会动乱,壮志难酬,以深刻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寄托的社会理想及所表达出来的局限性。再如教学《孔乙己》应指导学生遵循作者的行文思路:孔乙己的生活环境,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孔乙己的悲剧下场,去阅读课文,这样才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确孔乙己之所以沦落的根本原因,以及作者所持的批判态度。

二、贯彻编辑意图

语文教材与一般读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宗旨和教学计划,按照特定读者(年龄不同,程度不同的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规律编制而成的、循序渐进的、有系统的传授知识的特殊读物。为了做到“利于教又便于学”,经过改革和探索,教材的编写者们将语文教材精心设计精心编写为知识系统、范文系统、作业系统和导学系统(参见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5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从而使课文的读解成为有目的行为的信息传递、接收和反馈的系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明确编辑意图,把握教学目标,并以此统览设计过程,有效地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训练.

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曹刿论战》一文,在单元提示中要求“要继续进行诵读训练以增强语感”。课文的训练重点,编者确定的第一项就是“背诵这篇文章”。课后练习第一题就是“朗读全文多遍”。并提出要求“放慢速度,一边读,一边想每句话的完整意思”。第二题就是“背诵这篇课文”,并要求“可用两人对话的方式进行练习”;在该文的“阅读提示”中编者要求“想一想,鲁国战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据此,课后练习第五题编者做了如下设计:“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说说,“取信于民”指的是哪一件事?在进行此文的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认真领会编者所写的“单元提示”、“训练重点”、“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各题的训练目的。在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时,要将听、说、读、想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教学环节上要安排教师的朗读示范,并对学生的朗读根据编者所提的各项要求给予确定的指导,直至熟读成诵,“增强语感”。指导学生读解的设计,必须根据“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搞清“每句话的意思”。特别是要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和“忠之属也”等句务必搞清楚。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取信于民’指的是哪一件事”,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民本”思想,从而把握本文主旨。如此处理教材,才能较好地贯彻编辑意图,使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

三、引导学生参与

在整个读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接受主体的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按照老师确定的读解目的,积极参与读解活动。课前要预习,了解课文内容和编者意图,如《背影》的教学设计,要安排课前指导学生熟读课文并认真阅读预习提示,把握本文的写作缘由及学习本文的重点。课上读解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才智,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主观认识,注入到课文中去,参与课文意义的生成。尽可能多地吸取一些信息,务求了然于心。如《背影》四次写“我”流泪。教学时,可让学生进入“儿子”的角色,体会并说出每次流泪时的心理活动,能使学生于动情中加深对作品中心意思的理解。其次,要引导学生整理归纳,识记巩固。对所获取的信息或意义,要进行分析、综合,经过筛癣归类、排列后存入大脑,并作必要记忆,务求巩固。如刘福增老师对《荔枝蜜》教学设计,在“教学效果检测”的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如下内容:1倍磷甲忠簟#勃苯馐痛室濉#唱绷薪峁固岣伲概括段意。4笔槊婀槟芍行乃枷搿#氮北乘心写议论抒情段。6蓖瓿煽魏罅废啊H绱说陌才牛对学生掌握本课的学习内容能起到整理归纳、识记巩固的作用。

【论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四位一体】相关文章:

四位数的写法06-11

论爱国(教师中心稿)10-03

论机遇(教师中心稿)10-10

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9-13

《论基本属实》教学反思(教师中心稿)09-05

李泽厚论鲁迅06-16

培根论读书10-22

培根论嫉妒05-12

漫论郁达夫09-15

论教学反思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