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语文教学艺术(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09:51:3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美育与语文教学艺术(网友来稿)

云南省南华第一中学 卞育能

美育与语文教学艺术(网友来稿)

语文课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教材中编选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语文能力的范本,而且可以借助其明显的思想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以其美

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从而起到为一般思想渗透教育所不能起到的灵魂净化和升华的功能作用。

一、用形象启发学生

用形象启发学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本手段之一。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中,语言只是起到过渡或桥梁的作用,关键是要去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文学语言本身就具有形象性和音乐美,而形象与绘画密切相关。语文历老师讲课时,有这样的体会:绘画、音乐形象和语言形象的完善结合有助于学生获得更鲜明、更深刻、更具有活力的艺术形象,学生的想象翅膀则更是在绘画、音乐的王国飞翔。

把音乐投入教学,主要是由老师用形象性语言描述,在学生的头脑中把课文描写的艺术形象还原为一幅幅图画,可直接采用画面赏析法教学。例如,我在讲朱自清的《绿》、《河塘月色》时,就把朱自清描绘的风景比作一幅幅的图画。

把音乐投入语文教学的可能性更大。如果精选一些优美的音乐,配合教学,在课堂上给学生听,会使效果更好。例如:我在讲海伦.

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课前课后听《命运交响曲》,欣赏激昂的旋律,感知作者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一位语文老师在作文之前让学生静听几首优美的歌曲,然后出示作文题目《我最喜欢的一支歌》。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形象启迪的基础上,搭起联想、想象的桥梁。文学,这种语言艺术以形象性描写诉诸学生,从而引起联想、想象,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要求作家在创造时能留下一些“空间”,让学生想象和联想。因此,课堂教学始终伴随着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活动。但是,教师和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就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而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能动的积极再创造,师生双方都需要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和愿望,给作品形象以补充,使作品形象更加具体,更加丰富,并使之活起来。有了师生双方的联想和想象,语文教学过程中便会出现各种奇迹:呆板的语言文字变成栩栩如生的形象;笔直的白杨树变得有生命,想到北方的抗日军民……

二、用情感打动学生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审美教育作用,主要在于文学能把从人民当中所体验的情感传达出来,以感染、影响读者。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文字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感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语文教学中情感的纽带,首先应由教师抛向学生。教师应用自己活的激情,火的热情,美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去拨动学生胸中的情弦,让学生由一种“如坐春风”的心旷神怡之感使他们在教师情感的春风中,情趣得以陶冶。

能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一堂课的开场白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富有美感的“开场白”或引起悬念,或拨动情旋,或无疑处设疑。用这些方法激起学生好奇的涟漪,荡起想象的浪花,使学生很快进入研究思考问题的境界。这种开场白的效果犹如“春色满院关不住”的“一支红杏”,让学生在内容展现前先感到生机勃勃的“春天”。从心理上讲,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产生一种新鲜好奇感,教师可以利用这种觉悟,精心设计开场白,以便使下面的整个教学进程左右逢源,水到渠成。

三、创造合作交流的气氛

创造合作交流的气氛是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试金石,也是解决当前学生厌学的突破口。语文教学,只有师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气氛,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兴趣浓厚,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教师控制下的客体。师生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对知识美感的交流。教师对知识的审美喜悦,会以各种形式表露出来,并产生强烈感染力,激起学生浓厚学兴趣。这种以知识为纽带的交流,不仅能沟通师生双方感情,也能使双方相互理解、相互热爱、相互信任,从而有效地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明显提高教学效果。要创造交流气氛,教师应注意选择教材,围绕大纲的要求,并在大纲允许的范围,大胆合理取舍。

要创造交流的气氛,要精心选择传播知识的形式。选择的形式应该遵循形式美的法则,经过教师艺术加工,经常给学生以新鲜感、回味感、满足感。如:应用一个有疑意的实例,一个恰到好处的设问,一个生动的比喻等,都会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起到意想不到效果。此外,还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一些表演和展示才华的机会,创造科学探索的气氛。

实施语文美育教学艺术化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在教学研究中,不可浅尝辄止,应大胆探索实施美育新形式,不断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