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诗歌赏析--如何做好高考诗歌鉴赏题(网友来稿)
zhangchao
编者语:
我一直在想,在学好和教好高中六册语文教科书之外,用怎样的办法,才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容易地取得最好的成绩呢?多年来,围绕这个问题,我一直在努力探索,今天终于有了个眉目,并把它编集为《新编高考语文全程学习手册》,现把它推介给大家,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效,也企望能给考生和同仁们以及下轮高三莘莘学子们一点益处!
全册共分十六编,内容涉及新高考各考点,每编均分为总结性的指导内容(凡理论性指导都已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识记或集萃、精选习题等部分,“阵容”庞大(现已刻为光盘),实战性强,答案详尽。
如有意需要者,请用Email联系,我当及时将光盘寄达!同时也感谢你的支持与厚爱!
我的Email:chmyh2008@163.com
附:
第十二编 诗歌鉴赏
[指导内容]
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就此,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由此推知,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觉组织了“秋风”、“高天”、“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画图。“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独苦,是为以景衬情。--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叫做诗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均是关键词。
悟词,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如“又”是“再一次”之意,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人的心上。“故国”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自”、“空”二字则是写出了武侯祠的寂寞、荒凉的氛围。
三、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但这还只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鉴赏时,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状况。如在《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从悟中得到的“抒发作者对‘故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违背了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四、结
1.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让学生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它类诗歌。
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2.诗歌鉴赏要目
“读悟联”只是解决了如何鉴赏诗歌的问题,至于鉴赏出诗歌的哪些东西来而且又无遗漏,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02年高考说明》已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即重在对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语言三方面的鉴赏。所以在总结时,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三个内容。
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的鉴赏要目见下表:
鉴赏类别 鉴赏要目 举 例
形 象 人形象 品质、性格、节操等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思想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物形象 物之特征 托物言志诗中的物
景(或环境) 特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托物言志(或象征) 托物言志诗
反衬(或对比或烘托)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互文、隐语双关等) “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虚实结合 苏轼《江城子》
动静结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用典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多角度(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语 言 清新、自然、朴素 山水田园诗
豪放俊逸 李白诗
沉郁顿挫 杜甫诗
峻伟奔腾,雄浑豪迈 边塞诗
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用典诗、咏史怀古诗
通俗、直白 白居易诗
(即将发表)
[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较以前有重大调整,一改客观选择题为文字表达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诗歌鉴赏题的难度,按照《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姑且将此“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抛砖引玉,也冀在备考复习中给考生们一点帮助。
一、巧用修辞
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气象,但这只是表象。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龄58岁,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沉浮。
其它修辞,如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手法,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中,不予分述。
二、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双调]折桂令
中 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析:“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句,以“玉露”“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面烘托出月光的清朗之态。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如: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李白的《春思》亦是一例,作者把“燕草”写为“如碧”、“秦桑”写为“低绿”,引起读者的想象:浓绿才“碧”,浓绿才“沉”,“沉”才“低”。以此更好地衬托出处在燕地的丈夫与处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浓厚。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析: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三、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一)层层渲染、铺垫,如: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技巧等等,只要我们在训练中认真总结,归结模式,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此文发表于《招生考试通讯》2002年第12期)
[答题策略]
1.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高考是初步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特点进行思考作答,无需引经据典,用它作品比较。
2.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3.品评技巧,品味语言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4.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5.文学理论,适量点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理性语言要恰当地运用上,可以使答案显得厚实,有深度和力度,技高一筹。
[诗歌集萃]
李白(701-762)字太白,凉武昭王九世孙,蜀人。天才奇特,游长安,贺知章见其文曰:“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论当世事,诏供奉翰林,眷遇甚优。因忤杨贵妃,放还。永王迫致之府,起兵,白逃回。坐永王府僚当诛。先是尝救郭子仪,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诏长放夜郎,赦还。客当涂令李阳冰所。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其诗纵横变化,凌云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及。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①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东面博望山,西南梁山,两山夹峙长江如门,形势险要。总名天门。②楚江:长江流经春秋时楚国疆域的一段。③“两岸”二句:可以看出诗人是在舟中行进时望天门山,描写景物极富动态。“日边”,指水天相接处。
[鉴赏提示]李白的《天门山》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可能是他出蜀漫游时的作品。开头两句,诗人以自己奇异的感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尾两句则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全诗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塞下曲:唐代乐府曲名。②天山: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③折柳:即《折杨柳》,古乐府《横吹曲》的曲调名。这两句意思说,只是听到了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就使人想到杨柳轻扬的春天;但在寒冷的天山脚下,却看不到春天的景色。④金鼓:以金为饰的战鼓。⑤直:径自,一往直前的意思。楼兰:汉西域部族名,所居故地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一带。汉武帝时,派遣使者通西域,楼兰王勾结匈奴单于,杀汉使者多人。元凤四年(前77)汉昭帝派平乐监傅介子用计杀死楼兰王,威慑西域。唐代诗歌中,常以“破楼兰”代指平定边患。这里指用这个典故,描写边防战士杀敌立功的愿望。
[鉴赏提示]这首诗从描写艰苦的边塞生活中,显示边防将士不畏艰苦、勇敢共敌的英雄气概,歌颂他们忠勇为国的高尚品质,实际也是诗人以身许国政治豪情的反映。前四句极写边地的苦寒,以同季节的内地景物相对照。五六句抒写战斗生活的紧张,洋溢着乐观的情绪。最后两句,才把边地将士的意志直接表达出来,所向无敌,激昂慷慨。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在洛阳附近的巩县,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约从二十岁起,开始了将近十年的漫游生活,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结识了不少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天宝五年(746),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到长安,但进取无门,生活贫困,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叛军陷长安时,诗人在逃亡途中被俘,脱险后到达肃宗驻地灵武,授官左拾遗,不久即被贬弃官。此后转辗到达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其间一度在四川节度使严武幕府任参谋,阶官是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诗人离蜀东归,又因四川兵乱留滞夔州,大历三年(768)始出峡,漂泊于今湖南、湖北一带,不幸客死郴州途中。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他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逐渐接近下层人民群众。他的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写出了时代的呼声、人民的要求,以及祖国河山的壮丽,因而为后世称为“诗史”、“图经”。杜诗以沉郁顿挫著称,诗人自己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他的创作除了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外,还有深厚的学习基础。诗人绝大部分的作品在艺术上千锤百炼,精工周密,创作态度异常严谨,堪为后代诗人楷模。杜甫和李白齐名,也称“李杜”。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上,下临洞庭湖,为登览胜地。②洞庭水:即洞庭湖。③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省一带。坼:裂开。乾坤:天地。这两句写洞庭湖浩荡无际,好像整个天地都在水面上浮动。④无一字:指书信完全断绝。这两句说自己长期漂泊,和亲朋的书信往来完全断绝了,年老多病,一路上只有以孤舟为家。⑤戎马:战马,这里借指战争。代宗大历三年(768)八月,吐蕃不断侵扰灵武、汾州等地,代宗命郭子仪领兵五万屯奉天防守。
[鉴赏提示]大历三年(768)春,杜甫从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这时杜甫已五十八岁,既老且病,生活异常窘困,心情很是郁闷。但诗人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的不幸遭遇上,而是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并为国家多难而叹息。诗一开始用极为自然的对偶句抒写登楼时的欢快心情,接着描写登楼所见,仅十个字,概括地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气象,意境开朗壮阔。后两联面对茫茫湖水,诗人由抒发孤凄寂寥的情怀转向忧国伤时,深沉感人。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 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渚:水中小洲。渚清:指渚边的江水清澈。飞回:指鸟因风急而在天空盘旋。②落木:落叶。萧萧:风吹树叶飘落发出的声音。③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指长久客居异乡。这是引起悲秋的原因。百年:犹言老年。独登台:独自登高眺望。④苦恨:甚恨。繁霜鬓:两鬓白发繁多。这两句说,在艰难的岁月中,日渐衰老,白发满头,令人抱恨不已;穷愁潦倒,本可借酒排遣,但因患病停饮,致使酒杯浊污。当时杜甫因患肺病戒酒。⑤客:杜甫自指。万方多难:指国家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日甚一日。⑥玉垒:在今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其东南新保关,为唐代蜀中通往吐番的要道。这两句说,锦江一带盎然的春色,已从天地的边际来临,古往今来,风云变幻,就像玉垒的浮云一样。⑦北极:北极星。这里比喻唐王朝。终不改:借北极星在天空固定不变来比喻唐王朝的安全巩固。广德元年(761)十月,吐蕃侵入长安,代宗逃往陕州。后来郭子仪等收复长安。唐王朝转危为安。西山寇盗:指吐蕃统治者。⑧后主:刘禅。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昏庸无能,宠信宦官,朝政腐败,终于亡国。这里暗含对代宗的讥刺。祠庙:成都锦官门外有刘备庙,西为武侯祠,东即后主庙。梁甫吟:古乐府篇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这两句是以登楼所见古迹来抒写感慨。意思是说,像后主那样一个亡国之君,还有祠庙,实为可怜,自己在万方多难之时,只有登楼凭吊感叹而已。
[鉴赏提示]《登高》是杜甫于大历二年(767)在夔州时所作。前四句写登高所见,气象苍凉恢廓。后四句抒发感慨,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同时对沦落他乡不胜感伤。这首七律曾被前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在艺术表现上,有以下特色:首先是通篇对仗,而首联又是当句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其次是句法交错而又相接(前四句是一、三句相接,都是写所闻;二、四句相接都是写所见。后四句是五、七句相接,六、八句相接。在意义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因“风急”而闻落叶萧萧;因“渚清”而放眼滚滚长江;因“悲秋”而勾起“苦恨”;因“多病”而引起“停杯”)。再次是写景具有巨大的艺术概括力,且融情于景,浑然一体,有着较强的感人力量。
《登楼》是杜甫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从阆中回到成都时写的。当时吐蕃不断侵扰,代宗昏聩无能,宠信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人,朝政更加腐败,因而杜甫以登楼所见,借刘禅任用宦官黄皓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来抨击时政,讽谏代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反对宦官专权,希望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愿望;也慨叹自己空怀壮志,流落他乡。全诗由登高而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①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很近。②风灯:船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③联拳:拳,屈曲。联拳指(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地团聚在沙滩上。④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鉴赏提示]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写的是夜泊之景。第一句写一个月夜,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第三句写到江岸上屈身的白鹭。第四句写船尾鱼跳动的声音。此诗四句分别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确是“一句一绝”。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①八阵图:在四川夔州奉节县西南七里。八阵图是在沙滩上聚石成堆,共有八个军阵图形,相传是诸葛亮推演兵阵的遗迹。②功盖:意思是诸葛亮创立蜀汉,造成魏吴蜀三国鼎立的盖世功业。③“遗恨”句:是说刘备急于报吴国杀关羽之仇,出兵伐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伐魏主张;而诸葛亮没有能够阻止住,使蜀汉国力受到削弱,所以遗恨。“失”,是失策之意。
[鉴赏提示]本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初到夔州凭吊相传蜀汉诸葛亮所作八阵图遗迹时作。头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后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惋惜中渗透了诗人“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这首诗还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而且不是空洞抽象的议论,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的议论。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江碧”二句:江碧鹭白,山青花红,衬托得夺目耀彩。
[鉴赏提示]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全诗写的是一幅幅浓丽春日的画面,表面上看似乎是孤立的,但结以思归的句子,就把久客思归,年华虚度的感情突现了出来。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①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明妃:即王嫱,字昭君,汉元帝时宫女。西晋时避司马昭讳而改称明妃。汉元帝竟陵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请示和亲,元帝将王嫱嫁给他。汉成帝即位后,王嫱上表求归,不许,死于匈奴。村:指王嫱生长的乡村,在今湖北省秭归县境内。②去:离开。紫台:紫宫,皇帝怕居的宫殿,这里指汉宫。连:这里是指连姻的意思。朔漠:北方沙漠之地,这里指匈奴所在。青冢:指王昭君墓。向黄昏:指王嫱死后凄凉冷落。③画图:汉元帝命画工画宫女容貌,按图之美者召幸。于是宫女多贿赂画工,独王嫱不贿,被画得很丑而没有召幸。。后匈奴和亲,元帝便将王嫱嫁给呼韩邪单于,临行召见,元帝见她很美,但已悔之无及。省识:察看。春风面:指妇女美丽的容貌。环佩:指妇女环镯一类的装饰物,这里指王嫱。这两句说,汉元帝只凭图画察看宫女的容貌,结果造成昭君的遗恨,空使她怀念故土,死后魂魄月夜归来。④胡语:这里指少数民族的音乐。曲中论:乐曲中所抒发的感情。相传王嫱在匈奴作有抒发怨思的歌曲,以琵琶来表达。
[鉴赏提示]杜甫根据有关历史记载和传闻,写了这首诗,揭露了汉元帝的昏庸。首联着重描绘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用一个“赴”字写出三峡一带的山岭势若奔驰的生动姿态。随即感叹王嫱人逝村存,点出题意。颔联竭力渲染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凉。颈联一方面揭露汉元帝的昏庸;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一个“空”字,以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末联以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从侧面加强对元帝的批判,以收束全诗。诗写得含蓄委婉,深沉而耐人寻味。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①岳:高大的山,这里指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县。望岳,近泰山而望,没有登山,所以题作《望岳》。②岱宗:泰山的别称。夫:语助词。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省境内。青未了:泰山青苍的峰峦,延绵不断。③造化:天地万物的主宰者。钟:聚集。神秀:神奇秀美。阴阳: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这里指泰山南北明暗不同。割:划分。④荡胸:荡涤心胸。决:裂开。眦:眼眶。决眦,指尽量睁大眼睛去看。⑤会当:一定要。凌:登、升。览:看。
[鉴赏提示]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考试,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诗人通过近泰山而望的感受,描绘出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图”。诗中勾画出泰山磅礴耸峙的气势,苍翠葱郁的景色,以及“一览众山小”的胸襟,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和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澦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①使君:指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②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景帝末,为蜀郡守。曾派小吏至长安,就学于博士。又在成都设学校,入学得免除徭役,并以成绩优良者为郡县吏。这些措施对当地文化的发展有所促进。③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善骑射,在汉文帝、景帝、武帝时为郎、武骑常侍、陇西、北地等郡太守,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元狩四年(前119)随大将军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虽前后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却未能封侯。④滟澦:即滟澦滩,在四川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⑤仲宣楼:是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
[鉴赏提示]此诗作于公元763年,前一年,杜甫到过剑州,和李剑州有交往。这年,杜甫曾经准备离蜀东行,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诗的前半篇写李剑州,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为他的“未封侯”鸣不平。下半篇叙述诗人自己身世之感,离别之情。诗人完全从空际着笔,写的是意想中的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①蜀相: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②丞相祠堂:武侯祠在成都西南二里。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柏森森: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③黄鹂:黄莺。④三顾:三次拜访。频烦:多次烦劳。天下计:统一天下的谋略。刘备曾三次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商讨统一天下的大计。两朝:指蜀刘备、刘禅父子两朝。这两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事业:早年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晚年辅佐刘禅,耗尽心血。⑤出师:出兵。诸葛亮为了伐魏,曾六出祁山,公元239年,率兵占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与司马懿相峙百余日,八月病死军中,英雄:这里指追怀诸葛亮的人们。
[鉴赏提示]杜甫在漂泊西南时,写了不少追怀诸葛亮的诗,这一首是乾元三年(760)寓居成都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深感朝中无人,希望能有像诸葛亮这样的政治家来辅佐肃宗,平定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局面。诗中明显地表现了对诸葛亮的赞颂和希望革新朝政的思想。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如柏树森森,碧草萋萋,黄鹂空鸣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深沉。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描写,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更激起人们的钦敬。结尾一联,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怀念之情,表达了对他的赞美。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眷属寄居在鄜州羌村。闺中:闺中之人,指杜甫妻子。②未解忆长安:这句兼有双层意思,一是指小儿女无知,还不懂得怀念在长安的父亲;二是小儿女不理解母亲看月思亲的内心活动。③香雾:因月夜久立,夜雾降落在带有香气的发鬟上,所以称“香雾”。云雾: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式。清辉:指月光。玉臂:如玉一般洁白的手臂。这两句是杜甫设想妻子长久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④虚幌:挂起的帷幔。虚,空。这句是说,帷幔空悬,亲人远在长安。双照:指月光照着妻子和自己。这两句说,什么时候我和你倚着帷幔看月,那时你我都不用因分居异地看月相思而流泪不止了。
[鉴赏提示]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入蜀,肃宗李亨即位于灵武。杜甫把家眷寄居在鄜州,只身前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掳到长安。由于杜甫当时位卑名微,没有被拘禁,这首诗就是这年八月在长安所作。诗中写在秋天的月夜里,深切思念家人,但不从正面着笔,而是从侧面写妻子在月下思念自己,泪流不止的情态。这样写,能很好地表达诗人思家的深厚感情,表现了诗人的匠心。颔联以儿女年幼无知,“未解忆长安”来烘托妻子的“独看”。颈联设想妻子月下久立的情景,进一步映衬妻子思念自己的深情,也是诗人从侧面表达自己的思家之情。末联是希望之辞。全诗表达情意曲折有致,构思新颖,用词精工。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潮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天末:形容边塞的遥远,这里指秦州。②君子:指李白。③鸿雁:信使的代称。上句言盼望来信。秋水与凉风呼应,江湖多风波,设想李白行路艰难。④“文章”二句:我国古代文学家大都平生坎坷,所以这里说好文章像是跟命运敌对似的。那些山精水怪,喜人经过,就可以吞噬饱餐。⑤冤魂:指导屈原的冤魂。汨罗:江名,屈原自沉之处。李白流放夜郎,途经洞庭湖等地,所以杜甫设想他与屈原叙谈并作诗投赠。
[鉴赏提示]这首诗是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事而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此赋诗怀念他。首联以秋风起兴,急盼挚友音讯。颔联表达诗人对友人深沉的怀念。颈联表示对友人身世的同情。结尾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
恨 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目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 ①洛城:指杜甫的故乡洛阳。四千里:指离家之远。五六年:指安史之乱之久。②草木变衰: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指草木的盛衰变易。老:使人老,作动词用。③“河阳”二句:上元元年三月,唐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司徒:指李光弼。幽燕:今河北北部,北京市一带,是安禄山叛军的老巢。
[鉴赏提示]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于乾元二年(759)春别了故乡洛阳,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写此诗时,距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全诗抒发了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江 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 ①乾坤:指天地。“思归客”、“一腐儒”都指诗人自己。②落日:日薄西山的意思,这里比喻暮年。③苏:复苏,有康复之意。④老马:诗人自比,用《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⑤长途:代指驱驰之力。
[鉴赏提示]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这首诗当写于他飘泊江汉之际。首联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颔联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表明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颈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精神,尾联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意思是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全诗抒发了诗人怀才被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县)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二年(753)进士,曾参与节度使幕府,大历末为检校祠部员外郎。张继一生官位不显,是一个关心人民生活,敢于正视时代苦难的诗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 ①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②江枫:江边枫树。渔火:渔人的灯火。对愁眠:指作者怀着羁旅乡愁睡下。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寺建于南朝梁代,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初诗僧寒山曾在此寺,因而得名。夜半钟声:当时寺院有半夜打钟的习惯,多见于唐代诗人的吟咏。
[鉴赏提示] 这首诗是广泛传诵的名篇,在艺术上很有特色。首句写霜天夜景,暗指时令属秋,统摄全诗。接着写江枫渔火。再由远及近,写出了朦胧月光下寒山寺的轮廓,这些是所见。诗人还写了所闻,月落时的乌啼,寒山寺夜半传来的钟声。于寂静的景物描绘中,杂以对声响的描写,更衬托出秋夜的幽静。同时这首诗对景物的描绘首尾相应,以首句的“月落”、“乌啼”,同末句的“夜半”、“钟声”相呼应。诗中还很讲求设色,把霜、月的明亮和江枫、寺院的暗影交织在一起,又用渔火来烘托霜月冷白,使人感到色彩明丽而不单调。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官监察御史,与柳宗元友善,政治思想亦接近,两人同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失败被贬谪。初贬朗州司马,后转连、夔、和等州刺史。二十年中有六次来去洞庭。《望洞庭》是他转任和州刺史时写的,写出了君山的秀丽。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镜未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①酬:酬答,因别人赠诗而作诗应答。②巴山楚水:泛指四川、湖广一带。刘禹锡被贬到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做地方官。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九月被贬,到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被召回,前后近二十三年。弃置:指被贬谪。③怀旧:怀念老朋友。闻笛赋:指晋向秀所作《思旧赋》。这里指为了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翻似:倒好像。烂柯人:据《述异记》载,晋代王质入山砍柴,遇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棋还没有终局,见斧柄已烂,回到乡里,已过了百年,同时人都已死去。用这个典故,是表达人世沧桑之感。这两句说,怀念故友,只能空吟《思旧赋》;回到故乡,就像那传说中的烂柯人。④侧畔:旁边。千帆:形容过往船只很多。病树:指枯朽的树。万木春:指万木欣欣向荣,生机勃发。这两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着世人纷纷得意,正奔赴在仕途上。⑤君:指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长:振作,增长。
[鉴赏提示]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北归洛阳,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饮宴中,白居易写了《醉后赠刘二十八君》,对刘禹锡长期被贬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来答谢他。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是诗人借对白居易的酬答,抒发长期被贬的激愤,表示了要坚持理想和寄希望于未来的信念。诗一开始就直抒胸臆,表达被贬远方的愤懑。接着抒写对同时被贬的旧友的怀念,以及人事沧桑之感。第三联表达的思想感情颇为曲折复杂。针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叹惋,诗人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叹息,说自己已如“沉舟”、“病树”,只好看着别人纷纷在仕途上奔忙,不必为自己的的“寂寞”、“蹉跎”介怀,以此来宽慰白居易。其实诗人是不甘心沉寂的,所以在最后一联中,诗人明确表白自己还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①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歌,唱时,吹短笛,击鼓应节。歌者边舞边唱,音调宛转动人。②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无晴”“有晴”隐喻着“无情”“有情”。“道是无晴却有晴”,表面上是“东边日出西边雨”的说明,实际却是以“东边日出西边雨”来比喻“道是无情却有情”。道是:说是。
[鉴赏提示]这是用民歌体写的恋歌。用双关隐语来表达爱情,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这首诗由于它运用双关隐语的巧妙,常被人们所称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后两句是写女方对男方歌辞中所获得的印象,同时关合着景物描写。这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的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①乌衣巷:是当时金陵城中的一条街,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吴国曾在此设军营,士兵多穿黑衣,所以称为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多聚居在这里。②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朱雀桥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这两句说,曾经煊赫一时的王、谢两家居住的地方,如今是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一片荒凉。③王谢:指东晋时两家最大的士族。寻常:平常。这两句说,春天燕子照旧飞来,它们昔日是出入在王、谢两家华堂里的,如今却飞入普通百姓家中,王、谢显赫的家族已经不复存在。
[鉴赏提示]《乌衣巷》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二首,也是诗人凭吊金陵历史遗迹后抒发的今昔之感。它借描绘朱雀桥、乌衣巷的变化,暗喻那些炙手可热的官僚和宦官集团,虽然权势盛极一时,但也会像昔日的王导、谢安及其家族一样衰败沦亡。全诗意境深邃,寓意深刻。
蜀先主庙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蜀先主:指刘备,刘备创立蜀汉。先主庙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东)。②“势分”二句: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是很不容易的。“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此诗题下诗人自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这是借钱币为说,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③“得相”二句: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象贤:学习先祖的贤才。象,效法。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软弱,致使蜀国基业被他葬送。
[鉴赏提示]这首诗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所作。首颔二联,从先主庙堂写起,颂扬了刘备的功业。颈联对刘备功业不能卒成为之叹惜。末联感叹后主的不肖。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悼之情。
秋 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①“自古”句:自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写悲秋的人不可胜数。②“晴空”二句:《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即取其意。秋高气爽,碧空如洗,一鹤冲霄,气概昂扬。
[鉴赏提示]《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后写的。历代诗人描写秋景,大都离不开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此诗却一反常调,热情赞颂秋天的美好,把它写得极富诗意。诗一开始就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接着,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驰骋想象,自己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到“碧霄”。全诗立意新颖,意境开阔,情调高昂。
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①。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②。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③。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④。
[注]①黄菊:黄花,这里借指深秋时节。君:是秋风称作者。玄蝉:黑色的知了。我:秋风自称。却:返。这两句说,去年菊花开的时候和你分别,现在听到秋蝉鸣叫时我返回了。②五夜:五更时分。五更是天将亮的的时候。飕飗:风声。这里指天亮前秋风带来的寒意。颜状:容貌。这两句说,五更天的秋风把我惊醒一年容貌的变化从镜子中反映出来。③边:边塞。马思边草:用战马在秋风中想食边塞的野草来比喻自己想驰骋疆场。拳毛:卷曲的马毛。雕:一种能捕捉小动物的猛禽。青云:指秋天晴朗的天空。睡眼:指雕在栖息时闭眼欲睡的情态。这里用大雕想奋飞搏击来比喻自己积极进取的精神。④肃清:指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晴空。堪:可。这两句说,在这秋高气爽的时候,正好登高远眺,因为思念你,我带病登上高台。这一联是作者对秋风而言。
[鉴赏提示]这首诗是刘禹锡晚年的作品,是一首因秋风而寄意的抒情诗。和诗人其他咏秋的诗篇一样,赞颂了大好秋光,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集中地抒发了诗人不服老,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进取的豪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卦(今陕西渭南县)人,初为谏官,因强鲠敢言,遭到贬斥。后为苏、杭等州刺史,所在都有政绩建树,受到当地百姓好评。官至太子宾客、太子少傅。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后的重要诗人,他的作品的精华主要集中在“唯歌生民病”的《新乐府》里,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亦为后世传诵,一些抒情写景的小诗,也写得流利、优美。但晚年祟尚佛学,思想上转向消极,作品也就失去了光彩。
夜 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 雨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注]蛩:蟋蟀。
[鉴赏提示]白居易的这两首小诗,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诗意含蓄、韵味悠长。它们是在诗人谪居江州时写的。
《夜雪》中“时闻”既显示了雪夜的寂静,又突出了诗人的思绪万千,难以入寐,彻夜无眠。用“讶”与“冷”,表明气温急剧下降,感知不同往常,使人感到惊讶,并暗示夜间下了一场大雪,紧扣题目。
《夜雨》既透露了诗人孤寂的心情和零落之苦,也写出诗人的夜深难寐。其后两句,隔着窗户凭着听觉得知夜雨降临。由身闻其声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将夜雨描写得淋漓尽致。
两首诗形式一样,均为五绝,对仗工整,用物比较;着眼点一致,皆是凭着主观直觉去发现描写,从屋内写外景,曲折有致;情调相同,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诗人孤独寂寞,夜不成眠。
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杨 花
吴融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长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青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永丰:洛阳附近的一个地方。②秾华:盛开的花朵。③拂舞筵:拂,轻轻掠过。是说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飘扬,像是舞女在筵席上飘然的舞姿。④乐游苑:又称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士女节日游赏之处。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指花的色香使人心醉神摇。⑤清秋:说秋色已深,环境更加凄凉。
[鉴赏提示]白居易于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寓居洛阳,直至会昌六年卒。此诗约作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抒发的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明白晓畅,有如民歌。
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晚唐诗人中,吴融作为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追随者,其最大特色在于将温、李的缛丽温馨引向了凄冷清疏的一路。他的《杨花》,前两句描写杨柳可爱的风姿以及不与百花争春的品格。后两句托物言志,通过与百花的比较,赞美了杨花的优秀品质。
李商隐的《柳》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萧杀、凄凉的环境。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
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①。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②。
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③。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④。
[注]①望海楼:作者原注:“城东楼名望海楼。”东楼在凤凰山上,离州衙不远,是白居易喜爱的去处。护江堤:杭州东南钱塘江岸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②伍员庙: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城隍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被疏远,最后被杀害。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苏小家”指歌妓舞女所居住的秦楼楚馆。③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青旗:代指酒店。梨花:语意双关。作者原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④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
[鉴赏提示]此诗为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像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同时,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同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洋溢着诗人抑止不住的赞美之情。
常建,长安(今西安市)人。公元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任盱眙尉。一生仕途不得志,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误。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近似王维、
孟浩然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炼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深的意境,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月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注]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江苏常熟县虞山北麓。禅院:指寺院。 "竹径"二句:此二句系千古名句,常被后人引用。意思是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山光”二句: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万籁:指一切声响。钟磬:寺院中诵经、斋供的信号,动用钟,止用磬。
[鉴赏提示]这首诗记在破山寺后禅院的所见所闻。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读后有使人身临其境之感。
元稹 (779一831),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洛阳市)人,十五岁明经及第,元和初对策第一,任左拾遗,以遇事敢言著称,后任监察御史,因反对权臣宦官遭到贬谪。但晚年依附宦官,获致高官显爵,为舆论所轻。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提倡者,对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并称 “元白”。
菊 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秋丛:丛丛的秋菊。陶家:陶渊明的家。东晋陶渊明最爱菊花,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名句。
[鉴赏提示]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他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写诗人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孟郊 (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 (今浙江德清县)人,年四十六始中进士,做过溧阳尉等小官,一生穷愁潦倒。孟郊和同时的贾岛都以“苦吟”著称,孟郊说 “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惊”,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苦吟”到了何等程度。又因他们的作品中都用意刻划穷愁之状,饥寒之态,所以历来又有“郊寒岛瘦”之说。孟郊语言朴素,感情深挚。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龌龊:指处境之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与今北方方言“窝囊”义近。放荡:意谓自由自在,无所拘束,与“旷荡”“放达”义近。但不同于现代的“放浪”的意思。
[鉴赏提示]这首诗当写于他四十六岁进士及第那年,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新生面,风云际合,龙腾虎跃一番了,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写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诗中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所熟知。“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放荡”,意谓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里无贬义。“昔日”句和“今朝”句对比,突出诗人进士及第时觉得一下子超脱苦海,登上欢乐之巅的狂喜之情。“春风”两句是神来之笔,情与景会,意到笔至,将诗人策马奔驰在春花烂漫的长安大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极其生动鲜明。全诗狂喜之情迸奔而出,一泻无余,于直率中显出明朗畅的风格。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寸草心:比喻儿女的心力像小草那样微弱。三春晖:比喻慈母对儿女的恩情像春天的太阳光对植物起的伟大作用。这两句说,谁能说短短的小草能够报答得了阳光的伟大恩情呢?(意思是说:谁能说我这样一个无用的儿子能够报答得了慈母的深恩呢?)及辰:及时。低回:徘徊。
[鉴赏提示]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游子吟》这首诗是作者把母亲接到溧阳(现在属江苏省)时作的。游子是出门在外的人。诗中亲切而真挚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岁暮到家》写的是蒋士铨与其母亲经过远别而团圆时那种惊喜与伤感交加的真实场景。乾隆十一年(即蒋士铨二十二岁那年)春,蒋士铨出游,登匡庐及饶、赣诸山,还铅山应童子试,又过庐陵、抚州、建昌等地,风尘仆仆,于岁暮赶回江西居地鄱阳。诗中着意表现的母子之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抽象的叙写上。而是借助衣物、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等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贾岛(779-843)字阆仙,范阳(今北京市附近)人。早年出家做和尚,法名无本,后因诗成名,还俗应进士试,曾官长江主簿。贾岛以穷愁苦吟著称,与孟郊齐名,但作品中多抒写个人感受,缺少社会内容。贾岛作诗虽刻意推敲,但他摈弃奇崛、浓艳,追求平淡、朴素,很少用典,更不用华丽的词藻,所以韩愈称他“往造平淡”。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鸟宿”一联:这两句有个传说,据《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下九行《刘公嘉话》: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鼻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作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新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后世遂称斟酌字句、反复考虑为“推敲”。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出”,故称石为云根。
[鉴赏提示] 这首诗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缺少邻居作伴。“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首联重在叙事、描写,尾联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也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隐者:隐士。唐朝有的隐士,借隐居以博取声名,希图朝廷或地方官召用。作者在这里写的隐士,是不慕荣利的真隐士,点明他在深山采药,显得他品格高尚,为作者所仰慕。松下:指隐者居处。“言”下都是童子的答词。
[鉴赏提示]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采用以答包含问句的手法,把问句省略了,这样就显得极为简练。其次,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韩愈 (768一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历官兵部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曾因上书极论宫市害民,被贬为阳山令;又以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韩愈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他和柳宗元首先举起古文运动的旗帜,反对当时已失去生命力的骈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 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芳华:芬芳的鲜花。
[鉴赏提示] 韩愈的诗歌,风格多样,俊伟奇崛,形象鲜明,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这首小诗,构思新巧,独具风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加了诗的意趣。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 轼
荷尽已无攀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水部张十八员外:即张籍。“天街”二句:写长安早春景色,具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笔力。“天街”,长安朱雀门外的大道。“酥”,酥油。指天街小雨后的滋润。“近却无”,春草初从枯草根中萌生,远望已具绿意,逼近反无所睹。“最是”二句:诗人以为早春景色远胜晚春满城烟柳。“绝胜”,远远超过。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擎雨盖:指荷叶。最是:一作“正是”。
[鉴赏提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于长庆三年(823)以其观察深微,笔触细密,为后世所传诵。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把这首诗和苏轼的初冬诗《赠刘景文》并提,认为“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它咏叹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看似平淡,实则绝不平淡。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
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因此如果以情韵与理趣来看,苏诗却似略胜一筹于韩诗。
答张十一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张十一:名署,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做彬州临武令时曾有诗赠韩愈,诗云:“九疑峰畔二江前,恋阙思乡日抵年。白简趋朝曾并命,苍梧左宦一联翩。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露里天。涣汗几时流率土,扁舟西下共归田”。韩愈写此诗作答。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开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炎瘴:南方山林中的湿热空气。古人认为是传染疟疾、瘟疫的病源。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霜毛:鬓发。
[鉴赏提示]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写的,诗的前半段写景抒情。第一、二句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人烟稀少,荒僻冷落,这写的是远景。第二联写的是近景,嫩笋争相滋生,羊踯躅随处开放。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第三联说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第四联写得曲折迂回,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这就把激愤的感情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的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这首诗的特点是含蓄深沉。
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河东 (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末,王叔文等执政,倡导政治改革,柳宗元是革新运动的中坚成员,不久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有关人员纷纷遭贬,柳宗元亦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官柳州刺史,死于柳州。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柳宗元的诗文,大多为他进步的政治观点服务,揭露黑暗,同情人民,思想价值比较高。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翕,独钓寒江雪
雪
罗 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注]“千山”二句:写大雪中宿鸟不飞,行人绝迹。“孤舟”二句:在这严寒的环境中,写渔翁的独钓,透露出作者处境的严酷,心情的孤寂。“长安”二句:《录异传》:“汉时大雪,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问何以不出? ”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千人。”
[鉴赏提示]《江雪》作于永州。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作者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罗隐(833-909),字昭谏,自号江东子,新城(今浙江富阳市)人,因不满时政,诗文多寓讽刺,触怒统治者,曾十余次投考进士落第,晚年投吴越王钱缪,做过钱塘令等官。罗
隐的诗歌,多方面揭露了唐王朝末世的黑暗,真切感人,不少诗句后来成为谚语。《雪》,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诗人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雪”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为瑞不宜多”,大雪对城市贫民仍是灾难。
两首诗都运用了铺垫手法:柳诗以雪境作背景铺垫,突出雪中之人斗寒傲雪的精神;罗诗以“雪中贫者”作铺垫,使“为瑞不宜多”的议论言之有据。两诗语言特色:柳诗精雕细琢,极度夸张、概括;罗诗简约、通俗、平实。
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宗一:柳宗一,作者的堂弟。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一从柳州赴江陵,作者写此诗送别。零落残魂:此指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诗人的心灵深受创伤。黯然:形容别时心情暗淡伤感的样子。双垂别泪:两人一同掉下伤别的眼泪。越江:即粤江,珠江的别称。因广东、广西同属百粤之地,故此用指柳江,点明分别的地点。一身:孤单一人。去国:离开国都长安。六千里:指从长安至柳州有六千多里远。万死:指再也没希望活着回去了。投荒:指被贬到当时还没有开发的荒凉偏僻的柳州。十二年:作者自贞元“十一年(805)十一月被贬至永州以来,到再贬至柳州写作此诗时,恰好是十二个年头。桂岭: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东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瘴:瘴气,南方山林中蒸腾的湿热空气,受了瘴气的侵袭就会得病。水如天:水像天一样碧蓝,一样无边无际。荆门:山名,在湖北宣都县西北长江南岸。郢:战国时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附近。
[鉴赏提示]这首送别诗,寄寓着作者被贬以来的悲愤,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不满情绪,首联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抒发惆怅的情怀,二联概括地叙述被贬的时间之久和地域的偏远及孤苦悲惨的遭遇,激愤之情溢于纸上。三联上句写作者所在地的恶劣环境,下句设想宗一赴江陵途中将要见到的开阔景象,点明一留一去,此联是景语,也是情语,采用了比兴手法把诗人和行人的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末联是说分别之后,将会经常梦到宗一所居江陵一带的烟树。这是以委婉的措辞,表达对宗一别后的殷切思念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黄柑:司马相如《上林赋》郭璞注:“黄甘,橘属而味精。”皇树:橘树。《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楚客:指屈原。不学荆州利木奴:不学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的做法。喷雪:形容柑树开花。垂珠:形容累累硕果。
[鉴赏提示]这首诗写于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期,诗的内容是抒发种柑树的感想。开头二句叙述自己亲手种植柑树,并且已经生长繁盛。三、四句通过两个含意相反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五、六句说诗人从幼小的柑树,远想到它的开花结果。最后两句说,将来能够亲眼看到柑橘长大成林,能以自己亲手种出的柑橘来养老,这何尝不是一种乐趣!这首诗表面看来诗人都在说种柑树,实际上是抒发了诗人被贬的抑郁心情。不过整首诗的整个语调都是平缓的,而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剌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飓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漳州:今福建省漳州市。汀州:福建省长汀县。封州:今广东封川县。连州:广东连县。接大荒:指登楼远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