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鉴赏的几个问题的探究(网友来稿)

时间:2024-08-18 21:29:2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阅读与鉴赏的几个问题的探究(网友来稿)

梁玉秀

关于阅读与鉴赏的几个问题的探究(网友来稿)

语文阅读教学,到底承担着什么教学任务,应当教给学生哪些内容,应当怎样教学生学会读书,这些有关阅读教学全局的本质性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或者说,在被现状和习惯束缚得紧紧的广大语文教师的头脑中,并没有一个明晰的答案。为此,我撰文就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发表拙见,同时也提请同行们进一步探讨。

一、怎样指点学生的读书方法?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课本只是个凭借,凭借它历练学生的读书本领。“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从“一”到“三”,靠的是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本领和习惯。因此语文教师不能不洞察“读书”与“读法”的区别。早在3O年代,语文教育家袁哲先生就在他的《国语读法教学原论》一书中说过:“读书的目的在获得书中的意义、思想,读法的目的在获得书义之方法。”“读书重在结果,读法重在过程法教学的意义,系根据一定的目标。目的,循最经济的途径,助成读解文章的能力。”这些观点都明确指出,语文教师的任务决不是限于教学生去读解一篇篇范文,而在于指点学生掌握多种适合于不同目的的读书方法。

  当代阅读学研究,在借鉴古今、比照中外的基础上,对阅读方法的研究已经有了长足进展。《阅读技法系统》(曾祥芹韩雪屏主编,1992年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一书,已经把古今中外。林林总总的读书方法整理、分类、配伍、编排为4大系统、24种技术、108种方法。那么,在当代信息社会,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和可能教会学生多少种读法呢?这些读法又是什么呢?

  根据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我们可从以下凡个方面来规划读法教学的范围:

  (1)从书面语言的单位看,有词句读法、段落读法、文篇读法;

  (2)从阅读方式看,有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速读;

  (3)从阅读目的看,有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应用性阅读、消遣性阅读。

  如果我们能够将上面提到的种种读法,一一展开细目,化解为一个个可以操练的阅读技能.那将是对阅读教学的一大贡献。

 二、如何历练学主的审美眼力?

  精美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是作者审美心理过程的产物。借助美文培养和历练学生的审美眼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语文教师还必须诸熟夫学和美育的基本原理,了解审美能力的结构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让我们还是从一篇短小的美文说起吧。

  宗蹼的《紫藤萝瀑布》开篇首句是“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句话明白地告诉读者:作者的审美注意开始了。继尔,作者仔细观看了这一一架茂盛的藤萝和每一穗盛开的藤萝花,这是审美观察过程。在观察中形成了“瀑布”和“帆船”的意象,并且寄予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情感。而后,审美联想使作者回忆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稀疏的藤萝,从而扩展了时空境界。接着,作者从藤萝的衰败和茂盛的变化中又进一步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元止境”的哲理。这就是审美理想的升华。最后,作者在美好的藤萝面前,摒弃了“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之后,情感得到了净化,在一片光晖和芳香中“不觉加快了脚步”。这显然也是一种审美动作意识的苏醒。

  简要的说明是为了提示:在这篇美文中蕴涵有多种审美心理因素和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如果教师能够自觉地从审美的角度给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训练,那么,阅读教学也必然会以它强大的生命力,使学生感到日有新知,月有异进。

  三、怎样给学生铺垫一个“精神的底子”?

  如果说上面二个问题,是较多地从阅读教学的认知和技能方面着眼的话,那么,这第三个问题就是偏重于阅读教学的教育功能了。如果说,上面二个问题偏重于语文的基本工具性能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是强调语文的“文化载体”性能了。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博大精深、熏陶灵魂的文化基础。这一文化基础,可以为每个人的青年时代打下一个良好的“精神的底子”(钱理群1998年第7期《北京文艺》)。这一“精神的底子”对每个人的终生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勿需多言的是:阅读对于一个人“精神的底子”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因为阅读可以求知、开智。立德。审美。养身;阅读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是生活之乐;阅读是直接的精神生产力,也是间接的物质生产力。总之。阅读既可以完善读者自身,又可以建设社会文明。阅读是打好一个人“精神的底子”的着力点,是一个人精神营养的源泉。用这样一个标准来审视,我们就不能不感到当前的阅读教学是太狭窄、太琐细、大低调了。

  为了给学生打好一个“精神的底子”,在阅读教学中起码应当解决这样几个问题:(1)挣脱一个学期只读一本教科书的樊笼。其实,广大的语文教师也不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是靠读语文课本得来的,但是,阅读教学的现状和习惯,又使他们难以越雷池一步。每学期只讲一本书,还觉得时间不够用!(2)使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密切结合起来。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阅读实践真可谓海阔天空。切莫把活动课当成变相的补课和作业课!(3)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熔融贯通。相互依存、互相促进。但是,当前,连人教社编辑出版的自读课本都不给学生订购的学校和教师,恐怕不是少数;学生课外无书可读的现象,恐怕也不是个别的!

  四、承认不承认范文意义的多解性?

  阅读教学的传统是以给学生总结出。让学生抄录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或主题为终结。这个中心思想和主题是被教学参考书统一规定了的。语文教师很少考虑这个中心思想或主题是怎么得来的,很少顾及学生对这一规定性的结论有什么看法。事实上,《孔乙己》的主题思想并没有遵从鲁迅先生的原意,而是沿用了茅盾、叶圣陶先生的见解。学习莫泊桑的《项链》,学生对于作者的一段颇有情感的抒发:“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却经常产生共鸣;而对批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却经常持有不同的见解该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作者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的见解。本世纪中期兴起的接受理论,也强调读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和创造,以及这种意义生成的无限性。用这些观点和理论来考察阅读教学,我们应当承认在阅读教学中存在有教师与学生双重主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在学生和作品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有待学生理解的作品是对话的一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对话的另一方i向这场对话最终是以学生对作品意义的深入理解告终的。因此,引导学牛得出自己的结论,要比让学生达到教师和教参所规定的结论更有价值。

  让我们承认阅读中意义的多解性质吧,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对意义理解的差异吧!

  五、是否敢于直面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现代教育的致命弱点是从小学到大学这条生产流水线上,产品都有统一的规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塑造为合格的产品。这种标准化。同步化的教育模式,必然掩盖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必然阻碍了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今天,信息社会中“个别化”“多元化”的教育背景,已经促使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它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判断学生的需要,并以此未推动和鼓励学牛学习。一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正在取代教师权威性的单纯传递知识的教学传统。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突出。因此,语文教师是否敢于直面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善于处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在是一个不能不重视和不能不研究的问题了。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善于区别个体的差异;其次要善于组织“合作学习”,充分发挥班集体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师一生”“生一生”之间多向交流的人际合作;再次应善于组织“分层推进”的教学活动。这些问题都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语文教师面前,激励着我们去探索、之解决。

  六、语文科的考试方法不改不行了!

  只有这个问题不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的,因为改革语文科的考试方法已经是众口一辞、众望所归了!阅读考试方法的改革问题很多,我认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有二:一是尽快建立语文(尤其是阅读)质量检测目标,把语文课程的价值趋向与语文课程的质量标准区别开来、联系二是认真地反思和估价标准化试题的作用。为了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价值,适当地减少标准化试题。增加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的试题,恐怕是势在必行了。

  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全靠语文教师个人的努力所能奏效的。但是,就语文教师自身而言,为了能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求,立志做当今社会中一个最愿意学习,最勤于学习和最善于学习的典范,还是应当的吧。

参考书目:

《阅读技法系统》(曾祥芹韩雪屏主编,1992年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国语读法教学原论》袁哲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邮箱: liangqingqing8932@126.com

【阅读与鉴赏的几个问题的探究(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小说阅读鉴赏指要(网友来稿)12-16

诗歌鉴赏纲要(网友来稿)12-16

阅读的切入新探(网友来稿)12-16

网络阅读教学中的出现的几个问题和对策(网友来稿)12-16

整体阅读要素之我见(网友来稿)12-16

古诗词鉴赏十注意(网友来稿)12-16

把准诗的情脉--古典诗歌阅读鉴赏方法摭谈(网友来稿)12-16

鞠躬(网友来稿)12-16

红薯(网友来稿)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