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厌学到乐学--对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思考与对策

时间:2022-04-14 09:47:3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厌学到乐学--对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思考与对策

刘怀彤

从厌学到乐学--对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思考与对策

内容提要:厌学情绪是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有害情绪,它的产生从教学自身来看,主要有三个原因:一、重结果,轻过程;二、重责任,轻兴趣;三、重讲授,轻倾听。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尝试:一、把时间和权力还给学生;二、改变课堂环境,完成角色转换;三、以赛促练,变逼迫为激励;四、游戏性学习与学习性游戏;五、制造机会,让学生重拾自信。

关键词:厌学  思考  对策

  

目前,厌学情绪正日益在中学生中蔓延,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地加以改变,小则影响个人的学业与前途,大则影响国家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

  如何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已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道严峻的课题。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固然是一个不能不提的重要因素,但我们更应该从教学的本身找答案。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以为当然的教学吧!

一、 过程还是结果--教学的本与末

  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与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只要学生能考出好成绩,那么这个教师就一定是好教师,没有人会考虑这个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否能激发学生兴趣。这也就导致许多教师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更热衷于猜题,搞题海战术,从而忽略了教学的艺术性与身处其中的学生的感受,这应该是现今教学的一个重大误区。因为结果只是一种瞬间感受,过程才是学生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所必需面对的。唯有好的过程,才能产生好的结果。过分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这是本末倒置。舍本而逐末,是一种功利而短视的教育行为,必然导致学生在漫长而枯燥的学习过程中日渐倦怠,从而丧失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二、 责任还是兴趣--学习的动力与压力

  责任与兴趣,究竟谁对学习更重要?对中学生这个特殊的阶段来说,应该是兴趣而不是责任。责任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压力,是让学生背着重负去学习,运用得好,固然是一种动力。但从中学生实际情况来看,他们的心理与生理正处在一种不成熟的阶段,外在压力更易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越是别人要他接受的,他反而越不易接受。当他们反感别人强加给他们的责任时,学习也就很快会丧失动力。而兴趣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追求,唯其发于本心,才不会产生逆反情绪,所以兴趣是最好的推动力。作为老师,如果离开兴趣谈责任,无疑是在给学生加重心理负担,效果会适得其反。只有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谈责任,才会两相益彰,事半功倍。

三、 讲授还是倾听--教学主体的隐与显

平常,有的教师很善于言辞,他们课上滔滔不绝,口吐莲花,然而教学效果却未必佳。老师滔滔不绝会带来两个结果:其一,教师自己讲得越多,那么观察学生反应和考查接受程度的时间就越少,接受的反馈信息就越少,就越不能形成对教学效果的完全控制;其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成了一个听众,一个完完全全的被动接受者,被冷落、不受尊重的感觉会让主体的主动性完全丧失,也就会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讨厌这样的学习。难怪法国的一位教育家说:“二十一世纪最困难也是最有价值的是让教师闭上他的嘴。”

笔者认为,教师在“闭上嘴”的同时,还应该伸长自己的耳朵,学会倾听。华东师范大学的胡东芳认为:“学会倾听,是当代教师的素质要求。”他指出倾听有五大作用:一是增加对学生了解的信息和知识;二是减少你与学生的误会和冲突;三是增加实现你及你的学生各自愿望的机会;四是能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五是能加深自己与学生关系。而我认为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给予了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唯有多听精讲,才能很好地解决主导与主体的矛盾。

为消除学生中的厌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打破常规,推陈出新,使学生重新燃起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重新启程,扬帆远航。为此,笔者作了一些尝试,其具体做法为:

一、把时间和权力还给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切忌满堂灌、一言堂,让学生不用思考直接受老师公布的答案。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以把死的知识塞到学生的脑子里为最终目的,而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群言堂。课堂上,教师要大幅度地减少自己讲课的时间,留下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当然这时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把过去宣讲的时间更多的用于启发。一个学生想不出的,就鼓动大家来帮助他,群策群力,以达到“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的效果。有的教师可能会说,这样,教学任务就完成不了了。其实,教学行为不能短视,教学总的任务还是教会学生学,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孰轻孰重,相信每一个人都分得清楚,而且只要安排得当,穿插巧妙,同样不会耽误教学任务的完成。比如我在上《项链》一课时,以“路瓦栽夫人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中心论题,启发学生讨论,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之后,讨论气氛热烈。有的同学认为是路瓦栽夫人自己太爱慕虚荣。我问:“爱慕虚荣就一定会产生这样的悲剧吗?”有的同学说:“因为这是一个赤裸裸的金钱社会!”我又问:“为什么产生悲剧的是路瓦栽夫人而不是别人?”同学们讨论之后认为:“金钱至上的社会造就了路瓦栽夫人的爱慕虚荣,爱慕虚荣的路瓦栽夫人最终又被造就她的社会所毁灭。”整堂课我说的话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讨论,产生的结果却超出了教学预想。

有时候,学生的讨论会超出课堂的教学目标,离题太远,大部分教师这时就会站出来阻止,把这些学生的思维重新扯上“正道”。这样的行为看来是毫无问题的,但这十分的不妥。其一,学生超出平常的思考是极有价值的,它是一种可贵的创新思维。其二,这正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切不可为了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打击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一旦学会了思考,就等于学会了学习。

二、 改变课堂环境,完成角色的转变。

在新海中学听过一节公开课,其中有一位教师上《桃花源记》。他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了一个虚拟的情境:他化身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记者,来到古时的桃花源,采访这里的居民,而学生们作为这里的居民接受他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他解决了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理解,甚至还教会了学生考证的方法。这堂课上得很成功。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并不新鲜,关键是他把课堂变成桃花源,并化身为记者,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课一定要在课堂上上?为什么教师一到课堂上就要老气横秋,道貌岸然,讲什么师道尊严?换一换环境,换几副面孔,学生不是更有新鲜感吗?于是我讲《阿Q正传》,课堂就成了未庄,学生和我也就分别成了阿Q、假洋鬼子和赵太爷;讲《林黛玉进贾府》,我就用多媒体投影把学生带进大观园,看尽这里的恩恩怨怨;讲毛主席的诗词,我又成了激情饱满的诗人和伟人;讲《劝学》,我甚至化身为后辈学子,而学生却无一例外地成了大哲学家荀子……实践证明,凡是这样的课,学生无一例外地精神高度集中,教学效果特棒!

所以我认为,作为教师口袋里不妨多准备几副面具:讲诗歌,你可以是满怀激情的诗人,与学生一起指点江山;讲议论文,你可以是一位理智思辩的哲学家,把学生带进辩论场;讲散文,你甚至可以成为出色的导游,引领着学生畅游名山大川;讲小说,干脆就让自己过一把导演瘾,让学生也作一回阿Q,王胡和小D。运用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多种手段,把课堂变成一个大舞台,并且多准备几副面孔,学生就会有新鲜感。新鲜感有了,兴趣还会少吗?

三、 以赛促练,变逼迫为激励。

常常有一些学生千方百计地逃避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许多教师对此也并无什么良方,至多是采用一些高压手段去逼迫学生去完成他们本应该完成的任务,比如“不这样就不准回家吃饭”,“不这样就带家长”等等,这也就是常说的“要我学”。怎样才能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呢?我觉得逼迫不是个办法。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逼迫只能导致他们更加厌学。相反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采用激励的方式可能效果更好。比如在处理学生背书这个问题上,以前我总是用班组长检查并上报名单,然后我再抽查的方式,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最近我试着变换了一下方式,专门拿出课来,组织学习小组间的背诵比赛,参赛选手为全体同学,不点名,由同学自行站出来挑战其它组的任何同学,不应战或应战失败的就扣本组分数,并小施奖惩。这一下,学生的积极性就全部调动起来了。一方面学生可以示弱于老师,却不愿示弱于同学;另一方面,那些企图躲懒的学生也会被其他同学群起而攻之,而不得不痛下苦功。于是所有同学都开始争着背书,一些尝到了成功喜悦的学生,甚至不用我提醒,一到要背书的课文就提前背诵,还常常问我:“刘老师,什么时候比赛啊?”

四、 游戏性学习与学习性游戏

常常看电视中的一些益智类节目,我觉得那些机智问答,猜谜语,包括成语接龙等既有趣又能增长知识,表面上看是游戏,其实都应该算是学习,应该说它们是一些最能引发学习兴趣的趣味性学习。游戏可以成为学习的一种形式,学习又何尝不能作为一种游戏?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把乐趣还给学习,应该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我在教学中逐渐引入一些趣味小游戏,比如前面提到的机智问答,猜谜语等,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越来越活跃,有时甚至考起老师来。考试证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较以前有较大进步,而且知识面也变宽了。

五、 制造机会,让学生成功,重拾自信。

学生厌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多年灰暗的学习经历使之产生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我不是学习的材料。这个心理障碍不排除,他们是不会对学习有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制造一些机会,比如让他们怎样回答一个看似困难其实简单的问题,当众朗读他们的一段短短的文字,一阵热烈的掌声,两句赞扬的话语,几件微不足道的小奖品,就有可能让这些学生走出失望的泥潭,重新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可贵的自信。

综上所述,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学自身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如果教学自身仍然墨守成规,不思变革,重复以往的错误,就必将为学生所厌弃。只要我们潜心研究,乐于创新,敢于实践,必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好学,乐学,会学。

参考资料:

《学会倾听:当代教师的素质要求》  胡东芳 华东师范大学

《美国小学教育考察》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基础教育新概念:素质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姓名:刘怀彤

地址:连云港市振云职业中学

邮编:222069

作者邮箱: lht763321138@sina100.com

【从厌学到乐学--对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思考与对策】相关文章:

中学生早恋的思考与对策(教师中心稿)04-14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现象分析及对策(二)(论坛精华帖)04-15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现象分析及对策(一)(论坛精华帖)04-15

乐学善学班会反思03-09

关于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几点思考及对策04-14

寓教于乐,以乐激学(苏教版)04-14

乐学在于善教 04-14

以学带教教育思考05-02

稳定镇静 学做情绪的主人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