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认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4 09:16:4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认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

王生溪

中国认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3.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l)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2.难点:

(l)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2)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kai3):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xuan2):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kuang1):哄骗。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阅读全文,思考本文怎样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

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

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

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

的。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提问: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

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亮出批驳的

靶子“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3.提问: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

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讨论并归纳:

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国难

当头,国民党政府官僚和“社会名流”不是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而是以祈

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请菩

萨来“解救国难”,多么荒诞,多么愚昧啊!

4.提问: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

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

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势定基础。

5.提问: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讨论并归纳: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

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

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f’突破口”。

6提问: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7提问:“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

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

日救亡。

8.提问: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9提问: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

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 10.提问: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

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

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11.提问: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讨论并归纳: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

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12.提问: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讨论并归纳:

(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

所知道。

13.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讨论并归纳: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14.提问:“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

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

讨论并归纳:批驳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

15.提问:课文最后一段如何总结的?

讨论并归纳:第互句先论论点的前半部分,“中国人”不能看“表面

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却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不能以偏概全。第二

句再论论点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

据的”要拿出自己的眼光来看地底下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

四、小结

本文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

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一位诗人曾说:“虚荣的人只是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却

注视着祖国的事业。”②其实,士。果把自己的名字与事业紧紧联系在一

起,倒也不妨注视一下。③但说到底,应该注视的是事业。④古往今来

的真正名人,是靠自己实实在在的成就和影响立足于世的。⑤像瓦特

和蒸汽机、马克思和(资本论)。⑥这些伟大的名人自己并不曾谋求“大

名垂宇宙”,不曾用一毫的心思去乞求官方或人们的赏识。⑦他们只是

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是为时人所不理解、不能容忍的奇思异想,为

人类开辟了新的天地,他们的名字也就自然不朽了。⑧所以要想当名

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小写”自己的名字,“大写’咱己该做的事业。

1.上文作者的论点是(用简要的

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10个字)

2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道理论证、比喻论证B.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C.对比论证、比喻论证D.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3.对这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4.解释第③句中“小写”和“大写的含义。

(1)小写:

(2)大写: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填写课后练习三表格。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探究了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这节课,我

们再来探究课文的结构及语言特色。

三、整体感知

1.讨论课后练习三表格。

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1~2段):揭示对方谬误。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

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段):直接反驳。驳敌方论证。说明敌方论据不能

证明其论点。

第三部分(6~8段):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

反驳敌论点。揭示敌论点虚假。

第四部分(9段):作出结论。直接驳论点揭示对方论点以偏概全,

以表面概实质。

2.提问:本文按什么样的顺序反驳的?

讨论并归纳:按逐层推进的逻辑顺序反驳的。

3.提问:文中有加黑点的两段文字,这是作品发表时被国民党检查

官删掉的。想想为什么被删去?

讨论并归纳:因为这两段文字讽刺了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

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

会”等行径,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所以不合国民党检查官的胃口被

删掉。

4.提问: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讨论并归纳:高度赞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民族解放的

斗争,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主流,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5.提问: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辛辣的讽刺是本文语言上的特色。如“他信力”“自欺

力”等。

四、小结

本文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

推进。通过驳论证批驳了对方的论点,通过正面立论间接反驳了对方

论点,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

五、作业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7面文字,回答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

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

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

“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

“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

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

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

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

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

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上面语段的敌论点是____

2上面语段的敌论据是____

3“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4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

A直接批驳B通过驳论来驳据论点C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D间接反驳(通过下面立论来驳论点)

5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指____

“自欺力’是指____

6.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A.表引用B.表强调C.表特殊称谓D.表讽刺否定

课后记:本课是一篇驳论文,首先将驳论文有关知识给同学讲授清楚,其次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认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04-2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04-0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03-28

你家纳米了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同形旁 认一认》教学设计06-06

力的教学教案05-22

力的教学教案(精选)07-16

认位置教案01-24

小学语文教案:认一认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