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黄玉慧老师的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02 06:01:3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黄玉慧老师的语文教学设计

二十中学副校长  崔岩

试论黄玉慧老师的语文教学设计

    一、对语文教学改革的认识

    汉语是中国的母语,语文课是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的必修课,也是必考科目。中小学每周课时不少于一节,学习时间长、课时多、要求高,这也是除数学外任何学科不能相比的。国家用心良苦,教师教得辛苦,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学了十几年语文,学生反而字不会写,文章不会作,大学毕业写不出工作报告或总结。1995年上海华中理工大学对该校3511名新入学的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做了一次中国语文水平测试。测试结果,总平均分仅为639分,其中硕士生、博士生均不及格。这到底是为什么?

    面对中国语文教学的现实,黄玉慧老师在深深地思索。她针对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学习了创造教育的理论。学习使她打开了思路,她认识到:

    1、教师必须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教学

    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传统教学是以传授现成知识为目的教育,不仅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显得抱残守缺。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要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就必须进行创造性教育,教师也必须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教学。

    2、创造教育优于传统教育

    创造教育不以传授现成的知识(结论)作为最终目的,不以学生死记硬背为手段,而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发展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创造教育把学生的死记硬背变为让每一个学生积极思考,参与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去体验前人的创造过程,最终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展。

    依据创造教育的原理,黄老师总结出六种教学方法,从不同侧面增长学生的创造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几种行之有效的教法

   1、角色体验法

    这种方法以培养联想、想象为主要目的。吕淑湘先生说过:“文学紧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因为它本身就是作者运用丰富的联想、想象进行创作思维的产物。”角色体验法就是让学生担当作品的角色,在体验角包的同地,体验作品的创作过程。如:在莫伯桑的《项链》教学中,让学生充想自己有马蒂尔德那样的身份、地位、家庭、美貌,在接到那份舞会请柬时会有怎样的心态、答复、留言等,将学生置身于角色的情景中,既可以让学生自由任意地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又可以对文章大胆置疑,通过思辨,经过去伪存真的思考推理过程,发现课文中的合理因素。这不仅提高了对课文的鉴赏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中心开花法

    “中心”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精心地提炼出教材最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将之确定为训练学生创造的发散点,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灵活、多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问题的提出必须切中文章的肯綮,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学生的思维而言,应有利于发散辐射。如《论雷峰塔倒掉》一文,作者思考的关键问题是封建势力必将最终垮台。在教学中,由于教师能抓住这一关键问题并把它确立为思维发散点,提出“塔该不该倒掉”,让学生讨论。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以塔的象征意义、造塔者、被镇压者,从人物结局、社会背景等多层次、多角度展开热烈讨论。从中看到了学生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3、顺藤摸瓜法

    所谓“藤”是学生学习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线索,“瓜”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产生的新问题。教师的问题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部分,不把解决教师的问题做为最终目的,而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以促进思维的不断深刻。如:讲《土地》一课时,老师首行先提出重点段,在同学找到后又立即提出此段与《土地》有什么关系?学生了解后,教师又提出新问题:课文中展开了那些联想?联想之间的关系?--问题不断解决,又不断提出,使学生始终积极思考,思维向更深层发展。

    4、吹毛求疵法

    批判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它要评品、批判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它评品、判断现成的想法、假说是否妥当。它不盲从,不轻信,要经过反复地推敲、思考、验证,从而得阳科学、正确的结论。利用批判思维这一特点,黄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从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如《猎户》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对过去教参中的提法对比进行质疑,学生结合课文展开了讨论、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经过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也渐渐领悟到如何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断一篇作品。他们的大胆质疑、不唯上、不唯书、不迷信权威的创造精神得到发扬,求异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5、形象创造法

    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形象是创造想象的产物,它包含着作者的创造思维。教学中老师如能让学生依据作品再造这些形象,既可以使学生感受作者的创造智慧,又可以进行丰富想象,把自己对作品中形象的理解与其它相关形象组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形象。如讲《雷雨》时,给学生出两个题目:把雷雨人物印象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表演《雷雨》片断。内容自选,自由组合。完成题目的过程,已变为学生创造的过程。作品中的形象无声无形,无模无样,学生要把他们变为有具体形象的人物,这当中必须有学生的想象创造。作业布置下去后,学生思想活跃,行动积极,通过他们的绘画及表演,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6、延伸拓展法

    语文教学如果内容只拘泥于课本,空间局限在课堂,那么其创造的源泉终会枯竭。创造教育的源头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教师要给学生开拓更广阔的创造空间,必须向课本之外延伸拓展,把无限广阔的社会作为创造教育的课堂。经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

(1)常规训练成语保健操

    第一、简单的接龙,主要积素丰富的成语词汇。这种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快速反映能力,啬强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流畅性。经过训练,文科班学生最多能够一连气说出70-80个。

    第二、在第一步积累的基础上,临时确定话题,根据话题来说出成语。这既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使学生联想更灵活快速,想象更丰富,进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第三、给一个话题,限定用几个成语组织一段话,增加难度,综合训练,运用组合积累发展想象、联想、创造。因这一步有较大难度,训练起来比较费力。

    (2)口头作业

    第一阶段是有准备,上台念稿。第二阶段自己出题,谈立意,谈思路。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口头作文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作文的话题非常广:他们既谈了自己切身的实际问题,也联系到了社会、家庭的问题,如下岗就业,反腐倡廉,外地进京等,也涉及到人才观、价值观、教学改革、素质教育。从口头作文的内容不难看出,这种训练既能使学生的思维灵活,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过去学生一上台就哆嗦,一张口就脸红,紧张的语不成句;现在他们可以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在脱稿的情况下也参自如地进行表达。

    (3)读书阅览室

    为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宽视野,把学生带出教室,走进图书馆。在这一读书活动中,通过拓宽视野,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材料,为创造做准备,如在讲诗歌单元的时候组织学生去图书馆,教师事行备好有关书目几十种,并对书进行分类,学生按层次分成小组,结合已准备好的参考题目,明确目的,认真读书,边读边做笔记,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整理。课本是点,阅读是线,教师引导学生将点与线结合起来,就有了创造。

    三、效果

    改革的春风吹进了课堂,使课堂教学活力与生机,一改过去的沉闷气氛。教学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学生由被支的“接收器”、“记录器”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人。几年来,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实施创造教育,使语文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1、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座谈中说:“通过一年半的学习,逐渐地从比较爱上到非常语文课了。”“老师把课教活了,我们学的也不兴趣了。”“上这种语文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也缩短了老师和同学间的距离,知识如流水般的进到了脑子里。”

    2、使全体学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同学获得成功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有位学生说:“我很满意这样的教学方式,以前我的语文成绩非常差,自从到了文科班后,我感觉我的语文能力提高了。”

    3、接着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说:“口头作文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使同学们练习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深刻地看问题。”“锻炼了我们对事物的分析能力,锻炼了我们的胆量。”

    愿有更多的教师有创造教育的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创造性的新一代。

  

试论黄玉慧老师的语文教学设计

二十中学副校长  崔岩

    一、对语文教学改革的认识

    汉语是中国的母语,语文课是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的必修课,也是必考科目。中小学每周课时不少于一节,学习时间长、课时多、要求高,这也是除数学外任何学科不能相比的。国家用心良苦,教师教得辛苦,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学了十几年语文,学生反而字不会写,文章不会作,大学毕业写不出工作报告或总结。1995年上海华中理工大学对该校3511名新入学的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做了一次中国语文水平测试。测试结果,总平均分仅为639分,其中硕士生、博士生均不及格。这到底是为什么?

    面对中国语文教学的现实,黄玉慧老师在深深地思索。她针对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学习了创造教育的理论。学习使她打开了思路,她认识到:

    1、教师必须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教学

    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传统教学是以传授现成知识为目的教育,不仅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显得抱残守缺。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要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就必须进行创造性教育,教师也必须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教学。

    2、创造教育优于传统教育

    创造教育不以传授现成的知识(结论)作为最终目的,不以学生死记硬背为手段,而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发展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创造教育把学生的死记硬背变为让每一个学生积极思考,参与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去体验前人的创造过程,最终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展。

    依据创造教育的原理,黄老师总结出六种教学方法,从不同侧面增长学生的创造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几种行之有效的教法

   1、角色体验法

    这种方法以培养联想、想象为主要目的。吕淑湘先生说过:“文学紧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因为它本身就是作者运用丰富的联想、想象进行创作思维的产物。”角色体验法就是让学生担当作品的角色,在体验角包的同地,体验作品的创作过程。如:在莫伯桑的《项链》教学中,让学生充想自己有马蒂尔德那样的身份、地位、家庭、美貌,在接到那份舞会请柬时会有怎样的心态、答复、留言等,将学生置身于角色的情景中,既可以让学生自由任意地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又可以对文章大胆置疑,通过思辨,经过去伪存真的思考推理过程,发现课文中的合理因素。这不仅提高了对课文的鉴赏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中心开花法

    “中心”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精心地提炼出教材最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将之确定为训练学生创造的发散点,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灵活、多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问题的提出必须切中文章的肯綮,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学生的思维而言,应有利于发散辐射。如《论雷峰塔倒掉》一文,作者思考的关键问题是封建势力必将最终垮台。在教学中,由于教师能抓住这一关键问题并把它确立为思维发散点,提出“塔该不该倒掉”,让学生讨论。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以塔的象征意义、造塔者、被镇压者,从人物结局、社会背景等多层次、多角度展开热烈讨论。从中看到了学生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3、顺藤摸瓜法

    所谓“藤”是学生学习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线索,“瓜”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产生的新问题。教师的问题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部分,不把解决教师的问题做为最终目的,而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以促进思维的不断深刻。如:讲《土地》一课时,老师首行先提出重点段,在同学找到后又立即提出此段与《土地》有什么关系?学生了解后,教师又提出新问题:课文中展开了那些联想?联想之间的关系?--问题不断解决,又不断提出,使学生始终积极思考,思维向更深层发展。

    4、吹毛求疵法

    批判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它要评品、批判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它评品、判断现成的想法、假说是否妥当。它不盲从,不轻信,要经过反复地推敲、思考、验证,从而得阳科学、正确的结论。利用批判思维这一特点,黄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从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如《猎户》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对过去教参中的提法对比进行质疑,学生结合课文展开了讨论、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经过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也渐渐领悟到如何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断一篇作品。他们的大胆质疑、不唯上、不唯书、不迷信权威的创造精神得到发扬,求异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5、形象创造法

    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形象是创造想象的产物,它包含着作者的创造思维。教学中老师如能让学生依据作品再造这些形象,既可以使学生感受作者的创造智慧,又可以进行丰富想象,把自己对作品中形象的理解与其它相关形象组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形象。如讲《雷雨》时,给学生出两个题目:把雷雨人物印象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表演《雷雨》片断。内容自选,自由组合。完成题目的过程,已变为学生创造的过程。作品中的形象无声无形,无模无样,学生要把他们变为有具体形象的人物,这当中必须有学生的想象创造。作业布置下去后,学生思想活跃,行动积极,通过他们的绘画及表演,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6、延伸拓展法

    语文教学如果内容只拘泥于课本,空间局限在课堂,那么其创造的源泉终会枯竭。创造教育的源头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教师要给学生开拓更广阔的创造空间,必须向课本之外延伸拓展,把无限广阔的社会作为创造教育的课堂。经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

(1)常规训练成语保健操

    第一、简单的接龙,主要积素丰富的成语词汇。这种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快速反映能力,啬强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流畅性。经过训练,文科班学生最多能够一连气说出70-80个。

    第二、在第一步积累的基础上,临时确定话题,根据话题来说出成语。这既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使学生联想更灵活快速,想象更丰富,进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第三、给一个话题,限定用几个成语组织一段话,增加难度,综合训练,运用组合积累发展想象、联想、创造。因这一步有较大难度,训练起来比较费力。

    (2)口头作业

    第一阶段是有准备,上台念稿。第二阶段自己出题,谈立意,谈思路。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口头作文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作文的话题非常广:他们既谈了自己切身的实际问题,也联系到了社会、家庭的问题,如下岗就业,反腐倡廉,外地进京等,也涉及到人才观、价值观、教学改革、素质教育。从口头作文的内容不难看出,这种训练既能使学生的思维灵活,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过去学生一上台就哆嗦,一张口就脸红,紧张的语不成句;现在他们可以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在脱稿的情况下也参自如地进行表达。

    (3)读书阅览室

    为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宽视野,把学生带出教室,走进图书馆。在这一读书活动中,通过拓宽视野,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材料,为创造做准备,如在讲诗歌单元的时候组织学生去图书馆,教师事行备好有关书目几十种,并对书进行分类,学生按层次分成小组,结合已准备好的参考题目,明确目的,认真读书,边读边做笔记,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整理。课本是点,阅读是线,教师引导学生将点与线结合起来,就有了创造。

    三、效果

    改革的春风吹进了课堂,使课堂教学活力与生机,一改过去的沉闷气氛。教学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学生由被支的“接收器”、“记录器”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人。几年来,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实施创造教育,使语文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1、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座谈中说:“通过一年半的学习,逐渐地从比较爱上到非常语文课了。”“老师把课教活了,我们学的也不兴趣了。”“上这种语文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也缩短了老师和同学间的距离,知识如流水般的进到了脑子里。”

    2、使全体学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同学获得成功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有位学生说:“我很满意这样的教学方式,以前我的语文成绩非常差,自从到了文科班后,我感觉我的语文能力提高了。”

    3、接着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说:“口头作文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使同学们练习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深刻地看问题。”“锻炼了我们对事物的分析能力,锻炼了我们的胆量。”

    愿有更多的教师有创造教育的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创造性的新一代。

  

【试论黄玉慧老师的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试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网友来稿)12-16

《赵州桥》教学设计(语文版) 教案教学设计12-16

关于语文的设计教学反思04-01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地位(网友来稿)12-16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6(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8(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3(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语文老师教学总结03-24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