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对窦娥三誓愿的多解
黄蔼北
牐牎恶级鹪》第三折开头对天地的指斥和结尾把昭雪冤屈的希望寄托于天神的描写,是理解窦娥性格的关键之一。
牐犞泄封建社会里人们的心目中天理本应是公正无私的。唱词中说:“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大剧作家曹禺在《日出》扉页上题道:“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现在老百姓受了委屈的时候也会情不自禁地喊:“老天爷,你睁睁眼吧!”这些言词都是人们潜意识中天理应该公道的印证。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窦娥认识到靠天给自己主持公道已成泡影,因此唱出了“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等词,愤怒控诉了天理的虚伪。显然,这是对千百年来人们深信不疑的天理的否定。再看窦娥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是要让刑场上的众人明白自己的冤情,“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则是希望邪恶得到惩罚。但窦娥并没有把惩治邪恶的希望寄托于天神主持公道,而是寄托在两种灾害性天气上。换句话说,关汉卿是把惩治人世邪恶的希望寄托在自然界的更大的邪恶上,而不是寄托在正义和公理上。这种惩治既能惩治邪恶,也有负作用。可见关汉卿已清醒地认识到元代社会已不存在什么天理、公理,这显然是在开头对“天”的否定的基础上,对“天”认识的一种超越。这两个情节是相辅相成的,后者是对前者的完善与发展。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说窦娥的反抗性格在“三桩誓愿”这一情节中表现得更为充分。有人或许会说,宣扬这种以恶抗恶的思想,会不会削弱作品的思想意义呢?我认为不会。作家虽然最后让这“三桩誓愿”都应验了,但他清楚地知道,这并不是理想的办法。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要求关汉卿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呢?剧末清楚地写道这是三桩“无头愿”,明知荒唐,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处理呢?“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对于正常的社会秩序来说,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强盗不就是一种邪恶吗?用打杀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是行不通的。还有一种现象耐人寻味。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戏曲中,作者往往把昭雪冤屈的希望寄托在包公式的清官身上--主人公先是历经磨难,最后遇到青天大人,真相大白,沉冤昭雪。关汉卿生活于元代,对包公的故事肯定熟悉,但他还是满怀着对窦娥的同情,让其悲惨地死去,而没有处理成皆大欢喜的良好结局。这恐怕是剧作家的一种创见吧: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更能引起人们的警觉。关汉卿不愧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无愧于世界文化名人的称号。我认为,“三桩誓愿”既寄托希望,更超越现实。
作者单位:江西大余中学
【对窦娥三誓愿的多解】相关文章:
《窦娥冤》教案02-15
窦娥冤教案03-02
关于《窦娥冤》教案06-18
窦娥冤教案14篇06-03
《窦娥冤》教案14篇06-12
《窦娥冤》教案(精选14篇)02-01
关于《窦娥冤》教案(精选8篇)01-31
笨马上《窦娥冤》 教案教学设计12-16
窦娥冤(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