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唱》二三

时间:2024-07-13 01:37:2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绝唱》二三

傅书华

牐牰林泄传统小说,每每能从其字里行间看到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特点,而明白了其艺术特点,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小说。读《绝唱》,就是如此,现试举二三。牐

牐牎叭”的妙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个很有意味的数字,这种意味,也反映在中国的传统小说中。譬如说,三请诸葛,三气周瑜,三打祝家庄,三打白骨精,苏小妹三难新郎等等。你如果有兴趣,还可以举出许多。中国传统小说的这个特点,也延续在中国的当代文学艺术中,譬如三进山城,三上桃峰,乾隆三下江南等等。你如果说一请诸葛就请到了,未免显得求贤太易,也难显求贤之诚心。但如果你要说,为了显示其诚心,为什么不可以写四请诸葛、八请诸葛呢?次数越多不越显其诚心么?于其中你就可以看到“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万物”的妙用了。而且,开句未必是玩笑的话,你如果八请诸葛,读者也一定会读得不耐烦的,从阅读心理说,三也是一个长度、次数适宜的数字。

牐犜凇毒唱》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三的这种作用。在白妞出场前,为了给白妞的出场作铺垫,作者先写了琴师与黑妞的出场,先写了琴师与黑妞的不凡技艺,与白妞最后的精彩出场合在一起,恰为三次。明白了上述“三”在中国文化中的妙用,你大约会知道作者为什么会作这样的艺术安排了吧,你也一定不会再提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让白妞出场的问题了,或者提出作者为什么不在白妞出场前,再多让几个出色艺人出场以作铺垫的问题了吧。读《绝唱》中作者对白妞出场的安排,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三国演义》中,作者对诸葛亮出场的安排。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先用淡笔写了水镜先生的不俗,又用火烧新野的浓笔写了徐庶先生的出色,然后通过这二人的口,竭力推崇诸葛亮,从而让读者未识诸葛亮之面,却对诸葛亮已钦佩有加了。《绝唱》中对白妞出场的安排,与此可谓异曲同工:先淡写琴师,又浓写黑妞,稍加变化的是,不是通过黑妞之口,而是通过一个熟悉演员的观众之口,对白妞大加称赞。

牐牰匀宋锵嗝玻重在从效果角度虚写。中国传统文艺中,对人物相貌的描写,可谓良莠各半,参差不齐。许多作品一写到人物相貌,往往从头到脚,从穿什么到戴什么,一一地细细写来,文字一大篇,但却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即如《红楼梦》中对宝玉、黛玉的相貌描写,也未能脱此病。再低俗者,则是堆砌一些“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陈词。而成功的作品,几笔勾勒,就把人物相貌烙在了读者脑海里。这其中的一个成功之法就是从效果角度虚写,其中最为人所传颂者,当为《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所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有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 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是也。《绝唱》中对白妞的相貌描写,与此可谓是异曲同工而略有变化:“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

牐犞泄传统诗画理论,讲究神似重于形似。在中国的艺术长河中,是诗歌早于小说,抒情艺术早于叙事艺术,所以,中国传统小说多从诗歌艺术中汲取营养,对人物相貌,重在从效果角度虚写,可谓是受了诗歌艺术理论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表现在对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具体语词的移用上。譬如《绝唱》中,对白妞的相貌描写,就有这样的语词:“秀而不媚,清而不寒。”所谓“秀而不媚,清而不寒”,课本中的解释是:“美丽而没有媚态,素雅而不寒酸。”这样解释也不是不可以,但“美文不可译”,一翻译味道全失。就拿这两句白话翻译来说,就把不可言说只可意会的丰富无穷的“神似”,变成了具体而意义单一的“形似”。至于什么是“秀”,什么是“媚”,什么是“清”,什么又是“寒”,多读书,文化底蕴丰厚了,自然可以领会,并且会觉得韵味无穷,这也是中国传统小说接受中国传统诗词营养而形成的艺术魅力之一。宕开一句,这也说明了,语文课,只靠反反复复地讲是不行的,还是要读,要多读,才能培养出一定的文化修养。

牐牷抽象为具象,化无形为有形。中国的传统艺术一方面讲究化具象为抽象,化有形为无形,同时呢,另一方面又讲究将抽象的、无形的化为具象的、有形的予以展示。如果说,前面所说的作品中的相貌描写属于前一点,那么,作品中对声音魅力的描写则属于后一点。牐

牐犙细袼道矗音乐艺术属于抽象的艺术,这在那些没有歌词的乐器独奏、合奏、交响乐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有的人唱歌、听歌主要是领会、感受歌词内容的意义,一旦没有歌词,就对音乐失去了领悟能力,这样的人,严格说来,还没有一双能感受音乐的具有音乐感的耳朵。不过,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音乐中的声音,具有极强的无形的抽象性,把这种无形的抽象化为有形的具象,使二者相互丰富相互生成,是感受抽象艺术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我们常常说,溶溶月夜就像一首小夜曲,我们又常常在小夜曲中仿佛身处于溶溶月夜,就说明了这二者的关系。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比较深入地理解《绝唱》的作者为什么要用各种有形、具象的比喻来体现音乐中的声音之美;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才能不拘泥于作者对音乐之美的种种比喻,而是去感受他通过种种比喻所传达的对这音乐之美的种种的感受形态,并将这感受化为、置换为自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的画面、感觉与感受,从而丰富、深化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感悟、体会与认识,这就是《绝唱》描写声音之美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绝唱》描写声音之美的艺术手法的意义之所在。

牐犜诒疚慕崾时,我想再对本文开头的话作一点引申:懂得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特点,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绝唱》,明白了《绝唱》中的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特点,有助于我们举一反三地更好地赏析其他的中国传统小说,愿读者思之。

作者单位 山西太原师范学院

【《绝唱》二三】相关文章:

二三事作文初中10-16

二三事初一作文05-17

同学二三事作文初中11-27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说课稿03-19

二三事写人的作文05-30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05-22

《爱因斯坦二三事》说课稿01-17

萧乾学术道德二三事06-09

《一去二三里》教案10-19

初中优秀作文二三事及点评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