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案教学设计
(广东省珠海市第六中学语文科组招明乐 E-mail:Z@zhao.com.cn)
目的要求
一、了解通过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三、认识在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道理。
要点难点
一、理解主人与林冲思想发展转变的过程。
二、人物形象刻画与情节的关系。
三、理解宋元时代口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读懂课文。
写作背景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这篇课文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林冲无端遭受迫害、终于被逼上梁山、参加了农民起义队伍的故事是从第七回开始的。故事的大致经过如下:林冲本在东京当禁军教头。奸臣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要霸占林冲的妻子,都遭到抗拒。高俅指使陆谦、富安等人设下毒计,企图置林冲于死地,于是林冲被陷害充军发配到沧州。由于鲁智深、柴进的保护和帮助,林冲一路上不仅免于被害,而且到沧州后还被派到天王堂当看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作者介绍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关于他的籍贯,说法不一,有人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有人说是江苏兴化人;也有人说原籍苏州,后迁淮安。元朝至顺年间(1330-1333)考中进士,曾在钱塘为官两年,因不满权贵而弃职,回家闭门写书。卒于明洪武(1368-1398)初。相传他和元末的农民运动有一些联系,或者参加过农民起义队伍。还有人说小说家罗贯中是他的门人。但这些说法都缺乏确凿的依据。
段落大意
一、引子。林冲“闲走间”邂逅了故人李小二。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它在情节中的地位具有引子的作用。
随着陆谦、富安来到沧州,进入李小二开设的酒店,“风雪山神庙”的情节正式开始了。
二、发展。“林冲走将入店里来”,是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李小二“有些要紧话说”,“请林冲到里面坐下”,使得林冲满腹狐疑。继之,李小二告知事情原委,二人核对来者相貌,证实来者确是陆谦。
三、高潮。下面进入隆冬季节,大雪纷飞的环境描写,为高潮的出现勾画了气象森寒的背景。高潮部分由这样几个层次组成:老军交差,市井沽酒,投宿破庙,草场失火,怒杀仇人。草料场的一把火,烧起了他心头的万丈怒火;仇人间的一席对话,驱散了他胸中的软弱怯懦。旧恨新仇,一起涌上心头,他不犹豫,不彷徨,不幻想,手挺花枪,冲出庙门,高潮正式出现了。
四、收束。在处死三人后,林冲“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这是情节的结局。在高潮形成之后,马上给以简截了当的收束。
主题思想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表现了林冲由逆来顺受发展到报仇雪恨而参加农民起义的全过程;课文部分反映的是林冲思想性格产生质的飞跃的阶段。
整个故事情节以林冲思想性格变化为主要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发展过程,有力地突出了“逼上梁山”这个主题,透辟地说明了官逼民反的深刻道理。
写作特点
1.刻画人物,鲜明生动
首先,作者不是孤立地塑造人物形象,而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这样,不但写出了人物的阶级特点、个性特征,而且写出了人物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其次,作者不是静止地塑造人物形象,而是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作者把林冲这一人物置于与高俅为首的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自身思想中的矛盾这两种矛盾的交织中来刻画,鲜明地突出了“官逼民反”这一主题。再次,作者不是笼统地表现人物性格,而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比如林冲在风雪之夜出门沽酒时,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他一系列动作:“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这里以“挑”、“盖”、“戴”、“拿”、“拽”等一系列动作,细腻地刻画了林冲谨慎小心、安分守己,唯恐出事的心理状态。最后林冲杀敌报仇,对陆谦那“泼贼”、“奸贼”的怒骂,“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这义正辞严的怒斥,以及“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林冲觉醒后对助纣为虐、内残狠毒的陆虞候的极大义愤。
2.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相当成功
本文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展开情节、渲染气氛和表现人物性格都起一定的作用。在景物描写上,紧扣回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二字。林冲初到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出门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些描写,使读者对当时的风大雪紧,留下了具体深刻的印象。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或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均起到了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引向高潮的作用,同时也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性格。那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飞扬的大雪,破败的草料场,孤寂的古庙,形成一种荒凉、寂寞、冷落的气氛,而草料场上那“必必剥剥地爆响”“刮刮杂杂”地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焰,也烘托了林冲的反抗怒火。
本文细节描写也十分出色。如林冲第一次走出草料场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以及草厅被雪压倒后的一系列动作心理描写,都说明林冲的精细谨慎,忠于职守,表现了他安分守己的性格。同时也使读者明确意识到草料场起火不是林冲不慎造成的。这样的细健诿栊矗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密,使情节的发展合乎情理?
3.两处写偷听,详略有致,各具特色
一处是写在小酒店里,李小二听到差拨口中呐出案咛尉”三字时,就疑心与恩人林冲有关系,连忙叫妻子前去暗暗偷听。一处是写林冲在山神庙里偷听陆谦等人的谈话。前者是李小二的妻子奉丈夫之命有心去听,而且听了“一个时辰”,却仅听到没头没尾的半句话:“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后者是林冲伏在庙门内,无意之中在短暂的霎那间,却听清了陆谦等三人的全部对话,听得一字不漏,洞悉了贼人的全部阴谋。两次偷听,一略一详,都恰到好处。前者是陆谦等人在小酒店密谋策划害人的亏心事,贼人心虚,怕人听到,只能低声窃语。李小二妻子的隔墙之耳,当然不易听清。而且此时如果完全听清了陆谦等人的密谋,下面的故事也就索然寡味了。但要是连半句也听不到,情节也无法曲折起伏的开展下去。只有藏头露尾,似是而非,才会使小二夫妻、林冲乃至读者产生疑团。这种悬念的设置,扣人心弦。而后者,林冲是在风雪之夜的山神庙里,陆谦等三人放火成功,正当得意忘形之时,压根想不到深夜冷落萧条的山神庙里会有人,更想不到会是林冲,所以他们的谈话毫无顾忌。林冲仅隔庙门,当然听得一清二楚。立即点燃胸中复仇烈火,不顾一切地挺枪杀仇人。前者略写,显得惜墨如金,恰到好处;后者详写,又泼墨如云,也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