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好中学教育

时间:2022-03-21 11:04:4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怎么做好中学教育

  顺应世界潮流 坚持中国特色

怎么做好中学教育

  当代中国的教育,既要顺应世界潮流,也要坚持中国特色。习主席有句话说得极好,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中国教育这双脚做出最合适的鞋。怎样才算最合适?我的理解,一方面,正确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有因有革,返本开新;另一方面,科学处理好中与外的关系,取长补短,洋为中用。我们要在熔铸古今中外教育精华的过程中,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之路,这是当代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历史担当和神圣使命。

  做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者

  中国有两三千年崇文重教的传统,独生子女政策让崇文重教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急切。但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还不充裕,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十分稀缺,教育条件与老百姓的预期之间,有很大反差。中国的优质学校承担的压力,空前绝后、无与伦比,恨不得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能多招一个学生就多招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很多科学的教学方法,我们明明知道很好,但不能实施。比如小班制,一个班的学生最多不能超过24人,好不好?当然好!可目前我们能实施吗?肯定不能!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苦闷。如何化解这种苦闷?最有效的办法,是司马迁讲孔子的那句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心向往之,至关重要。有些理念和办法,我们一时做不到没关系,关键是我们知道它是好理念、好办法,我们目前的工作要尽最大努力向这种好理念、好办法靠拢,要为将来实施这种好理念好办法创造条件。仰望天空,脚踏实地,这就是我们应有的状态。坚持理想不动摇,直面现实不盲目,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徘徊,我们要做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者。

  教育改革创新要把握好速度与力度

  人大附中近三十年的改革创新,着眼点和着力点,主要放在把握好两个度上,一个是速度,既要超前,又不脱离国情、不脱离现实;一个是力度,既保持革故鼎新的态势,又让教师、学生、家长、同行、主管部门和全社会能承受。把握好这两个度真的很不容易,稍有闪失,就要出纰漏。把握好这两个度,才能做教育改革创新的领跑者。领跑者首先要领着大家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同时要时刻关注后面的人,既要给后面的人以压力,还要让后面的人使把劲儿就能跟上。因缘际会,人大附中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中学,我们除了把自己的学校办好之外,还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我们要在努力担当中国基础教育的领跑者中,实现人大附中人的教育自觉、教育自信、教育自强。

  中学教育必须是独立完整的体系

  在高等教育已大众化的今天,中学教育的地位在下降。民国时期,朱自清、叶圣陶、丰子恺、俞平伯、钱穆等等,无数顶级的学者和作家都做过中学教师,那时,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的流动是无门槛的,这种状况在今天已无法想象。今天,小学、中学、大学,中学只是教育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中学的任务好像就是给大学输送生源。这样的定位,对中学教育的伤害是致命的。我一直认为,中学教育必须是独立完整的体系,必须有自己独立完整的目标。不这样,中学教育形不成大格局,做不了大文章,也不可能有大作为大成就。

  中学毕业时,正好十八岁。中学教育是把孩子培养成人的教育,是把孩子培养成合格公民的教育,是至为关键的教育。我们从事中学教育的人,正是要在这一点自尊、自重、自警、自醒,自己先要对中学教育高看一眼,然后才能让全社会高看一眼。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人文情怀,在中学阶段完成公民教育,让他们成为合格的公民。这样的定位很重要,是基础性的。方位确定了,才有方向的问题,才有方法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改革,我们的教学安排,都要围绕这样的方位来进行。

  中学是开展通识教育的黄金时期

  学校以学为主,学习以通为贵。这两年,社会各界十分关注“钱学森之问”,也就是中国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其实,在“钱学森之问”之前,钱学森先生曾花费很多心血提倡通识教育,呼唤大成智慧。通识教育和培养大师是一脉相承的。通识教育是大师出现的基础,只要通识教育蔚然成风,大师出现才能水到渠成。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在大多数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时代,出类拔萃、显山露水的人,基本上都是经过良好的通识教育、形成大成智慧的人。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中学最适合通识教育,是培养大成智慧的黄金时期。因为中学不像大学那样细分学科,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上全面发展。在文科上有特长的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在理科上有特长的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这在中学是能够做到的。错过了中学时代,一旦进了大学,文理学科泾渭分明、壁垒森严,要搞通识教育,难度不知要增加多少倍。因此,我们搞中学教学改革,讲提升中学办学质量,主攻方向就应该放在开展通识教育、培养大成智慧上。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语境下,我们如何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我觉得摆在第一位的,还是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自学,既是自己学习,更是自主学习。自己学习好理解,自主学习,是指在自己学习中有独立的思考。相比之下,自主学习,是更重要的自学。

  以后,文盲这个词,也许指的是那些离开学校后不能通过自学来更新知识的人。进一步讲,即使是在学校学习期间,我们自学的东西也肯定比从老师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多。再进一步讲,即使是听老师讲,也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因此,自学,才是学习的常态,才是学习的核心。有创新能力、出创新成果的人,肯定是自学能力强的人,这中间完全可以画等号。中学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向内下功夫,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自学的自觉、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这一点,过去很多人认识不够,现在应该大加强调、反复强调。

  问题意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金钥匙”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注重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学问学问,学必须与问连在一起,而且“问”是学问的发动机。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中进步的。创新人才,首先是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才,而且是善于在众多问题中发现核心问题的人才。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想出“阿基米德定律”、牛顿在苹果树下悟到“万有引力”,他们都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高手。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对全人类的不朽贡献,就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并为解决这个根本问题找到了正确答案。因此,所有创新人才都是“问题中人”,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发现并解决了小问题,便成就了小创新。发现并解决了大问题,便成就了大创新。中学培养创新人才,一定要鼓励孩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一定要培养孩子在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专心致志、锲而不舍。问题意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把“金钥匙”。“人生为一大事来”,这一大事,或许就是发现并解决一个问题吧。

  “减负”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

  在今年的全国“”上,中小学生的“减负”再一次成为热门话题。作为一线校长,我十分赞成“减负”,人大附中这几年也一直在做“减负”的努力,只有减负,让孩子快乐地学习,我们才能回归教育的本源,真正按教育规律办学。作为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的会长,我更是真切地懂得,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与“减负”同步;不“减负”,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我甚至认为,何止是学生要减负,像人大附中这样的优质学校要减负,校长要减负,教师也要减负。现在的问题是,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负担都很重,压力都很大,大家捆绑在一起,白加黑,五加二,连轴转,都很苦。减负问题是典型的“知易行难”,因为减负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只要高考的指挥棒还在,只要社会心理对教育的预期居高不下,减负很难有大的进展,现状也很难有大的改观。我这样说,绝没有推卸责任的意思,恰恰相反,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作为一所优质示范学校,我们应该知难而上、迎难而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争取有所作为,有大的作为。

  目前,我们在减负上最能有所作为的空间,就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不断地有所改进、有所创新,通过改进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过去两堂课讲完的,用新的教育方式一堂课讲完了,过去两小时学会的东西,用新的学习方式一小时就学会了,负担自然就减轻许多。因此,就学校而言,就教师而言,就现实条件而言,目前减负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负担减轻了,身体才会放松,心境才会空灵,工作才会从容;才会有时间读书学习、加油充电,深入思考一些大问题;才会生发出更多更大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宽松的环境从容地工作,这是我的教育理想,相信也是大家的教育理想。

【怎么做好中学教育】相关文章:

怎么教育孩子03-03

如何做好孩子的情商教育09-20

家庭教育心得:教育孩子,做好这五点07-12

怎么教育叛逆的孩子03-03

怎么教育外向孩子10-14

孩子莽撞父母怎么教育03-31

离异家庭怎么教育孩子04-15

家长怎么正确教育孩子03-03

关于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5-08

中学教育实习心得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