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教案教学设计
(广东省珠海市第六中学语文科组招明乐 E-mail:Z@zhao.com.cn)
目的要求
1.了解词作的背景,弄清词的思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2.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3.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理解联想与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4.掌握词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典故、神话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要点难点
《沁园春长沙》要点难点
1.了解词作的背景,弄清词的思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2.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3.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理解联想与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4.掌握词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典故、神话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水调歌头游泳》要点难点
1.掌握《水调歌头游泳》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3.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4.理解神话与传说在词中的作用。
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一九二五年写的,词中有“独立寒秋”的话,大约是作于一九二五年的秋天。一九二五年春天,毛主席回湖南家乡养病。在养病期间,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几个月内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对地主进行了增加雇农工资和减租的斗争。毛主席在一九二五年从湖南回到广州后,就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后来农民运动的领导骨干①。毛主席这首词大约是写在回乡养病之后,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之前。
当时的形势是: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因为一九二五年五月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而爆发了。五月十五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了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五月三十日上海工人和学生在上海租界举行了援助纱厂工人的示威游行。上海租界英国巡捕在南京路枪杀了大批的游行示威的工人、学生,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激。在以后数日,上海工人、学生和市民,继续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枪杀中国人的示威游行,并继续遭受了英、美和日本巡捕的枪杀。全上海的工人举行了总罢工,学生举行了总罢课,商人举行了总罢市。①五卅运动发动以后,迅速地扩展到全国各地,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各城市的工人、学生和市民,都举行反帝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并发动了一个全国的(包括农村在内的)群众性的抵制英货、日货运动。这些斗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香港、广州工人的大罢工--“省港大罢工”②。由于当时在广东的革命政府支持了罢工工人和人民的反帝斗争,所以“省港大罢工”一直坚持了十六个月之久③。
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毛主席是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来写这首词的。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览岳麓山和水陆洲(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
《水调歌头游泳》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56年6月。这一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1954年开始的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全国彻底地开发改造长江黄河的远大规划也正在酝酿之中。
在这一大好形势下,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9日视察了广州,30日视察了长沙,31日来到武汉。在武汉期间,三次畅游长江(6月1日,从武昌游到汉口;6月3日,由汉阳游到武昌;6月4日,又由汉阳移到武昌)。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在畅游长江之后写的,当年曾写赠党外民主人士,1957年1月在报刊上公开发表。
另见资料
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一九二五年写的,词中有“独立寒秋”的话,大约是作于一九二五年的秋天。一九二五年春天,毛主席回湖南家乡养病。在养病期间,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几个月内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对地主进行了增加雇农工资和减租的斗争。毛主席在一九二五年从湖南回到广州后,就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后来农民运动的领导骨干①。毛主席这首词大约是写在回乡养病之后,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之前。
当时的形势是: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因为一九二五年五月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而爆发了。五月十五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了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五月三十日上海工人和学生在上海租界举行了援助纱厂工人的示威游行。上海租界英国巡捕在南京路枪杀了大批的游行示威的工人、学生,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激。在以后数日,上海工人、学生和市民,继续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枪杀中国人的示威游行,并继续遭受了英、美和日本巡捕的枪杀。全上海的工人举行了总罢工,学生举行了总罢课,商人举行了总罢市。①五卅运动发动以后,迅速地扩展到全国各地,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各城市的工人、学生和市民,都举行反帝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并发动了一个全国的(包括农村在内的)群众性的抵制英货、日货运动。这些斗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香港、广州工人的大罢工--“省港大罢工”②。由于当时在广东的革命政府支持了罢工工人和人民的反帝斗争,所以“省港大罢工”一直坚持了十六个月之久③。
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毛主席是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来写这首词的。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览岳麓山和水陆洲(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
《水调歌头游泳》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56年6月。这一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1954年开始的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全国彻底地开发改造长江黄河的远大规划也正在酝酿之中。
在这一大好形势下,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9日视察了广州,30日视察了长沙,31日来到武汉。在武汉期间,三次畅游长江(6月1日,从武昌游到汉口;6月3日,由汉阳游到武昌;6月4日,又由汉阳移到武昌)。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在畅游长江之后写的,当年曾写赠党外民主人士,1957年1月在报刊上公开发表。
段落大意
《沁园春长沙》段落大意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水调歌头游泳》段落大意
全词分上下两阕。词的上阕,通过游泳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下阕,描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寄托奋发图强高速度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殷切期望。
主题思想
《沁园春长沙》中心思想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游泳》中心思想
展宏图,抒豪情
这首词,通过畅游长江的所见,所感和层层联想,热情赞颂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了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
写作特点
《沁园春长沙》写作特点
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水调歌头游泳》写作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和想象 发挥惊人的艺术想象力,运用丰富奇特的联想,是本词较为突出的手法。词篇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联想到孔子的名言,并赋以新意,突出了诗人伟大的胸襟和气魄。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由眼前的龟蛇二山相对,万舟争渡而联想到大桥凌空飞架,并由当前的建设进而想象理想中的三峡水利工程。从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联想到神话故事中的神女,借神女的惊叹来反映人间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变化,从而突出了全词的中心思想。
作业练习
《水调歌头游泳》分析理解题。
1.对第三个整句(即“不管……宽馀”)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
B.诗人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表现了在风浪中搏击的豪迈之情。
C.诗句抒发了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激情和斗志。
D.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
2.对诗人引用的孔子的一句名言所作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这句话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比喻时间的流逝,告诫人们,创造美好的事物。
B.诗人借用这句话,是激励自己和人民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设自己的国家。
C.这句话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孔子的话是一个比喻句。
3.对下阕的第三个整句(即“更立……平湖”)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西江”指的是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一段长江。
B.“石壁”指计划要建的三峡大坝,“巫山”即巫山山脉,长江横截穿过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
C.“巫山云雨”这个典故出自《高唐赋》。
D.“高峡”指巫峡,“平湖”指建造好的水资料。
4.对整首词的艺术特点的分析,哪一项不当?( )
A.丰富奇特的想象
B.巧妙地引用歌谣
C.借用古语来过渡和抒情
D.用神话故事来烘托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
答案 1.D 2.A 3.D 4.A
《沁园春长沙》作业练习
一、《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下阕中的“忆”,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看”和“忆”分别领起哪几句?
二、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曾”和“忆”两字在表达时间上起什么作用?
三、上阕写暮秋景色,词中哪些词语起了描写秋色之深的作用?
四、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使用“赋”,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案:
一、《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领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下阕中的“忆”,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
二、“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曾”和“忆”两字,表示从上阕旧地重游的描写,开始转入到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三、上阕写暮秋景色,“红遍”和“尽染”两词,突出了秋色之深。
四、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诗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诗句,诗人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这样写,使诗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沁园春长沙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沁园春长沙(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12
沁园春长沙教案05-15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08-25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07-18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05-31
《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反思05-15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0-19
沁园春长沙(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0-25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10-21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