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谈余映潮老师的教学创新经验

时间:2024-10-05 05:43:4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为有源头活水来--谈余映潮老师的教学创新经验

湖北  王世发

为有源头活水来--谈余映潮老师的教学创新经验

    湖北省荆州市教研室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近几年来把教研的目标确立在课堂教学的创新突破上。作为一名教研员,能以身示范,为第一线的老师们上示范课,这种“下深水”的举动的确值得称道。凡是听了余映潮老师的课的老师们无不为他生动精彩的教学演示所感动、所折服。大家都感到余老师的课有听头,有嚼头,值得欣赏,值得品味,值得研究。

余老师教学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余映潮老师教学成功的关键是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其教学创新的根本经验有如下四点:

一、研究教材,寻找自己独到的发现。教学独到、新颖,来源于对教材有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余老师钻研教材确实有很深的功夫,一般教师发现不了的美点和亮点,余老帅能够发现;一般教师揭示不出的一些规律,余老师能够提示出来。这就是余映潮老师钻研教材的独特功夫,众老师钻研教材的特点是善于从细处入手,细中见深,深小出新,比如《口技》这篇课文,余老师拎出了一个“善”字,他从三个方面探索课文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艺术。一是从表演者的技艺看,“善”在对声音的大小。远近、内外、动静、疏密、张弛、分合。点面等的描写。二是从作者描叙的角度看,“善”在文字简洁,全文仅367个字;“善”在文字生动,具有“画面”的特点;“善”在文字贴切,如“遥闻”、“微闻”等;“善”在表演者恰当地处理了声音的远近、高低、强弱、轻重,有单声有混响,节奏疾徐有别,三是从作者的构思看,“善”在情节的安排上注意高低起伏,小高潮在前,大高潮在后,中间有一个平静的场景过渡;“善”在有正面的细腻描写,有侧面的尽力烘托,有首尾的反复映衬;“善”在行文有波澜,剪裁有详略,前后有照应,等等。余老师对《口技》的钻研就体现了细致、全面、独到的特点。正因为余老师对教材的研究有自己的见地,所以教学能够“出新”,能够给人新颖、独特的感受。

二、积累厚实,建立资料信息宝库。余老师教学创新的原因还在于他一贯注重资料的积累。他在很多报告中反复强调积累资料对教学研究的重要作用。余老师认为,掌握、拥有丰富的教学教研信息,是一个教研员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见解深刻、方向准确的必要条件;收集、积累教学教研信息是教研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他长年不懈、持之以恒地坚持做读书笔记、资料卡片,编写了成千上万条资料目录索引,比如他编的教材目录索引,以每一课为单位,按拼音字母的自然顺序排列课目,每课中收集的有关参考目录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构成了厚厚的一大部资料。他这样做已经坚持了一二十年,形成了极为丰美、覆盖面极大的信息库。这是他的一笔宝贵的教研财富,也是他的一种专项的科技情报,所以他写文章、出试卷要查阅资料能够信手拈来,为我所用。积累得多,思想更新得快,视野不断开阔,教学研究便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所以他的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套套新颖的试题,一份份典型的教材,便源源不断地从他的资料宝库中传送出来。厚实的积累,使余映潮老师成了一个十分丰富的人、同时也为他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开创新的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勤于笔耕,尽心竭力攻坚。余老师研究教学在“厚积”的同时,注重“博发”。他认为,作为一个教研人员,如果不能写作、发表文章,就像教师不能走上讲台一样不可思议。因此,数十年来,余老师孜孜不倦,勤奋写作,每年公开发表10万余字的教研文章。迄今共发表大小各类教研文章600余篇。余老师撰写文章的特点是善于在一个一个的‘专题”研究上进行系统的突破,因此他撰写的文章系统性强,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系列”。比如撰写课文分析类的短文60多篇,撰写作文指导类的短文70多篇,撰写了一系列的试题研究的文章,撰写了一系列的教学设计的文章,特别是从1993年起,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为余映潮老师开辟“教例品评”专栏,连续刊发了近百篇“教例品评”文章。《中学生阅读》杂志从1998年开始为余映潮老师开辟了“别出心裁读课文”专栏,已发表研究文章20余篇。这些杰出的成果都闪烁着余映潮老师智慧的光芒,是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苦苦探索与研究的结晶。余老师善于把一个个“专题系列”的研究当作一项项科研工作来做,不断有新的课题,新的探索,同时又有新的成果。因此余老师不仅写出了一篇篇精妙无比的教研文章,而且从中领悟到了一种其乐无穷的人生追求的价值。“看似寻常最奇崛,诚如容易却艰辛”。余映潮老师耕耘出来的教研成果,是他为教研工作尽心竭力付出心血的见证!

四、思想敏锐,教学设计有创意。余老师善于把自己对教材的独特发现经过精细的加工处理运用于教学实践,他站在一个全新的教学思想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建立“板块式”立体型的训练模式。因此听余老师的课,不再是那种作者介绍、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的教学模式,而是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开创了课堂教学新的局面。他教《狼》采用的教学结构是:1.明词义;2.理文脉;3.品语言。课堂教学层层深入,针线绵密,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余老师用武汉口音给学生讲《狼》的评书,博得学生的阵阵掌声,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余老师的创新教学给师生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大家都交口称赞,敬佩不已。余老师教学创新有其明显的特点,他的教学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删繁就简;不是平面推进,而是立体展示;不是冗繁复杂,而是明快单纯;不是顾此失彼,而是浑然一体。

余映潮老师是教学创新的一面旗帜。他从教学创新的道路上走过来,又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把老师们引向教学创新的道路。

余映潮老师从事教研工作近20年了。他集中精力,奋力拼搏,凭着自己坚持不懈的追求,凭着自己的灵气和智慧,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意志,在荆州这块平凡的土地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

听了余映潮老师的演示课,回忆余映潮老师的生活经历和他从事教研工作走过的道路,我不禁想起了诗人王冕的《梅花诗》:“吾家洗研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余老师的一节节课犹如绽放的一枝枝傲寒的腊梅,那么挺立,那么有骨气,有个性,又那么清香,它迎来的必然是万紫千红,百花盛开的春天。“只流清气满乾坤”,余老师追求的是一种清新自然之趣。他有自己的思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走出一条闪耀着事业光辉的新的人生之路。因此,他的人生充满着丰富的营养和人生价值。

 

【为有源头活水来--谈余映潮老师的教学创新经验】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听课记录(余映潮主讲) 教案教学设计12-16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论文寻找创新的源头活水 --浅析创新能力的培养12-17

也谈创新作文教学(教师中心稿)12-16

收放自如 本色自然--观余映潮老师《七颗钻石》有感(网友来稿)12-16

以创新为话题作文03-10

以创新为话题的作文07-22

以创新为话题的小学作文10-08

谈教学反思11-14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