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说而立(网友来稿)
江西余干二中 雷银喜
众所周知,“而立”是一种年龄说法,指的是三十岁,通常说作“而立之年”。
“而立”一语自何而来呢?知道的人想必也不少。尽管它永远表示三十岁,可它自身已是二千多岁高龄了。二千多年前,孔老夫子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就这样,“三十而立”,“而立”便三十了。
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就是说他在一生的学习道路中,从十五岁立志苦学,到了三十岁时,便已晓古今各种文献资料如“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经”(诗、书、礼、乐、、春秋)之类,且联系实际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立身行事的原则思想(“仁”为其主导)。“立”者,抽象理解为掌握了坚固基础,有所建树可也。孔子接着说的四十到七十岁的情况,描述的是他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所达到的不同境界,这种种不同境界,其实都是因为有了“立”的根其,并从这根其上发展和提高的结果。
然而,人生至于“立”的一步,并不必然在哪一岁,也就是说“而立”跟“三十”本身并无必然联系,孔子是“三十而立”,别人则自有别人“立”的年龄。“三十而立”,“而立”代“三十”,不过是孔子有言在先罢了。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而立”这一说法,究其根底是不尽合理的,问题就在它们是硬凑合在一起的。从孔子的那段话的几个句子可以看出,其句式都是“……而……”式,“而”在句中起的是联结年龄和结果的作用,是一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便”。那么,表年龄的时候,其他的可以不带“而”字(如“四十”称“不惑”,“五十”称“知命”),为什么独此一项要扯进一“而”字呢?这就得从语言节律的角度来说了,祖国语言中,词汇多以两字四字成双成对结伴而生,挽手而行,这样读之顺口,听之顺耳,有协和的节奏美。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为了节奏的和谐,用虚词去凑足音节便成了一常见现象,如“久而久之”、“语焉不详”中的“而、之、焉”都属这种情况。于是乎,根据原句,“四十”称“不惑”,“六十”称“耳顺”是自然天成,恰到好处,“十五”称“志学”,“五十”称“知命”便进行缩略了(同样是音节需要),唯有表“三十”的“立”先天不足,不好作“立之年”,这样,本不当跟上的“而”字便破例凑合上了,组成“而立”的说法。从而“而立之年”也约定俗成了。 作者邮箱: ezyz99@163.com
【说而立(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说你行与说不行新(网友来稿)07-03
《安塞腰鼓》说课设计(网友来稿)10-09
词语式话题作文例说(网友来稿)06-23
语言简明题解题例说(网友来稿)06-06
鞠躬(网友来稿)09-18
红薯(网友来稿)10-18
静听天籁(网友来稿)10-21
十五的月亮(网友来稿)08-29
印象张艺谋(网友来稿)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