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印象张艺谋(网友来稿)
赵冰
在中国只要会看电影的人就不会不知道这位名导,可以说张艺谋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影坛的霸主,用武林中人的话说,就是武林盟主。
做为非同一般的大名人的张艺谋,在大家小家的嘴里已经是象喘口气那样容易地吞吞吐吐出出入入了,本人身微,算不上什么家,只能算是小人物吧,在此全做一家之言罢了。
在以前读书的时候,每当有张导的新影问世,总会在同学们之中掀起不小的震动和惊喜,总是那么迫不及待地以先睹为快。
记得最初看到的是《红高梁》、《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这三部影片。中国电影发展八十年代末期以后,由于中国电影市场的急剧变化,使得曲高和寡的“探索片”难以为继。中国新一代的中、青年导演在艺术追求上走向分化。部分导演拍出了探索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影片。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是最有代表意义的作品。《红高粱》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极具冲击力的视觉语言,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刚性性格和牺牲精神。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是一曲大爱的赞歌,是一曲民族的颂歌。如果说该片是一曲低沉而又高昂的民族赞歌的话,那么前面所提的另外两部影片则是以一种批判的艺术手法来关注历史的。在这两部影片 里,张艺谋用他深沉的目光将中国历史中那段最为丑恶的一面揭示在观众面前:妻妾成群的大家族里面的尔虞我乍弱肉强食以及霸道的家长作风予以深刻的鞭笞和声讨;同时也暴露出在那样一个社会里,女性所处于的一种被欺凌被奴役的地位,她们受着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她们的青春也就在这双重的折磨中渐渐地地耗尽。其中《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那位总是以背影形象出现的男性尤其令人深思继而胆寒,在这里张导采用了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的形式把这个具体的形象抽象化,从而使得这个角色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更具冲出力和震憾力。我认为这是本片中的最有特色的一笔。应该说这三部影片都是对中国历史冷静而又理性的再现。在中国的电影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使得张艺谋名扬海内外。
身为一位名导演,他不仅仅关注着历史,他应更多地去关注现实社会。后来,张艺谋又分别执导了《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这两部影片。这两部影片应该是张艺谋关注现实的得力之作。前者讲得是一位村姑敢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故事,故事中的村姑果敢执着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导演的一个良好愿望:那就是对一个拥有健全而又完美的法制社会的热切呼唤;而《一个都不能少》则是对一个当前中国的一个严重现实的极大关注,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不能不令我们心痛的问题;而且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更是独出心裁,影片中的人物全部就地取材,一个职业演员不要,这不能不说是张导的一个惊人之举。这两部影片抓住了中国当前社会中所存在的两大令人心痛之病,是两大现实主义之力作!
也许是张艺谋想走得再远一点,也许是他无法躲避当前电影界的另一股潮流。这股潮流由于张艺谋的推波助澜而更加热闹非凡:只要你打开你的电视机,那么扑入你的双眼的肯定是所谓古装、侠义、皇帝再加爱情。所谓的侠义只不过是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的缺失和被肆意的破坏践踏,而独享三宫六院的皇帝是否有资格来表现他们的爱情简直令人无法想象。但是我们的导演就有这样的本领,他们能让暴君变成英雄,让昏君变成仁至义尽有情有义之仁君。在这些导演们的心中,中国历史上还有什么不可以被戏说的呢?一部充满杀戮和被杀戮的历史竟然被戏说成了一部温情脉脉和风细雨的盛隆之史!在所有这些数不尽的影视之中,张艺谋仍然能够独领风骚。他的电影《英雄》可谓是这一类型的登峰造极之作!大导演总是会吊我们的喟口,当我们认定了名剑就是影片中的英雄之时,殊不知还有一个更大的英雄在后边,那就是始皇秦!始皇秦统一六国自有其历史之功劳,但他的统治行为也开了中国历史的暴政与一统的先河。且不说他对中国文化的极度扼杀,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有过的思想自由之风气到此也划上了一个冷冷的名号!单就那一道万里长城虽然曾经无数次地令我们引以为豪,但是当我们再想起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位人物的时候,我们也就只有惭愧了。那位人物就是骑在马背上的成吉思汗,这位曾经让欧洲人胆战的蒙古汉子的的确确让我们扬了一回国威!张导确实想立志要拍一部能让外国人看得懂的武侠片,传达中国的侠义精神。其实李安的《卧虎藏龙》已经成为武侠片的经典,张艺谋不担心此举有东施效颦的嫌疑,更不担心他的《英雄》能否象《卧虎藏龙》一样扬威奥斯卡,他只是担心盗版光盘会影响票房收益,会使得他的那些投资伙伴脸色难看。另外,我还想说一句,现实中的中国需要的是侠义精神还是法制精神?
再说现在正在热映的《十面埋伏》已是在各类媒体上进行了狂轰乱炸,已把观众炸得晕头转向,早已陷进了张导给我们设的十面埋伏之中而不能自拔,就等着掏腰包了,观众的腰包才是张导的最爱!当然,我没有先睹此片的福气,但我想,不管怎样,也无非是精美的打斗,艳丽的服装,引人入胜的爱情,等等而已。我不知道它会比《英雄》高出多少?那媒体上遮掩含羞地道出的那其中的激情戏裸戏已经成了当前我们的电影的最后的杀手锏,也可以说是我们的电影的最后的挣扎!只是浅薄的我不知道国影能否凭借这个杀手锏而挣扎出中国,从而走上奥斯卡的红地毯?现在网上对这部影片的议论足以使得张艺谋们陷入十面埋伏之中了,但是他们也并不以为然,因为在中国越是有争议的东西,越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所以他们自然就不怕人们的争议了,甚至让人们破口大骂才好呢。歌星影星依靠绯闻变成名星红星,这已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了。
人一旦出名了,就没有不敢做的事情了。张大导演不仅仅在影坛上大试牛刀,他还为中国的申奥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曾很为中国人骄傲了一阵子。他绝对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他把那部《大红灯笼高高挂》搞成了芭蕾。一位芭蕾艺术家说:“真够绝的,这可真赶上了前门外的大杂耍”但张艺谋面对批评却一意孤行:“看我的芭蕾累不着、不犯困。我导的芭蕾就是要让高雅艺术变成大众文化。”这句话可真有意思,我不知道那些喜欢看芭蕾的人在看人家《天鹅湖》的时候是否会呼呼大睡!我不知道我们是否需要把所有的高雅都变成通俗!这让我想起了那个把我们的国粹京剧变成样板戏的荒唐时代!看来我们的这种本领是由来已久。例如,他就能把一部好好的歌剧《图兰多》借鉴京剧的脸谱使之变成小生、青衣、文丑、武丑等一群人的趣味游戏。一个个花样翻新的舞台效果让人看得目不暇接,这样的尝试也许可以产生一时的轰动效果,但是歌剧本身具有的美感和魅力却已无从谈起。
刘三姐只是一个清纯彻底的山乡女子,曾经因那部电影而为国人所喜爱。张艺谋们对此大动手脚,使之成为了一部被媒体称为“世纪人文之作”的大型舞台山水实景剧。虽然此前让很多人兴奋的“裸女出浴”因为我们可以想像的原因,最后不得不披上薄纱出场,而让该剧少了一个“卖点”。除了张艺谋这个明星式的导演,“山水实景剧”这个新造的概念,还有那据说是三亿多元的人民币!我想刘三姐地下有知的话,也会为此而惊叹不已!
我没有机缘也不可能用我微簿的薪水去现场一睹被张艺谋等人称之为“诗意”“伟大”的演出。但我在央视西部频道看过一个关于《印象刘三姐》的专题,记者坐在竹排上采访该剧的两个导演。我看到漓江的水远没有我想像的清澈,还看到了该剧的一些场景,在迷离的灯光之下,我们无法看到真实的漓江之水,它显得深邃而优美,但给人一种虚伪和做作之气。如果我们在白天看过了已显出老态的漓江,此时柔媚的漓江,只会给人一种非常怅惘的感觉。我只能说,张艺谋们只是在处心积虑地为漓江这个容颜渐衰的女子,铺上一层厚厚的粉底。而我在另一则新闻中看到,漓江因为水位的下降而影响了行船速度,现在每日只能游10公里,它甚至有断航的危机。这才是真实的漓江。于是我开始怀疑这个演出的价值,它除了为我们呈现一种虚幻的美丽,还有什么意义?我们还不妨想像得更世俗一些,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演出,对当地生态环境有没有破坏力?每天两千观众蜂拥而至,在那本来就有些浑浊的江面,会不会留下瓜子壳、矿泉水瓶……我想,要让一个地方保持诗意,尽可能地维护它的原生态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我在《印象刘三姐》中也毫不例外地看到了张艺谋近几年作品中最常见的东西:视觉刺激,比如几十个人重复着简单的扯动红绸的动作,形成一种大场面、大气势、大色彩。但除了视觉的愉悦,我很难从这些“舞台语言”中获得更多的艺术信息和审美趣味。那些在“舞台”上行走的渔船,以及渔船头的渔家女,只是用一种做秀的方式再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而没有更多的值得品味的内涵。但这些并不妨碍张艺谋对视觉冲击力极限的追求,他曾在央视的一个访谈节目中很自然地流露出他的这一“情结”。他说:“如果是那样的话(指投入的资金更大),演出效果会比现在不知道好多少倍,我觉得好10倍以上,我们现在花几千万而已,而且捉襟见肘。因为困难太多了。我随便举个例子,我最遗憾的就是我刚才说的12个山峰,12个山峰用灯光把它渲染、照亮,浓涂淡抹,随着这个山峰的变幻,然后前景的演出跟它的融汇会更高级。但是现在由于钱、技术,主要是钱,做不到,因为原先的构思是要为这12个山峰搞一个发电厂,这些都是投资里面原来谈到的,但是后来都没有落实,总之起起伏伏地打了许多折扣……”张艺谋的踌躇满志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我们中国人也真的很有趣,要治理环境没钱,可是要搞这样一场“戏”我们的钱可就象秋天的落叶一扫一大把了。
在我看来《印象刘三姐》只是一家旅游文化公司为了提升景点的人气搞出的促销花样,类似于我们在许多景点看到的露天歌舞演出,只不过,这一次挂了张艺谋的招牌,投入的人力、物力更大而已,它的艺术价值非常有限。这让我想起了著名文艺评论家、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对张艺谋的评价:在中国第五代导演中,张艺谋算是比较有艺术感觉的人物,他基本上靠感觉吃饭。他是当代中国电影的视觉先锋,同时也是思想的侏儒,所以有人提出给他上几课很正常。
如今张艺谋似乎成了一块“金字”招牌,他涉足的作品,无论是电影还是歌剧、舞剧、商业广告,无一例外地会引人高度注目,而且票房也不坏。于是,张艺谋的重心早已在电影之外,而电影的艺术水准却越来越让人失望。1993年拍的《活着》我以为是张艺谋最好的一部电影,电影语言运用娴熟,还有难得的自然朴实。走上电影艺术巅峰的张艺谋从此开始对电影失去了感觉,其后的作品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幸福时光》票房也一塌糊涂。尤其是《幸福时光》中的那一场倍受争议的欺骗更是令人心酸心痛。在电影上失意的张艺谋却开始在电影之外受宠、得意。如果我们认真梳理、审视张艺谋的这些电影和非电影作品,轰动不小,争议如潮。
张艺谋在即将铸成“电影大师”的光环的时候开始消极起来。他最出色的一部电影《活着》因为某种原因无法公映,这使他的信心开始缺失,从此张艺谋开始走上了纯粹的商业电影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他的遗憾更是一代乃至几代电影人的遗憾。北师大教授王一川对此有一番颇有意味的评价:“张艺谋最终并未做成精英文化的英雄,只不过充当了20世纪80年代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或在大众文化冲击下溃败的‘转换器’或‘弄潮儿’。”
当然,我还担心随着张艺谋的神密面纱的被揭开,他的票房神话会像肥皂泡一样逐一破灭。比如眼下就有人怀疑,《印象刘三姐》能否收得回成本,会不会成为当地的一栋“文化烂尾楼”?那三亿多的人民币也许真的会打了水漂……。但是即便如此,张艺谋在经济上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谁损失谁知道。
张艺谋从一个关注历史关注现实的电影艺术家出发,他的《红高梁》给我们呈现了一幅中华民族苦难顽强而又执着的历史画面,《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少》则是对中国现实的深刻关注。他做了一个电影艺术家所应该做的事情。但是我所不知道的是现在的张艺谋正在走的另类道路该通向何方?我也不知道在将来和中国电影史上我们是把他定为电影艺术家呢还是定为电影商业家!当然,在这个艺术商业化的时代,做为一个艺术家要想不商业化也难!
我们是一个喜欢造英雄的民族,只是我担心我们那些打造英雄的英雄们是否有一天也会陷入一种四面楚歌十南埋伏之中呢?因为商业化的东西是最没有生命力的泡沫,它的色彩经不起一点点时间的拷问!到头来那些造与被造的英雄们将魂归何处?谁人能知道呢?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用冷静深刻关注我们社会的发展,关注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关注我们社会中存在的明明暗暗 ,而不是去造一个又一个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幽灵一样的虚幻。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网上有一则不知是真是假的新闻,说是要造一个张艺谋电影纪念馆,正如新闻中所说的那样,我们的电影界是否又在打造一个“神”?想起这点,我心中暗想: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走出那一个个“神”的光环!活在真正的阳光之下。
最后再说点题外之话,我总是喜欢陈凯歌的那部《霸王别姬》,那里面的历史厚重感和穿透力总是让人心痛让人流泪,也知道现在在美国有一部影片叫《华氏911》,那具体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我想我们只要想一想几年前的那场灾难,就会不得而知了。
作者邮箱: rzzhaobing818@163.com
【印象张艺谋(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祖国印象说课稿01-13
印象自我介绍04-05
高中印象作文06-18
《形的视觉印象》教案12-27
我的初一印象作文11-15
印象深刻自我介绍12-13
小学音乐《祖国印象》说课稿03-23
让人印象深刻的自我介绍09-09
令人印象深刻的自我介绍12-10
自我介绍如何印象深刻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