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徒,过于沉重的字眼--《鸿门宴》人物探微(网友来稿)

时间:2022-12-16 16:57:0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叛徒,过于沉重的字眼--《鸿门宴》人物探微(网友来稿)

曾庆培

叛徒,过于沉重的字眼--《鸿门宴》人物探微(网友来稿)

听过不少老师分析《鸿门宴》一文中的人物,他们都很明智地采取了比较分析法。的确,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曹无伤与项伯等本来就相映成趣,再经语文老师一分析,他们仿佛纷纷地向我们走了过来,让人看到了一个英雄的时代!惟独有一点我不敢苟同,那就是: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地给曹无伤与项伯贴上了一个完全相同的标签,都毫不犹豫的认定他们二人是各自一方的叛徒。笔者认为这种评判实在有失轻率。在我看来,他们二人徒具叛徒之形而无叛徒之神,尤其是曹无伤!我觉得老师们很有必要让学生自己再探究一下。这样,只会给学生的创新思维带来好处。

毫无疑问,曹无伤是《项羽本记》中的一个次要人物,其人其事太史公仅仅在《鸿门宴》这一节的首尾用三两句话提及,但同项伯一样,他却是一位影响过大局的人物,是他的片言只语掀起了楚汉相争的狂潮巨澜;使得力能扛鼎的项羽勃然大怒;使老谋深算的范增不再迟疑;使能屈能伸的刘邦耿耿于怀……

项伯其实也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叛徒,尽管他向敌方透露过己方的重要军事情报,但其初衷仅仅是为了报达他的“活命”恩人张良,并没有为那个集团效劳的意思;我们不能轻易否定报恩思想、报恩行为,一个连“知恩图报”都不懂的人你还能希望他做什么?尽管他没有反对刘邦同他的婚姻之约,但不能排除那里面有很大的应付成分,作为曾经担任过楚国左尹(仅次于令尹--后来的宰相)而且又身为项羽“季父”的项伯,他也不可能糊涂得看不出对方只是为了稳住他利用他。只是他恪守着“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德准则,为了不让自己的恩人受累受害,他宁愿得罪自己的主子!其实,也不难理解,那正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已经形成的时代,在他身上难道没有一种道德的、人格的闪光?尽管后来他也接受了刘邦的封赏,那也是西楚政权灭亡之后。

但毫无疑问,他是西楚政权的罪人。究其行为的根源,无怪乎两点:一是一个“义”字,辨不清“小义”和“大义”,或者说是过于感情用事。从他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一个人感情一旦压倒了理智时有多么可怕,尤其是身居高位主宰着别人命运的人!项羽本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假如不是楚国老臣、自己的叔叔项伯,鸿门宴上号称楚霸王的项羽岂是那样优柔寡断?“诛杀宋义”“巨鹿破敌”乃至“坑杀降卒”“火烧阿房”……哪一次他优柔寡断过?;二是观念太落后。项伯前后的举动无不是在充当一个“和事佬”,其实,他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的主子项羽的观念.项羽本人就是一个鼠目寸光的草莽英雄,其宏图远志就是做一个像战国七雄那样的霸主,只要人家不造他的反,就万事大吉!在鸿门宴上,项伯的做法虽然是糊涂透顶的,但又是十分坦荡的,他并没有隐瞒自己的“夜驰汉营”,而且还特别叮嘱项羽要“善遇”刘邦;他不认为自己“翼蔽沛公”这样在旁人看来属于“罪在不赦”的行为有什么不对。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能说他就是“叛徒”吗?

至于曹无伤,则根本没有项伯那样透明,论者更是轻描淡写、嗤之以鼻。而我觉得他恰是一个扑朔迷离的人物。如果说他是汉军的叛徒,不是没有道理,但他的行为动机实在是太难让人理解了。

首先,他身为汉军左司马,虽然算不上地位显赫,但也算得是人上之人。为人处事谨慎一点的话,要享尽荣华富贵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如果没有十分特殊的情况,他犯不着冒大险;而且,揆情度理他还应该是刘邦颇为亲近的人,否则,那样的高级机密他怎会一清二楚?这也意味着他的前途十分可观。如此人物为什么要甘冒断送大好前程之祸乃至灭门之罪将那样的军事情报派专人送呈敌方首脑?这种行为对项羽一方来说,难道没有渗透一种高度的责任?

其次,曹无伤派人送消息正是在项羽攻关连受挫折的情况下,那时,作为个人重权在握集团前景看好的曹无伤,更没有必要给前景至少在当时看起来并不太乐观的敌人项羽传递消息!

其实,不难推想,那时, 攻关连受挫折的项羽难免不产生一丝消沉情绪:既然一时难以入关,那就歇歇吧。可明智之人不会不清楚,此时,如果不加紧攻关,定会让刘邦得以坐大,从而也就放过了一个最不该放过的战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王曰:沛公欲王关中。”而且还述说了他“志不在小”的特别表现。这,对项羽来说,无异于醍醐灌顶!可就曹无伤本人而言,又实在太让人难以理解,这哪里是刘邦的行军司马!

最让人奇怪的是范增也恰好在这时(准确地说是在曹无伤使者的完成使命之后)劝说项羽“急击勿失”!这难道都是一种巧合?

再说,曹无伤如果是对方叛徒的话,项羽这一边他又是同谁联系的?显然不是项羽本人,否则,宴会前项羽不会那么轻易泄密;但也绝对不会是一般的人物,那会是谁?

还有,在两个集团生死相拼的非常形势下,曹无伤的使者来到项羽这一边,范增岂会不知?那小小的使者要告诉给项羽的东西范增又岂会不知?然而,范增劝项羽“急击勿失”的话简直就是对曹无伤之言的阐释!假如曹无伤真的仅仅是对方叛徒身份的话,凭范增这样的智者难道不会怀疑可能有诈?就算是常人,在那样的非常情况下,对来自敌营的消息也会过滤一番或者作冷处理,而范增的那番“有天子气”的论述同曹无伤的“沛公欲王关中”俨然如出一口!

这一切的一切只能说明一点:曹、范二人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曹无伤是范增的一个重要卧底!(我们能说我们曾经的地下党员是叛徒吗?)这一点,范增显然连他的顶头上司也没告诉,而采用了单线联系的方式。为什么要这样呢?一方面是范增性格使然:鸿门宴上,他“举所佩之玉jué”示意项羽动手的时候事先可曾同项羽商量过?接下去他支使项庄舞剑杀刘邦,事先可曾同项羽商量过?这自然还与他自认为颇为尊荣的“亚父”身份有关;另一方面,还因为他深知,重要机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可既然是单线联系,曹无伤为什么会使人“言于项王”而不是范增?这是不是一种疏忽?如果这真是一个疏忽的话,那真是一个致命的疏忽--曹无伤正是为此命丧黄泉!老谋深算的范增不可能犯这样一种过失,实际上,这恰是范增的有意安排,而且,这一安排实在是包含了他的一番良苦用心:让别人先在项羽面前说出自己要说的想法,以便事后自己一谏奏效。曾参之母最终相信了曾参杀人不就是因为说的人多了吗?这类浅显的道理范增岂会不懂?为了强化项羽的进军意识,他不得不如此安排,军机稍纵即逝啊!也许,在曹无伤的使者到来之前,他已经劝说过项羽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停止进军,但并不奏效--项羽本就是一个容易满足而且刚愎自用的人。

为了不至于功亏一篑,直到最后关头,范增仍然没有也不能将曹无伤的底细透露给项羽,以防项羽骂他们串通一气来“劝战”而拒绝采纳建议。犹如诸葛亮万万想不到马谡会那么没用一样,范增怎么也想不到项羽竟会一语葬送了刚刚给过自己重要军事情报的曹无伤!

可怜范增一番苦心竟付东流之水,这岂非注定了西楚政权的覆灭?

于是,英雄在世人的眼里也就成了叛徒。岂不悲哉!

作者: 曾庆培 通讯地址 湖南 沅陵一中 电话6903049 邮编419600

本文刊登在全国语文创新教学研究中心会刊《新作文高中版》2004年1﹠2期合刊上。字数:2752个

作者邮箱: zqpl@avl.com.cn

【叛徒,过于沉重的字眼--《鸿门宴》人物探微(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兴趣莫过于赏梅03-20

《鸿门宴》说课稿03-18

《鸿门宴》教案03-02

《鸿门宴》教学反思08-31

鸿门宴读书笔记03-09

鸿门宴教案设计10-21

语藏机锋言近旨远——鲁侍萍语言潜台词探微09-11

《鸿门宴》教案[范例11篇]12-25

实用的《鸿门宴》教案4篇07-17

【精华】《鸿门宴》教案(精选10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