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优等生卧轨自杀 (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4-10-27 13:18:3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前优等生卧轨自杀 (教师中心稿)

  高考前,达州通川区蒲家中学突然传出惊人消息,该校高三应届毕业生郑清明因欠学校几百元学费,学校说如不交清学费便不让高考,郑清明万般无奈便走上了绝路---卧轨自杀。此事一出,其真假立即引起达州市民极大关

高考前优等生卧轨自杀 (教师中心稿)

  注。6月21日,记者特别到蒲家中学和郑清明的老家进行深入的采访调查。

  达县安云乡三层村六社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村内有一条美丽的小河,当地人称高登河,在流经六社的地界内还有几处瀑布,周围绿树丛生,岩石突兀,河水清澈,潺潺不断,叮咚悦耳。但近来,听了一辈子高登河流水声的当地71岁老农郑自礼,却感觉这流水声不是悦耳动听,而是在日夜呜咽。6月19日,在河边上不远处的乱草中,增添了一座新坟。原来,这是郑自礼老人全家唯一的男性孙子、达州市通川区蒲家中学优等高三应届毕业生郑清明的坟墓,18岁的他在高考前两天(6月4日晚)卧轨自杀。几天来,高登河边的新坟前不时传出老人撕心裂肺的哭声:孙啊!你死得好惨啊,你死得好冤啊,你是被逼死的啊……

  学校郑清明不是学校逼死的

  郑清明为何卧轨自杀没有参加高考流传了多个版本。传得最多的就是,郑清明家里非常穷,这一学期还差学校600多元学费,学校为了收回这笔费用,对郑清明多方相逼,考前,又没有给其发放准考证,所以,郑清明才走上了极端,于6月4日卧轨自杀。

  对此说法,蒲家中学校长杨方富极力反对。他说,“学校要收费”的说法不成立,郑清明是高三、四班学生,家里比较困难,因他有些精神病,班主任张旭渡曾将其送回家。当时发现其家庭非常贫困,学校就有意要免去他没缴的费用,因此不能说学校要收他的费用而不许他参加高考。郑清明是报了名,交了报名费,也办了准考证的。另外,“不发准考证”的说法也不成立,郑清明是4日晚出事的,而学校的准考证是6日才发给学生的。

  6月7日,学校得知郑清明被列车撞死的消息。6月8日,高考结束后,学校就着手处理此事。就这件事说,学校无过错,郑清明精神有一些异常,是死在校外的,但是鉴于其家境困难,学校按《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决定一次性给郑清明亲属补助18000元(已支付),另赔付保险金8000元,共计26000元,学校和铁路局共同负责火化。至于郑清明的精神失常情况,要班主任张旭渡才说得清楚。

  班主任他精神有点异常

  张旭渡说,他是高三才带这个班的,郑清明的成绩一般,最好的时候是全年级18名,精神上有点异常,表现在有时候兴冲冲走进教室从同学的头上跳过去,随意损坏公物等,性格孤僻,在班上的人缘很不好,同学们都怕他,鉴于这种情况,他于5月6日用摩托车将郑清明送回家,并叮嘱其家长尽快把郑清明送到医院,等病好了再与学校联系。这以后就一直没有联系过,直到6月2日,张旭渡才从郑清明的一个亲戚哪里找到一个电话号码,张旭渡说他拨打了很多次,但没有人接,只有算了。

  6月4日,郑清明突然来到教室,张旭渡看到后便说:“郑清明,你过来!”但郑清明转身走了,张旭渡说,他当时叫郑清明有两个目的:一是让郑清明到学校去办理有关学费的手续,二是问郑清明参不参加高考,能不能考,但郑清明却走了。由于要带队,张旭渡也就没有管这个事情,没有想到,当晚就出事了。

  同学郑清明人缘不错精神正常

  郑清明的“精神”是否有问题呢?据蒲家中学教师龙庞和介绍,郑清明是达县安云乡三层村六社人,家庭境况非常不好。他是过继给舅舅的,舅舅是弱智,胃下垂,舅妈是白痴,外婆双目失明,事实上,他是靠外公郑自礼带大的,但是这娃儿相当不错,从小就品行端正,成绩也非常优异,中考考了600多分,正因为如此,他才将其介绍到蒲家中学读书。高一时,郑清明考的第4名,高三上学期考了18名。这娃儿经常到他家里耍,从未发现他精神上有什么异常,表现也很好。

  郑清明在班上的人际关系是不是像班主任说的那样呢?记者在翻看郑清明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本同学录,同学录上有27名同学(他们班有40人,稳定人数有36人)留言纪念他们之间的感情。同学王斌在同学录上留了两次言。第一次是:“哥们,还没有好好耍几回,三年时间就要结束了,祝你金榜题名,一路顺风、前程似锦!”第二次写道“已写了一张,又让我写一张,是兄弟永远都是兄弟,永远同共苦。”同学王朝霞在同学录中这样写道:“谢谢你能把我当好朋友,能交到你这样的朋友,我很荣幸,性格豪爽的你要努力哟,好大学的校门为你敞开着的。”

  通过同学录上的电话号码,记者和郑清明的同学张胜全取得了联系。张胜全介绍说,郑清明这个人不错,成绩也可以,在班上人缘也可以,对于这次出事,他表示非常惋惜,如果郑清明参加高考,估计是能够考一个好大学的。对于郑清明“精神”有无问题,他不清楚,只是这学期言行上有一些变化,比如,进教室不给老师打招呼,脾气也有点儿不好,不过,没看到有什么大的问题。

  日记

  他本珍惜生命

  郑清明生于1986年4月25日,今年才18岁,他是怎样走上绝路的呢?记者翻看他生前的日记。看不出他有什么轻生的痕迹,他并不在乎自己贫困的家境,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没有万贯家产,但我不怨天尤人。因为我有许多无价财富,我从来都是富有的。体验自然是我的财富……亲情友情是我的财富……成长岁月是我的财富……我感谢生活,感谢它赐给我体验自然的观念。感谢它赐给我亲情友情的温暖,感谢它赐给我成长岁月的磨难,我感谢生活,永远、永远……”郑清明对自己的生命是十分看重的,他在日记中说:“死固然是个人所不能避免的,但是,只要你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惜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这是生命的真谛。”

  邻居

  孩子平时好乖哟

  对于郑清明的死,村民感到十分的惋惜。邻居方绍文对记者说:“可惜这娃儿,他从小就听话,成绩好得很,我还经常给他说,如果没钱读大学,就去当兵,将来肯定是有出息的。我是看着这娃长大的,从来我没有看到他有什么异常行为,也不晓得他有什么精神病”。同村的李德之介绍说,他和郑自礼隔个河沟,对郑清明了解很深,郑清明从小就身体好得很,哪有什么精神病?他们那个村的知识分子不多,郑清明是很有出息的,可惜就这么没了。

  外公为学费班主任多次为难孩子

  郑清明的死对他71岁的外公郑自礼的打击是最大的。他介绍说,他的老伴今年78岁,双目失明。夫妻俩育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郑持银患有胃下垂,智商偏低,媳妇是个白痴。儿子儿媳结婚后一直没有生育,在郑自礼老人的要求下,就过继了女儿的独生儿子郑清明,由郑自礼亲自抚养。郑清明自小就十分乖巧,听话,读书成绩好,一家人对他的未来寄予厚望。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一天比一天懂事,郑自礼心里十分高兴,虽然日子过得很苦,他仍坚持送孩子读书,即使是饿肚子也不让孩子没学费。今年,郑自礼的老伴生了病,花了不少钱,万般无奈的情况,才欠了学校600多元钱,没想到这几百元钱就断送了孩子的一生,讲到这里,郑自礼夫妇感到异常的伤心,郑自礼说,就为这几百元钱,孩子的班主任张旭渡多次当着同学们的面为难郑清明,赶孩子回家找钱。有一次将孩子赶回来后,郑自礼就到学校去找领导,他对领导说,要钱应该给家长打电话,不应该为难孩子。

  郑自礼说,在了解到他家的具体情况后,学校领导就答应减免他们未交齐的学费,可没有想到的是,今年5月初班主任又将孩子送了回来,喊他回来找学费,郑自礼至今都觉得奇怪,为什么校领导说要减免费用,而班主任却要为难他们呢?6月4日,孩子回来要钱,说要到学校去考试,他外婆就翻箱倒柜找了些钱给了他,谁知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6月7日,听到孩子出事的噩耗后,老人家肝肠寸断,他们找学校了解情况,可学校说孩子是神精病,这更让他们伤心。郑自礼悲愤地说:孩子平时好好的,现在孩子出了事,就以孩子有精神病来推卸责任了。

  祝愿已随高登河水远去

  “你很热情、直率,对朋友坦诚相待,并有高尚的情操、王者之风。从君的眉间宇色,便可看出大将风范,你必将成为一个栋梁之才。愿你高考金榜题名!”这是今年高考前,蒲家中学高三、四班学生谢建军为同班同学郑清明许下的美好祝愿。但是这个祝愿,郑清明是无法实现了。他那刚刚开始的青春和同学美好的祝愿都随家乡那条美丽的小河永远地流走了……

  据悉,当地有关部门已组成调查组对此事进行专门调查。本报将对此特别关注。 路明何瑶文/图

  编后

  正如郑清明在日记中所写的“死固然是个人所不能避免的,但是,只要你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惜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但是,在日记中有如此感悟的郑清明在生活中却用最残忍的方式了断了自己年仅18岁的生命,更了断了7旬外公对未来的所有希望。不知道,当火车呼啸而来的瞬间,郑清明的脑海中是否闪现过自己所写的那段感悟,是否闪现过外公那期待的目光。还是那句老话,生命于人只有一次,无论郑清明面对怎样的困难,他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对待是绝对错误和消极的。困境中,唯有面对并解决问题才是智者的选择,当然,问题的解决还需外界的支持,单靠郑清明及年迈的外公是远远不够的。

(四川省金堂中学童华池转自《华西都市报》)

【高考前优等生卧轨自杀 (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中心阅读原则的含义(教师中心稿)10-23

有人发疯有人发狂--高考前的倒数第二天 (教师中心稿)07-05

兜风(教师中心稿)08-07

中心阅读原则含义例析(教师中心稿)07-29

画眉深浅(教师中心稿)07-18

尊重>热爱(教师中心稿)07-12

元代文学(教师中心稿)09-02

母亲给的爱(教师中心稿)06-23

读书与做人(教师中心稿)06-21

论机遇(教师中心稿)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