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课程在人文学科中的地位与高职语文课程之我见(网友来稿)
蒋家宁
语文课程在人文学科中的地位与高职语文课程设置之我见
科学与人文的和谐发展是对人的素质培养提出的总体要求。人的人文素质培养,当然离不开人文学科与人文环境的建设。
所谓人文科学,兴起于欧洲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作为神学的对立物,是以人或自然为研究对象,是与人类利益有关的世俗学问。其含义几经演变,今天所说的人文科学有狭义和广义两解,狭义:指对拉丁文、希腊文及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等。
所谓人文学科,是研究活动的历史与考察人类经验、创造力所形成的事物的社会科学学科。近几年来,有的人认为人文学科是语言(包括文学和写作)、艺术、历史和哲学,有的人认为人文学科一般包括文学、写作或修辞、艺术、音乐、哲学和历史……,不管哪种提法,人文学科中语文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语言、文学、写作与修辞都属于语文。语文作为人文教育学科自古如此,中国西周时代的学校普遍开设“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科课程,其中的礼、乐、书三种分别包含了道德教育、诗歌教育、识字写字教育等,这实际上是后来封建社会文、史、哲、经相混合的人文教育直接滥觞。在国外,起源于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人的日常生活的三艺--文法、修辞(雄辩术)和逻辑(辩证法),又叫三科,实际上就是宽泛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这些作为“自由艺术”的学科,在形成人的心智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博得了一个古老而持久的名称--人文主义学科。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格立诺(1434-1513)写道:“我们的前辈把人类特有的要求、活动称为人文学。”到了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中有两条主线,历史的和自然科学的”。基于这种两分法,他将人的兴趣分为认识与同情两大类,具体有六种相应的开设不同种类的课程,语文(国语)课属于同情类的同情兴趣,而修辞(文法)课与文学课分别属于认识类的思辨兴趣和审美兴趣,并且这些课程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是互相联系的。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通过对语言作品的解构破译与建构编码,“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以发展学生认识与处理社会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它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帮助学生去树立,改造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发展一定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合作精神等,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朝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面发展“(引自吴黛舒、宋广文《教育发展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关系的历史演变》,《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1期)其在人的素质培养中肩负可推御的责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学科是教会学生“学习语言”即如何正确地理解与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它指导学生从大量作品的听取或阅读中含英咀华,钟灵毓秀,感悟出语言规则,然后运用这些语言规则去指导说话和写作以创造生成新的语言作品。作为个体语言学习过程的语文教学过程,始于对已有作品的感悟,终于对新的语言作品的创造。自始至终都有深沉而强烈的人文精神灌注其中。我们在这一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浓郁的诗意、炽热的激情,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并学习中谋动创新欲望。--“语言学习”与“语言研究”是有本质差别的,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一直盲目地把他当作工具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已经放弃了在阅读理解中详细学习和讨论课文,随之而来的是没完没了试卷大战,做似是而非的判断题与多种选择题,语文教师成了计时员与材料分发者,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听说读写以发展良好的语言意识与健全的表达能力,语文学科究语言而不究文化,越来越走入狭窄的死胡同。这是因为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的缺席。
二、语文教学还肩负着学生个性塑造与思想解放的使命。2001年发布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潜能。主张语文教学要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之敢看会看;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之敢想会想,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之敢说会说;解放学生双手,使之敢写会写,还包括解放的空间、时间,留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总之,一个词解放,意味着教的标新立异和学的灵性飞扬。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知识传授等几方面能力的培养,由于人文的出席,语文教学将展示它其他学科无与伦比的鲜活的生命力。从而完成其人的创造的光荣使命。
语文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所肩负的责任必须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和课程模式来完成。最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走得很远,这里就高职学院语文课程设置谈谈个人的浅见。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高职培养目标,要求语文课程设置更全面地担负起人文学科的重担,目前我院语文课程结构单一、陈旧,只有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规律为主的教材教学结构,缺乏培养学生能力的实践教学结构。语文课程形式也只有必修课缺乏必要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的缺乏实际上忽视了学生在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忽视学生是独立的主体与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心理需要这样一事实。没有必要的选修课就不能体现出语文文化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必然逻辑。根据前面谈到的语文人文学科的特点,可以开设《文学欣赏》、《艺术欣赏》或者《文学艺术欣赏》、《语文应用能力训练》讲座、《中国文化史》、《中国风俗史》讲座,《演讲与口才》,《普通话训练》等以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素养。同时从教材教学走出来,大力开展实践课教学(即使现有的语文教材教学模式也应该加强实践的含量),让学生进入到独立的言语活动实践中去,使其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关于这个方面,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逐步改变现有的以讲授课为主的教材教学模式,更多地采用讨论课,启发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材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言语活动实践为归宿。杜绝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的独裁作风。
(二)开拓创新,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如使语文课进多媒体,进语音室,甚至进电影院,进生活,使学生能深切体会到语文的生活气息与人文气息。从而变枯躁单一的口头讲演为生动活泼的双边活动。
去年几所全国重点大学举办的“新世纪展望”为题演讲中,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20世纪人们回答说“机器的世纪”,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21世纪,人们问题说“人的世纪”。学校教育肩负着
【语文课程在人文学科中的地位与高职语文课程之我见(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整体阅读要素之我见(网友来稿)09-22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地位(网友来稿)09-12
天心人事,皆在闹中(网友来稿)07-18
鞠躬(网友来稿)09-18
红薯(网友来稿)10-18
浅谈书法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网友来稿)07-20
杜牧《赤壁》中的加减法(网友来稿)10-16
语文教学中,谁是首席?(网友来稿)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