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学诗歌意象教学举隅(网友来稿)
王俊海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通过引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来感受诗歌的美。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实现的。“意象” 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它由情和景这两个元素构成。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意象便是沟通艺术家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它是人类主体思考和概括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具象显现。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翻飞在花丛,在草间,在泥沙的浅黄的路上/在静寂而又炎热的阳光中……/它是蝴蝶--/当它终于被捉住/而拍动翅膀之后/真实的形体与璀璨的颜色伏贴在雪白的纸上。”这是对诗歌意象的形象概括。有了“人”、“桂花”“月”、“鸟”、“涧”等意象,于是便有了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静谧恬然;有了“月”和“江”的组合,于是才有了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探问和深沉的宇宙意识。可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对诗歌产生全面而深入的把握,我们才会有深挚的审美情感;对意象没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体会,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也必然是模糊的,从而审美情感也是肤浅的。也就是说,我们很难完整领略到诗歌的美。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让学生注意对意象的分析,诗歌教学才能做到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先从课本入手,让学生先熟读课本中的诗歌,标出每一首诗歌(包括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并对这些意向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在这个过程中结合每一首诗的思想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分析,使得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作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我们又让学生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比较各种意象,把握意象中包含的深刻意蕴,领会意象组成的意境以及意境中透射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倾向。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引导学生把视野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对唐宋诗、唐宋词、元曲和现当代诗歌进行分类学习,并且找出每首诗歌中的意象。特别是对一些大家的诗词,我更是引领着学生从意象入手,从横的方面把诗歌意象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从中找出诗人们在使用这些意象时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然后从纵的方面出发,对每一首诗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做到知人论世。这样纵横结合,把对诗歌的学习引向深入。然后我们把每一种意象的含义连缀成文,在文字表述中使学生对所学诗歌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这里试举几例:
花,是古代和现代诗歌永恒的意象,但在诗歌当中,诗人借花表现出来的感情却不尽相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片花的海洋不仅写出了海子对生活的热爱,也衬托了他的孤独和封闭。“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花又象征着戴望舒的低徊和迷茫。“感时花溅泪”、“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开花落,几许哀愁不尽,河边院中的姹紫嫣红都在轻轻诉说着人世、爱情、生命的感怀。《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衰败之景在眼前,悲凉之叹却埋心中。触目而伤怀,盛世不再的忧伤岂独几枝芍药能够说尽?悲泣红药,自品悲苦也。张先在《天仙子》里借小院落花表现伤春之心态,而晏殊亦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之句讲诉忧愁的无法排遣。其实,落红纷纷,逝去的不仅是鲜花的娇艳明媚,还有人生的青春岁月。院门深锁着的不仅是落红,还有一颗迟暮之心,心在门内,即闷,闷极无聊,才临老伤春。五彩缤纷的背后,原来都有着不同的泪水与寂寞。
鸟,也是诗人们常用的意象。“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乐府诗中用孔雀起兴,又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艾青用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笔下的青鸟代表了诗人对爱情的无限希望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低头见庭院花落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鸟飞而顿生羡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用燕子飞来说明春天的来到;“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又逢春日,只有小燕子来看顾我,我飘飘荡荡托身于茫茫江湖之中,你到处设家无定居之所,与我何异啊?杜甫发出了感叹。鹧鸪,一种普通的鸟儿,在诗人们的笔下却有多种的寄托:“唯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 听到鹧鸪的鸣叫,触动了旅人羁旅的愁怀;“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湘妃竹已经让思妇思情满肠,振翅而飞的鹧鸪更加重了她的愁绪,这里它代表着离愁伤感。“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还有“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这里它又充当着衰败之景的象征,它的悲啼,往往预示着伤感和没落。李白笔下前朝旧事纵然风光,如今却已成明日黄花,只能透过鹧鸪声声抒发那份感伤与凄凉。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的词里,借杜鹃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西。”李白笔下起句中点明时令,在萧瑟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以上是我正在进行的中学诗歌意象分类研究课题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量的工作等着我去做。
作者邮箱: wjh7004@163.com或a123050879@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