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谁给文言让路(网友来稿)
吴长青
近期《中国教育报》(2004年4月22日)《读书》周刊以“我们该给‘文言’什么待遇”为大标题,登载了北京市特级教师韩军“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和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语文教育家王尚文“‘文白并重’是开历史倒车”两篇颇有代表性的专论文章。
这两篇带着各自观点的专论,实质又是一次“白话”与“文言”之争,观点分歧之大,是我始料未及。作为语文教师,我不免也有几分尴尬。凭心而言,韩老师和王教授在学界都是权威,并且在学术上都是我的老师。笔者以为,汉语教学关乎到母语的生存与发展,在外语教学日益鼎盛的全球化语境下,必须豁清思路﹑正本清源。因此,敬重之于在此试作赘述几句,盼望有更多关心语文教育的有识之士发表高见,达成共识,以期语文教学少走弯路,多出效益。
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承母语的使命,还肩负着发展与交流的任务。当下,一方面外语教学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另一方面汉语教学的质量有下降的苗头。不仅仅表现在中小学,大学语文教学更为突出,重理轻文早已“成为一种无言的时尚”,语文正成为边缘化学科。可喜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去年在《中华读书报》发表了题为《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出路》一文,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关于大学语文定位问题的大争论。短短的一年,迅速引起了各方的回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王宁联合北师大文学院其他五位一流教授走进大一年级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公共课课堂,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高等语文课程尝试。现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成为北师大大学语文的明确定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起步于上世纪〈〈北京文学〉〉发起的大讨论,目前已进入新课程的实施阶段。在处理好外部环境的同时,内部系统的科学势必影响实践的效果。“白话”和“文言”是汉语教学绕不开的两个分支。
作为教学的载体--教材,在处理“白话”与“文言”的比例上,直接有一个量的划分,事实存在着编者的倾向性问题。以多少比例为宜,总该有一个最为科学的量。以近几年高考为例,当然这是个案,由以前的纯客观题到2003年增加5分翻译题,2004年相继又增加一道考查题,可以看出文言文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这似乎又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国家对中学语文 “文言”的重视程度在提高。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多年的韩老师,呼吁重视文言更多地是从自己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感受到的。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也有切身的体会,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哲学教育不具备的当下,特别是中学生文学鉴赏缺失的情境下,“文言”是无奈的选择,而且的确具有可操作性。〈〈美文〉〉(少年版2004年第1期)援引〈〈中文自修〉〉文章“北大﹑复旦﹑华师大三位中文系主任为当前中学语文教育把脉”,文章中三位大学教授也都提到必须加大古文在教材中的份量。以我之见,文言之美,美在思想,也就是文化传承中的“道”;美在文辞,中国古代文学样式多样性,丰富了人的视野。而这些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更强调的是内敛与气质。中小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接受“文言”某种意义上是政治和人自身的双重需要,那怕这种需要是不自觉的,甚至带着某种强制性。
现代语文吸收了西方语言的灵动,注重表现。在文学形式上更自由,在表达上更具有个性化,同样体现出浓厚的个人色彩与主观性。我以为王教授坚持摒弃“文言”是构建纯正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前提,更注重语言的表达形式,或是倾向于语法的规范,语感的培养。从语言本身的基础出发,符合语言发展的逻辑规律。尤其在文学创作上尤其需要这种独立。
从汉语的历史发展进程看,显然,王教授的观点符合语言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建立这样的大语境。问题是语言作为工具性,有其脆弱的一面。作为传递信息的功能并不要求语言美,或者说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度,语言的活泼多样反而成为一种优势。建立规范的语境反而不容易,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王教授将“文言”列为现代语文的障碍是有着充足的理由。然而,更多的人会接受这种观点,但是在实践中能以实现。因为接受规范的起始也许比“文言”还要死板,好多人不原学语法,不原学逻辑就是明证。但要汉语上质量,这道坎肯定不能绕。
显而易见,韩老师和王教授都是立足于各自的语文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师面对着成长中的青少年教育其成人成才是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而站在语言这样专业化的高度之上,也许不会考虑到具体某一个时期某一群人的具体利益。如此说来,两人的观点也无所谓相左或相右了。作为语文教师我会学着韩老师的做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文言”,毕竟他们要参加高考,况且他们在我手里最多也只有三年时间,将来会有自己的思考;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会不遗余力地净化语言环境,维护现代语文语言的纯洁性。将当代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学生。好在随着当代政治民主气氛的日益浓厚,好作品会逐渐浮出水面。
备受海内外华语文学界瞩目的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已于2004年4月18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新京报》副总编李多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将同样致力于传播汉语文学的价值,推广母语写作的光荣,维护大奖独立、公正、创造的原则。”,这声音也许会给我们的现代语文带来几许清新与信心。这次大赛中获得“2003年度评论家”的王尧获奖感言更加让我难忘。他说,
“余生也晚,不能及见前贤。作者往矣,但中国文论的学术传统存于典籍之中。这一传统根底盘深,枝叶峻茂,花果蔚繁。可惜,我们这一代远离这一传统,但我一直向往中国文论‘言简而意繁’的境界,常想‘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王尧的一席话,也许给韩老师带来一丝安慰。这也是我面对二位大师不是折中的折中,虽拙劣,但绝不含糊。
通联:江苏盐城四中 (224006)
0515--8962560 changqing45@163.com
作者邮箱: changqing45
【谁给文言让路(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文言文翻译浅解(网友来稿)07-09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网友来稿)08-11
文言文翻译有诀窍(网友来稿)10-26
文言文实词推断法(网友来稿)10-19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网友来稿)09-20
鞠躬(网友来稿)09-18
红薯(网友来稿)10-18
四步学好文言文(网友来稿)08-10
如何使学生作文言之有物(网友来稿)06-03
例析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网友来稿)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