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随想(网友来稿)

时间:2024-10-15 20:48:0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课随想(网友来稿)

江苏南通市八一中学 朱建清 

语文课随想(网友来稿)

最近,笔者听了本校的一位老师上的公开课,讲的课文是《变色龙》,在对人物进行分析讨论时,教师要求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在全班作发言。大多数同学都谈了主人公狡猾善变的特点,但有一个同学却有点唱反调,提出这样的看法: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案子中态度的反复无常,确实反映了他的趋炎附势、欺贫媚富,他在刚接到和处理“案子”时的一番“义愤填膺”,固然有其装腔作势的一面,但难道就没有一点公正的动机?如果这是一件不涉及将军的“案子”,他不就公正的解决了?当时一些同学表示赞同,一些听课的老师也在颔首,然而上课的老师却完全否定了这位同学的看法,结果这位同学悻悻地坐下。

很明显,这位教师严格遵循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因为那位同学的发言不符合业已设定好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教参对人物形象所作的归纳,所以,教师就否定了那位同学的回答。这很自然的引出一个问题:衡定学生回答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是教师业已设计好的“答案”吗?又再进一步的问:语文课需要这样一个唯一答案吗?语文课需要的是什么?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强调的是个体的感知、理解和体验的注入,追求一种思想感悟的自然生成。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文本阅读中体验的个性化和差异性,这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求惟一的‘正解’,而过程往往比结论更重要”(王尚文)的特点,也决定了激发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其中包括体验),去感知接受并再创教材文本内涵,应当是阅读教学的一极。而另一极当然是教师的作用,即教师以何种姿态和方式去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内涵。一般教师都是以解读者的身份以自己的分析理解或者干脆是教参上的现成说法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就如开头所说的那位教师,这其实是在以现成的思想代替学生的个体体验,是一种只见“文”而不见“人”的行为,其必然的结果是造成学生“从众”思想的产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客观的说,阅读教学是一个构建阅读个体与作者、教师之间“对话”关系的过程,即阅读个体拿出自己的经验和作者交流,以丰富而自然的想象和联想来填充课文的空白,以敏锐的语感来触摸语言表层意义下的内在意蕴,在文本中读出自我,产生共鸣,以汲取精神的养分,获取情感的满足,这是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教师以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以教材文本为例子,师生进行交流探讨,实现师生间的心灵的交融、思想的交流,达到精神层面上的互学互长的目的,这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显然,“对话”得以展开的关键在教师这一极,即教师如何创设一个平等、真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坦陈内心,畅所欲言。教师也是阅读个体,教师的阅读体验和个人感悟的代替不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而且师生的不同体验感悟正是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对话,使阅读教学进入学生心灵深处的基础,因此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悟,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去回味咀嚼课文内容,以形成只属于自己的体验感悟,要鼓励学生表达这种体验感悟的独特。教师怎能强求说法的统一,或使学生屈从于自己的“答案”?学生敢于挑战“约定俗成”,也许就是创造的开始;学生说法的众说纷纭,也许就是个性的斩露头角;学生“论调”的“离经叛道”,也许就是思想意识的萌动。当然,学生的表达或许是幼稚抑或是错误的,但这正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以使学生的体验感悟合情合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地位,师生间的 “对话”,才会是心灵的“对话”,才会谱写成生命的乐章。 

阅读理应呈现多姿多彩的态势,让学生个性之花自然绽放。在讲《与朱元思书》时,笔者结合播放富春江的电视风光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阅读和观看时的感受,讨论以下问题:参差峻拔的群山,在不同人的眼里也许会蕴含不同的内容,要解读它,必须靠人生的积累,积累越多,体验感悟就越独特越深刻,那么你从群山的身上读到了什么?讨论的气氛是热烈的,发言的内容是多姿多彩的。有同学说读到祖国山河的伟大,有同学说读到大自然的神奇的伟力,也有同学说读到是美总会放烁动人的光环的道理……为了将讨论引入深入,引入学生的心底,于是笔者也谈了对群山的观感:我到过富春江,船行于崇山峻岭中,在揽尽奇异风光的同时,我觉得两岸的群山是一道人生的走廊,人生如群山一般有高低起伏,重要的是要有抗争和超越的精神,这样才能谱写生命的壮丽。受到启发,有同学说他从山的“争高直指”中顿悟生命的涌动,是生命就要表现,就不必在乎所失所得;有同学说出这样的哲理:只要拥有一颗像山一样“负势竞上”的争取心,无数的平凡就会组成辉煌,有同学说他感到亘古未变的群山正在演奏一首慷慨激昂的时代乐章,有同学说人心如群山,只有互为依托,“牵手”在一起,才能积聚一股伟力,创造一个奇迹……笔者觉得语文课需要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点燃学生思想的火炬,开启学生体验的按钮,在学生心底上课,学生内心就会被激活而流淌出来自心灵深处的泉水,或许我们会折服于学生情感的细腻,体验的独到,想象的丰富,思维的敏捷……而这一切又恰恰是语文课的梦寐以求,也恰恰是语文课活力和魅力之所在。

这样看来,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多大程度的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多大程度的解放了学生的思想,给学生创设了多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其中放飞翱翔。讲《木兰诗》,也许学生感受到的是木兰身上人性美的动人光环,读《春》,也许学生体验到的生命色彩的艳丽和生命涌动时的可爱,看《我的叔叔于勒》,也许学生思考的是人的命运的沉沦……只有有了属于自己的体验感悟,阅读教学才有可能成为师生间平等、真诚的“对话”,显然,“对话”的展开,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门,而使学生的生命内涵得以提升。确实,语文课需要一次次精神顿悟的愉快,一次次情感宣泄的惬意,一次次体验自我成功的欢乐。唯其这样语文课才能成为学生心灵的需要。 

 作者邮箱: gyszjq@sina.com.cn

【语文课随想(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我上语文课(网友来稿)09-21

语文课涂鸦的作用及运用(网友来稿)07-17

鞠躬(网友来稿)09-18

红薯(网友来稿)10-18

语文课仍要有语文味儿(网友来稿)07-11

让语文课堂走进大自然(网友来稿)08-14

把语文课堂当文章来做(网友来稿)09-05

新课改后语文课堂上的硬伤(网友来稿)09-22

静听天籁(网友来稿)10-21

十五的月亮(网友来稿)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