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习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教师中心稿)
红安一中 陈和器
〖内容提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教材,同老教材相比,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适合教学,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一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在工具性之外, 还体现了语文科基础性、实践性尤其是人文性的特点。二是突出了语文教学的能力要求,在完整的能力体系中凸现了口语交际能力、 文学鉴赏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更新了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将阅读和口语、 写作交际分开编排,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渗透的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知能体系, 实现阅读和口语、写作交际的远距离结合;将课本和读本分开处理, 有助于课内外结合,增加学生阅读量,加强积累感悟和熏陶; 栏目设置科学合理,以方便学习为目的,操作性较强。 四是开辟了语文能力提高的新渠道,体现了能力立意的意图,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方面, 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十分注重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美感; 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立足于学生学而不是老师教。因应教材体系的变化,教学中实行课文教学、读本处理、写作训练、课外活动和专题学五位一体、多头并进。要大胆革新教育观念, 突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依据新大纲编写的一种新教材, 该教材自小范围的试用编排方式、全新的版本面貌获得中学语文教学界的一致好评。 同老教材相比,这套教材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适合教学, 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现就结合新版教材第一册来谈谈这套教材的特点:
一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
长期以来, 语文学界一直存在“工具论”“人文论”的学科特性之争。叶圣陶等语文界前辈普遍认同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观点, 叶老曾说过:“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
①老教材更多的是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将语文单一视作重要的交际工具。重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教学传授, 忽视语文课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基本事实,在技术层次上作琐碎的传授和肢解的训练,强调所谓“双基落实”,使语文教学逐渐与自然学科趋同, 丧失其应有的乐趣,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 用韩军老师的话说就是“科学主义的泛滥,人文精神的丧失”
②新教材注意吸取这一教训, 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这一观点出发,在工具性之外, 还体现了语文科基础性、实践性尤其是人文性的特点。
所谓基础性,是指教材注意依据学生学习和应用的客观需要, 传授最基本的知识,训练最基本的技能,以便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 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确立最基本的内容,将“学得了,用得上,离不开”作为编选内容的重要原则。 如
高中第一册关于阅读,就明确了“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质疑解难”等基本要求,关于写作, 也提出了“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善于想象和联想, 再现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意,自由写作”等几项要求, 这些都是阅读和写作的基本功。
所谓实践性就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 要求熟练掌握交际工具,从事语言实践。以高一为例, 口语交际训练板块教材就安排了即席发言、演讲、辩论等最基本的训练形式, 要求完成口语练习这是老教材中很少见的。 所谓人文性是指将课文视作文化媒介和人文载体, 借助语文教学达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 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目的。新教材编写过程中, 课本尤其是读本的选文特别注重文章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一些文化气息浓厚、 人文底蕴丰盈的文章或作品纷纷遴选入围,使教材真正能够发挥传播文明、陶冶情操的作用。 第一册《语文读本》中余秋雨的《老屋窗口》、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 季羡林的《法门寺》、王力的《请客》等都是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较高、 能够给学生思想启迪和美感熏陶的好作品。
二是突出了语文教学的能力要求
依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
①现代文阅读能力。
②写作能力。
③口语交际能力。
④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⑤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
⑥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
新教材的编写完美地体现了大纲的这些能力要求, 尤其在完整的能力体系中凸现了口语交际能力、文学鉴赏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着“读写为主,听说跟上”的原则,新教材专门安排了口语的训练内容, 这是前所未有的。新教材文学作品占全部课文的60%, 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质,文学教育受到应有的重视。 “创新能力”的提出更是革命性的变化,新教材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首先教材超前的编写理念、科学合理的编排体例、 新颖考究的版本样式就是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 其次课前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题的设计中着力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课文,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自主领悟理解,鼓励学生独辟蹊径,有一得之见。 写作则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随时随地地把学习、 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有个性,能创新。 如《杜鹃枝上杜鹃啼》一课“自读提示”中只说“本文文短意长,要言不烦;笔底含情,涉笔成趣。 阅读本文要注意体味作者的感情,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文后“练习一”要求“通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东扯西拉’,貌似纯知识介绍中, 含蓄婉转地表达的感情”,这些提示和练习不提供画地为牢的现成结论, 只
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指示思考方向,放手让学生质疑解难, 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
三.更新了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
新教材的编写,突破传统,大胆革新, 形式和内容都作了相当的调整,面目为之一变。
(一)将阅读和口语、写作交际分开编排, 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渗透的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知能体系,实现阅读和口语、 写作交际的远距离结合。
1.阅读版块,现代文按照能力培养目标和课文实际情况组织单元,文言文按语言的难易程度、结合年代顺序组织单元, 都突破过去以文体组织单元的形式,将阅读所要达到的基本能力要求, 通过最能反映这些要求的课文的集中编排体现出来。 如第一册第一单元四课在思想内容的整体性和语言的独特风格上都具有鲜明特点,整体把握、 揣摩语言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如此一单元一得,渐次深入, 必能形成完整的知能体系。
2.写作板块按照学生认识和反映生活思想的先后顺序, 按写作过程进行写作能力的分解训练,体现了感性到理性、客观到主观、 模态写作到自由创作的渐进趋势,符合写作能力提高的基本规律。
3.口语板块主要培养学生日常交际的能力,学习即席发言、演讲、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几种形式, 体现了由日常交际口语到专门交际口语,由单一技巧向综合口语技巧过渡的顺序特征。
4.阅读和写作分开编排,既便于形成各自不同训练序列, 不致于使口语、写作交际地位式微,仅仅成为阅读的附庸,又便于挖掘读、写、说的共同资源因素,实现远距离的读写结合,使二者都得以兼顾。 如第一册第四单元《战国策》的两篇文章,从阅读的角度,对比阅读、 辨析异同可明确文章的思想内涵, 了解《战国策》的史书性质和基本内容。从口语写作交际的角度, 如再联系《语文读本》中的《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则邹忌、触龙、 唐雎超人的说辩才能可为口语训练提供范本和启示。作文训练“要善于想象和联想”同样可从阅读中选材, 如读《烛之武退秦师》后扩写“夜缒而出,见秦伯。 ”读《触龙说赵太后》后续写“那日,长安君听到太后让他到齐国做人质的消息,......”
(二)将课本和读本分开处理,有助于课内外结合,增加学生阅读量加强积累感悟和熏陶。
1.课本将教读课和自读课分开标示,提出不同的知能要求, 便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①教读课集中地体现单元教学的要求, 教师应紧紧围绕这一要求作 ②自读课由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自学, 亦可分组讨论或全班交流,重在运用和迁移。
2.读本选文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延伸扩展型, 是课文内容的巩固和迁移,如读谢冕《永远的校园》一文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北大传统,巩固课内学习的江泽民同志的《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内容。学习胡 青和舒乙写的《老舍和朋友们》,可和唐 的《琐忆》
相参照,能帮助体会通过典型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此类文章可作为比较阅读材料。二是鉴赏型的,纯为文学作品, 旨在通过阅读增加文学修养,丰富情感体验,如读本第一册中38─46课的诗和48─52 课的小说,此类文章宜于精读甚至背诵。三是知识型的, 重在介绍读写常识、科技动态、思维方法等,可作为泛读材料。 如《浅易文言文界说》《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
(三)栏目设置科学合理,以方便学习为目的,操作性较强。
新教材除课文外,还设置了下列栏目:
1.提示
提示分单元重点提示和课前提示两种形式, 课前提示又因教读课和自读课不同,分别以“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形式出现。 提示文字非常简约,与老教材不同的是,它一般不提供现成结论,不作分析讲解,不搞先入为主,限制学生思维。仅提供学习训练目标, 提示思考方向,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启发性。
2.练习
习题2─5个,拟设时紧扣单元及课文教学目标,知能并重, 思练结合,主观形式,点拔发问。除必要的字词句的训练外, 题目的重点均涉及课文内容理解,艺术技巧体悟。 如《烛之武退秦师》“练习一”提出4个问题:①秦晋两国为什么要进攻郑国? ②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
的?③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④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这些问题涵盖全文,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问题答案明确, 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用心思考,找到答案所在并进而理解文章内容都是不难的。
3.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选材精要,目的性强, 它一般介绍文章相关的背景资料、重难提示、文化常识等,或帮助理解,或延伸内容。 如第一册第四单元对《左传》《国语》《战国策》的介绍, 《季氏将伐颛臾》文后对“孔子的‘仁’”的解说、 《胡同文化》一文中“‘胡同’一词的来源”的说明等。
4.知识短文
与老教材“知识短文”不同的是, 新教材不求知识的系统完善和解说的详备细致,它一般只稍加点拨,举例精省, 把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介绍上。如《怎样学习文言文》《怎样学习通假字》。
5.注释
新教材注释有两个特点,一是规范了,很少有注音释义错误, 也几乎没有重复注释现象,二是注释比较充分, 如文言课文中重要的词语、文化常识都能加注,极大地方便学生自学。
四.开辟了语文能力提高的新渠道。
新教材编写体现能力立意的意图, 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方面,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
(一)十分注重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美感。 课本中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佳构有明确的熟读和背诵要求,一般文学作品练习题中的思考题,注意创设情景,问题有张力, 能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内部体会文学的意境美、形象美、构思美、语言美,在读中悟,悟中思,思中有得。 避免纯技术性、操作性的驾空分析,分割肢解,搞繁琐、机械、 单调的基本训练。
(二)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立足于学生学而不是老师教。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④。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新教材从栏目设置、 提示的安排、习题的创设等方面都涉身处地地站在学习者的角度, 从他们的
实际需要出发,设疑提问,辨难指津,始终把培养自学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作为目的之一。文言文课后练习题先要求熟读课文, 从文中寻找原句答疑,后逐渐过渡到自己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使学生能够在训练中提高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文言语言知识的学习中重在介绍学
习方法,引导学生分类整理,总结规律,使学生能够不断总结积累, 举一反三。
针对语文教材的新变化,为真正发挥语文教材的功能作用,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必要在教学观念、教法和要求上有一个新的变化, 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为此,我们准备采取这样一些措施。 (一)因应教材体系的变化,教学中实行课文教学、读本处理、 写作训练、课外活动和专题教学五位一体、多头并进。 以第一册为例。 1.课本六单元按现代文、文言文穿插交错模式, 成一四二五三六顺序依次上完,讲读课由各教师独立钻研,个人备课,实行个性化教学,自读课集体备课,指定中心发言人组织统一的备课和训练材料, 备课组研讨,实行导读法──联锁模式教学。
2.每周安排一个早自习、一节语文课处理读本, 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泛读和精读,每节课指定三至五名学生读后谈感受体会, 作释疑点评,重难点问题由教师适时点拨。
3.口语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穿插进行,相互渗透,读写结合, 形成由浅到深、口头作文和书面表达并重的训练序列。 全期大作文不少于6篇,命题限时,小作文30篇,自由写作,定期交流。学期结束, 各班选10篇优秀作文交备课组精选,编一本优秀学生习作辑评。
4.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挖掘语文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语文课外活动,形成必要的氛围,促进课堂教学并让语文特长生脱颖而出。 各班均要订阅一份报低,要开展图书角活动,要充分利用声像设备和网络, 组织收听收看与语文学习相关的节目, 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经常开展课外阅读、即席发言、演讲、辩论、作文竞赛、背书竞赛、 自办报刊等课外活动,优化学生语文学习环境,多渠道、多途径地提高语文素质。课表安排每周一节课到阅览室进行课外阅读。
5.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形成特长, 备课组将以兴趣小组形式利用节假日时间定期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主讲。 高一上拟设两个专题,一是书法,二是工具书的使用。
(二)大胆革新教育观念,突破旧的教学模式, 借鉴汲收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每个老师上一节多媒体教学观摩课, 与信息技术老师合作制作一个课件,力图尽快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丰富教学手段。
2.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拟定于第一册第五单元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组织教学。 教师先花两节课时间让学生熟悉课文,疏通字句, 然后布置若干道研究性课题(亦可自拟),让学生用四节课时间围绕课题进行阅读、准备资料、 探究归纳、撰写研究报告,然后用两节课交流小结。 全班交流材料用展板
形式发表,特别优秀的全年级交流。
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
1.诸子散文的形成和发展
2.诸子散文与“百家争鸣”
3.“仁”与“道”
4.先秦儒家比较研究
5.诸子散文风格漫议
6.儒道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儒家文化利弊谈
8.道家文化利弊谈
9.诸子哲学观点之比较
10.诸子散文与成语
2001.10.12
注:① 吕叔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② 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语文学习》 1993
年第1期
③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④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P152
【学习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语文新教材学习心得范文12-16
新教材教学反思10-27
新教材教学总结06-05
新教材培训心得04-03
[经典]新教材培训心得04-24
新教材需要全才的教师(网友来稿)09-08
地理新教材培训心得05-26
英语新教材培训心得10-03
高中新教材培训心得10-03
新教材教学总结3篇(经典)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