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古诗鉴赏命题切入点例说(网友来稿)
江苏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严维民 邮编:226010
在高考临近的冲刺阶段,不宜再做大量的古诗鉴赏练习,要重在揭示和把握规律,比如,对鉴赏命题切入点类型归类、答题时的常规表述要求等。本文试图对前者进行一些研究,以便为老师和学生对古诗鉴赏的后期复习提供帮助。
比较包括高考在内的古诗优质鉴赏题,可以发现,精心选择切入点命题是其共同特点。
“考试说明”将文学作品鉴赏和评价的内容分为五个方面,即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地说,古诗鉴赏题的命题,多是侧重从其一面选择切入点设题的。
一、 鉴赏形象。从这方面考虑,命题人可以找到两种相宜的切入点设置试题。
1、从人物形象切入。古典短诗常常通过精练传神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或细节等的描写,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发现并抓住其中的一个亮点,就可以拟出一道好题。例如:
阅读辛弃疾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的下片描写诗人“醉里挑灯看剑”的动作神态,与词里哪一句是照应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醉里挑灯看剑”这一精彩的细节描写,凝聚了诗人报国的灼热之情与报国而不能的极端痛苦。它是作者思绪和情感的触发点,同时又与“可怜白发生”遥相呼应,使全词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因此,它是全文的关键,是表现人物形象的传神之笔。命题人正是以这一细节为切入点,设计了两个问题。
2、从景物形象切入。一个画面常常是由多个景物形象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而这个画面只有一个景物的形象是主体或关键。命题人便可抓住这一景物形象深入设题。例如2003年春季北京高考试卷第20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雁(韦应物) 寒塘(赵瑕)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唯见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略)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两首诗的景物形象当然不仅是“雁”,前者还有“故园”“淮南秋雨夜”“高斋”;后首还有“梳临水”“寒塘秋”“南楼”,但它们只是画面的背景和环境,“雁”才是整个画面的主体。命题人紧紧抓住“雁”这个美点,也就抓住了画面的关键。由此切入,激发考生向深处、向全诗观照。并将两首诗进行比较,找到共同的文化积淀和共同的感情。
二、鉴赏语言。语言鉴赏包括语言的技巧、风格、表达内容、表达作用等,最常见的是从字词、句子或修辞手法的角度切入。
1、从字词切入。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常常是一句诗中最精彩传神的字(也是词)。以之切入设题的,如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积香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独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精彩传神的字。后来也指全诗中最精彩关键的一句。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这是抓住字词成功拟题的范例。从所在句看,“咽”“冷”确实是诗眼,它们分别诉诸读者的听觉与视觉,并能引起读者相关的感受和由果及因的情境联想;而从全诗的意境看,这两个字又何尝不熠熠生辉呢?故而,以之为切入点不但抓住了诗的“眼睛”,而且能强烈地激活考生的审美心理活动。
2、从句子切入。上文已说到,“诗眼”一般指全诗中最精彩关键的一句。如果一首诗的某个句子在脉络上以其突出的优势关涉全诗,那么,它自然就是全诗的“诗眼”或关键句。以此为美点切入命题的也可挑出优例。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中问答 (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
有人评论说,第三句虽写花随流水杳然远去之景,却无“流水花落春去也”的感伤情调,而是把它作为美好的事物来赞美的。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桃花流水杳然去”一句写景,它本身含蓄蕴藉,不直露,当是寄情于景的佳句。然而景中寄寓何情?须从写人的上句与议景的下句中寻找答案。所以说,命题人抓住第三句作为切入点不能不说是睿眼独具。设题用了比较的方法,目的是在比较中突出切入点的情感特点,激发考生朝着正确的指向进行审美联想,更强烈的感受《山中问答》对碧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也常常被作为切入点命题,一般考查的是对其艺术效果的鉴赏深度,涉及相关的审美经验、审美想象能力以及对全诗审美感情的把握程度。
三、鉴赏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兴赋、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衬托、对比、用典、象征、白描、细节描写、空白、倒插、逆挽、铺垫、伏笔、照应、以小见大等。这些技巧,绝大多数都是常用的。如果有一两点在某首诗中形成主要特色,即可以之切入命题。
1、从常见典故切入。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有些典故在诗歌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自然有相当普遍的鉴赏意义和命题价值。2002年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设题的: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答题。
春夜洛城闻笛 (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本诗中有许多美点,如题目中 的“闻”字在全诗结构中的地位,“暗”字所包含的审美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的艺术夸张等,然而,命题人只选取“折柳”这一点典故切入,其原因,一是它有极深的文化底蕴和极强的生命力,二是它确实是诗歌的“关键”。以此命题既可考查学生的文化知识,又可使命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考及对全诗感情脉络的审美理解。
2、从动静、色彩切入。动静结合,色彩调配,是古诗中常见的方法和技巧。一首古诗如果在这些方面比较突出的话,命题人则可以此为切入点设题。例如,2003年春季高考试卷: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小桃红 秋江(倪赞)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萍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漾,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悠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请从动静与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诗进行欣赏。
由于动与静、色彩与色彩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感,所以,鉴赏者较易感知和捕捉,以此为美点切入,可以巧妙的避开难点,设计出比较浅显的、符合考查意图的试题。事实证明,从这两个切入点进行赏析,考生就觉得比较容易,因为只要找出描写动静、色彩的词语或句子并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即可。
3、从空白艺术切入。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又称跳脱,即文意的跳跃与省略,它含蓄蕴藉,常常受到“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艺术效果。例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寻隐者不遇 (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诗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上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字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同样是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例证。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请回答:(1)该诗有几问?都问了些什么问题?(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比较本诗其它特点,如语言浅显,风格平淡等,而寓问于答是命题人最青睐的美点,因为这是一种空白艺术,考生答题时,依靠联想和想象可以补出省略的内容,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设题时,以“推敲”这一考生熟知的话题作为引语,引出寓问于答的特点,并由此切入,提出三个问题。由总到分,由浅入深,激发考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补白”,并思考其妙处何在。
就目前看来,命题所选切入点,一般都不超过以上三点,至于“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方面,因为属于鉴赏的最高层次,有相当的难度,所以以之为视角,选点命题的还不多见。如果命题人从这个角度选点命题,答题者必须掌握一个原则,即既不能拔高,也不能曲解,要以诗为本,知人论世,辨证分析,实事求是。
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可以或从形象或从语言或从表达技巧等角度精选出不同的切入点设题。从上述大类的及小类的角度看,切入点是有限的,因而拟题是有规律可循的;但从具体内容和形式看,命题千变万化,可以说没有穷尽。所以我们研究古诗鉴赏题的切入点,就是为了弄清有限的,从而把握和运用命题和答题的规律,,用有限驾驭无限,以不变应对万变。
作者邮箱: yanweimin561219@126.com
【古诗鉴赏命题切入点例说(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词语式话题作文例说(网友来稿)06-23
语言简明题解题例说(网友来稿)06-06
古诗词鉴赏十注意(网友来稿)07-04
诗歌鉴赏纲要(网友来稿)09-25
说话例稿5则(网友来稿)08-20
初中作文命题谈(网友来稿)06-23
小说阅读鉴赏指要(网友来稿)07-14
《爱莲说》导法八例(网友来稿)10-27
说你行与说不行新(网友来稿)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