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面》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设计者:谷和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生动地进行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特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外貌描写和作者感受融为一体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真体会鲁迅先生真诚地关心和帮助进步青年的情怀,从中受到鼓舞,提高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加深对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分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地窖( ) 书脊( ) 赫( )然 殷( )勤 鞠( )躬 懊( )悔
莽撞( ) 清晰( ) 踌躇( ) 摩挲( ) 颓( )唐 抚摩( )熏( )黑 憎( )恶 揩( )油 陡( )然 虐( )待 恣( )情
2.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原名 人,是中国无产阶级 家、 家和 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散文集《 》,散文诗集《 》和大量的杂文集。
3.全文以空行的方式,自动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的表达方式各是什么?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阅读问题卡
我来问问你: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试着扼要地复述课文。
2.梳理一下全文的结构层次。
3.文章主要写的是谁?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
4.了解标题“一面”的作用,揣摩文章的思路?
5.找出文中对鲁迅先生三次外貌描写的句子,说说作者写鲁迅先生的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三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性格特征。
6.从课文中找出歌颂鲁迅先生、表达作者崇敬、爱戴鲁迅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自己也来问问:
---------------------------------------------------------------------------------------------------------------------------------------------------------------------------------------------------------------------------------------------------------------------------------------------------------------------------------------------------------------------------------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936年10月19日 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法表达沉痛的悼念。作者与鲁迅仅见过“一面”,但对鲁迅先生外貌、言行观察细致,记忆犹新,于是能因小见大,表现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先生的足迹继续前进的思想也渗透其中了。文章回忆的是四年前的往事,写成于鲁迅先生逝世的当月,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先生,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投影了解背景: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 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 鲁迅 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他认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我们要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
(听读: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的朗读《一面》)
二、交流反馈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试着扼要地复述课文。
这篇文章记了一件事:“我”在内山书店遇到 鲁迅 先生,先生赠书给“我”。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人物:一个普通公交车售票员。
起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
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教师指导: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记叙顺序叫顺叙。在复述文章主要内容时,可以按照记叙的六要素来进行。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了解标题“一面”的作用,揣摩文章的思路。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往往从题目上透露出来。文章以“一面”为题,不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一面”是“一面之交”的意思,作者通过“一面”表现鲁迅的精神和品质,同时表明“一面”对“我”的影响。
3.梳理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8)记叙“我”在内山书店见到鲁迅“一面”的情况。
第一层(1-2):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第二层(3-17):写内山老板热情地接待了“我”。
第三层(18-38):写“我”有幸见了鲁迅一面。
第二部分(39-43):抒写“一面”对“我”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三、探究思考
(教师指导:作者的笔触引着我们进入内山书店:像摄影机一样实录往事;焦点聚在鲁迅身上,形象光彩照人。)
1.口头介绍下列“镜头”: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的近景、一本书的特写。
提示:
全景: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2.在内山书店,作者与鲁迅先生相遇,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突出的描写。看看作者对鲁迅外貌的描写是如何由远及近、从粗到细,逐步“摄制”成的。
(1)用笔在文中画出描写 鲁迅 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
提示:
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教师讲解: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
近景: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
(教师讲解: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引导学生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黑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面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2)作者写内山书店和鲁迅外貌时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特点是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起到了丰满人物形象,提示人物内在精神的艺术效果。
(3)作者写 鲁迅 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原句)。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提示:“瘦。” “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瘦”是 鲁迅 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 鲁迅 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我”与鲁迅见面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提示: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 鲁迅 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和战士)。
3.小结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 鲁迅 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 鲁迅 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 鲁迅 先生那“瘦得叫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 鲁迅 先生的品格是崇高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作业
1.抄写相关生字词。
2.背诵 “这件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到文末。
3.搜集有关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集体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第一层(“这事到现在……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写“一面”给“我”的鼓舞--“我”更加坚强起来。
第二层(“现在……继续前进。” ):写对 鲁迅 先生的悼念--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第三层(最后一节):写作本文的缘由--“我”不能自已。
3.阅读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关部分,然后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明确:因为与 鲁迅 先生见了一面,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 鲁迅 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3)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讨论、小结: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
(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归纳: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 鲁迅 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深入研讨
(教师指导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其中的“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以小见大”的写法,能将有限与无限沟通,将具体而微与抽象深刻相连接,从极小中见出极大。)
1.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里的“小”和“大”各指什么?其中的“大”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
明确:“小”是指这一面之缘,“大”是指文中所表现的 鲁迅 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战斗精神。这是一种于细微之处见伟大人格的写法,其中的“大”主要是通过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外貌描写,同时多方面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的。
2.回忆性文章的用语,常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请结合括号里的提示,揣摩加黑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1)“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理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结结巴巴”本意指口吃,用在这里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一种神态和感情?“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向四周望”?为什么“没有蹦出”鲁迅的名字?这又表现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结结巴巴”可以看出“我”的心情异常地兴奋激动。“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是由于置身于狼犬密布的黑暗环境里的警觉,表现出“我”对 鲁迅 先生的爱护。
(2)“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为什么不直接写“掏出那块银元”,而要加上“带着体温的”这样起修饰作用的定语?为什么要强调说明“他的手多瘦啊”,“鼻子里陡然一阵酸”,作者这时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恭敬地鞠了一躬”,作者这时又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带着体温”说明它的珍贵,“瘦”表明鲁迅把毕生的精力投入战斗。“鼻子陡然一阵酸”是对父亲般的导师工作之辛劳的心痛,是为同志般关怀所感动,感情交织在一起,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恭敬地鞠了一躬”表明了对鲁迅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3)“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赫然”原是形容大怒或者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出现,这里为什么要以“赫然”来修饰。为什么看到“鲁迅译”三个字就“像得到了保证似的”。
明确:“赫然”在这里是很鲜明,很明显。作者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表明了对鲁迅的敬仰和见到鲁迅译著的兴奋心情。因为是鲁迅译的,而鲁迅在当时是革命和光明的象征,所以说像“得到了保证似的”。
(4)“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这一系列的称呼,有着怎样不同的含意?
明确:同志表示志同道合;朋友表示亲密无间;父亲表示敬爱;师傅表示仿效学习,这四种称谓是作者从个人角度称呼的,表明鲁迅对中国革命的成功,对进步青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不可低估的作用。
3.师生共同归纳主题。
明确:本文叙写“我”偶然见 鲁迅 先生一面的往事,赞颂了 鲁迅 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踏着鲁迅足迹继续前进的革命意志。
4.师生共同归纳写作方法。
成功的外貌描写,突出了文章中心。例如,对鲁迅外貌进行三次集中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 鲁迅 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对比和衬托的运用,抒情和议论的结合,也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例如,“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与见到 鲁迅 先生“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的对比;用工人所受的虐待与歧视 和鲁迅 先生“正直而慈祥的眼光”对比,用阴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来反衬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延伸拓展
1.结合课内所学和自己课外的阅读,说说你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及为人的了解?(《我眼中的鲁迅》)
补充材料:
鲁迅《自嘲》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我与鲁迅:“迟到”的缘分(节选)(余华)
鲁迅是什么样的人?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中都一直出现的人物。那时的我天真地以为世上的作家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毛泽东,一个就是鲁迅。因为他的名字出现的频率太高了,以至于我以为他是仅次于马恩列毛的人物。
但小时候的我,虽然经常流畅地背着他的诗歌、杂文,可并不喜欢,嫌它们太沉闷。我甚至认为他是一个被时代夸大的人物,因为他被戴上了太多的头衔:文学家、思想家……
一直到后来,我已经写了很多年的书。有一位导演想改编鲁迅的小说并拍摄成影片,邀请我做策划。我欣然应允,并由此第一次去买了鲁迅的书:一本精装的《鲁迅小说集》。读了第一篇《狂人日记》,我吓了一跳;等读完《孔乙己》,我告诉导演,你不配改变鲁迅的小说,我也不配做这个策划。因为他及他的小说,应该被所有人所尊敬。于是在三十多岁以后我才与鲁迅的小说亲近,我才发现,那个小时候熟悉而不能理解的人物,变得熟悉而伟大。
鲁迅是什么样的人?我想他是这样一种人: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人在形容他时都可以用“我们的鲁迅”来开头……
示例:
积极进步-- 从 先生翻译的苏联左翼作家的作品可以看出。
谦虚随和--从他认为别人翻译的作品比自己要好这点可以看出。
关心青年--从他赠书给“我”(素昧平生)可以看出。
富有斗争经验--从他不让“我”说出他的名字可以看出。
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文章一再写他的“瘦”可以看出。
爱憎分明,对敌人像秋风扫落叶,对人民像老黄牛--从他的《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可以看出。
……
2.写出你所熟悉的鲁迅的名言(至少两条),说说它对你的启发。
四、巩固所学(课外作业)
1. 阅读理解。
(一)
(甲)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丙)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 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丁)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1)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2)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3)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1)引文甲、乙、丙、丁四段都提到了“瘦”,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文乙段中的“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一句中,作者运用了______修辞方法。
(3)乙段中“瘦得教人担心”一句能否写成“非常的瘦”?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三段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为何有所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丁段中“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一句中对于同一人物用了不同称谓,试具体分析每一称谓所包含的意思。
同志:____________________ 朋友: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傅: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一生的时光全交给了我们”一句中的“我们”是指________
A.贫苦工人 B.进步青年 C.劳苦大众 D.共产党人
(7)丁段中画线句是从那三个角度来赞扬“他”的?
①句________ ②句 ________ ③句________
A.战斗意志 B.阶级立场 C.奉献精神
(8)文中对烟斗和鲁迅抽烟的神态的细节描写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丙三段文字是___________,丁段文字是________
(10)根据文中对鲁迅的描写,结合平时你对鲁迅的了解,请引用两句诗或自己的语言概括鲁迅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 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11)解释下列词语。
①恣情:
②不能自已:
(12)文中说 “我们不愿恣情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是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里的“损失”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二部分文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16)“我”为什么能“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最后一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你有过类似同谁“在一起”的体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生活中遇见过只见了一面就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吗?谈谈他(她)对你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突出了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2)比喻(3)“非常的瘦”只是一般性的说明,语气平淡;而“瘦得叫人担心”则包含了对鲁迅的热爱与关切之情。(4)从远而近,由粗而细,由模糊而清晰(5)同志志同道合。友亲密无间。父亲:崇敬爱戴。师傅:仿效学习。(6)C(7)①B②C③A(8)抓住最典型的细节暗示了人物的身份。(9)描写 议论(10)“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11)①放纵感情。②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12)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化悲痛为力量,去完成鲁迅未竟的事业。(13)鲁迅的逝世。(14)生命有了支柱,从鲁迅身上获得了精神力量。(15)议论 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用议论表达了这一面之交对“我”的巨大鼓舞和激励(16)因为想到了“ 鲁迅 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从鲁迅 先生对“我”的关心与爱护中“我”汲取到了战胜苦难的勇气与力量。(17)交代了写作《一面》一文的缘由。(18)略。(19)前仆后继。(20)略。)
2.小练笔(任选一题)。
(1)作者的笔触引着我们进入内山书店,像摄像机一样实录往事,对书店进行了全景、中景、特写式的勾勒。尝试着运用这种写法描绘某一场所。
(2)文中对鲁迅作了三次肖像描写,不避重复,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部分,紧紧抓住“瘦”的特点,突出了鲁迅品质和顽强的意志。学习这种手法,为你所熟悉的人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正面全身照”。
―――――――――――――――――――――――――――――――――――――――――――――――――――――――――――――――――――――――――――――――――――――――――――――――――――――――――――――――――――――――――――――――――――――――――――――――――――――――――――――――――――――――――――――――――――――――――――――――――――――――――――――――――――――――――――――――――――――――――――――――――――――――――――――――――――――――――――――――――――――――――――――――――――― ――――
写作一得(小练笔)
五、板书设计 远--近
外貌 粗--细 瘦而有神
略--详
“一面”的印象 描写 语言 “两本,一块钱”
(记叙) “是送你的”
一面 动作 扳下、递给、点头
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
议论
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一面”的力量 踏着血的足印
(议论、抒情)
继续前进
六、小结
匆匆之间,记忆长河掠过多少陌生面孔,匆匆之间,茫茫人海留下几多美好回忆。那“一面”,似流星划过天际,那“一面”,似甘泉滋润心田,那“一面”,在人物的画廊中弥足珍贵,那“一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对一名进步青年的无私关怀的高尚品格,那“一面”,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生生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资料宝藏】
1.与课文相关的解读--对“非日本”的理解
本文第3中“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作者将“非日本”加上引号,表明其中还有深意。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分子侵略了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民族仇恨已经达到了极点。内山完造不同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和特务分子。他的书店里摆着进步书籍。他是鲁迅的好朋友,他在书店里与 鲁迅 先生用日语倾心而谈,不时传来笑声,充满友好情意,与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屠杀中国人民的狰狞的笑声形成鲜明对比。在有着极强民族意识的进步青年听起来,这充满友好的笑声,自然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了。
2.学法指导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其中的“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以小见大”的写法,能将有限与无限沟通,将具体而微与抽象深刻相连接,从极小中见出极大。
《一面》从素不相识,偶然相遇的“一面”,折射出 鲁迅 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这种以小见大,选材经典的写作方法,值得称道。在许多运用“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文章中,创作者常常随事而感,借物咏怀,借景抒情等,他们或抒情,或议论,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我们可以学习并借鉴这种写作方法。
3.拓展阅读的推荐
《同志的信任》。
4.与本课有关的小故事
回忆 鲁迅 先生(节选)(萧红)
鲁迅 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 鲁迅 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 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
鲁迅 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 许 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 周 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 鲁迅 先生在记 范爱农 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 鲁迅 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了功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谷和好
【《一面》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一面教案教学设计范文06-01
《口技》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09-11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08-14
《一面》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学案设计)10-08
《一面》教学反思09-27
一面教学反思08-18
关于课文一面的课程设计06-02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