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掌握本单元中出现的词语。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以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3、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积极、乐观、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人生。
4、调动已有的阅读积累,掌握阅读本单元文章的基本方法,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加深理解,拓宽视野。5、学习运用点评的方式,以三言两语表述自己的观点。
单元学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中出现的词语。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以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3、理解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积极、乐观、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人生。
4、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加深理解,拓宽视野。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二、文学常识
三、登幽州台歌--背景
四、节奏划分
五、内容解析:
六、主旨
七、教学总结
导入新课
作者介绍
明确学习目标
整体把握:
问题解疑
最美的阅读是从诗歌开始的,说起诗歌,我们就会不约而同的想起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
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
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
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2、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
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
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的是谁?“来者”是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2、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
3、你认为陈子昂是个怎样的人?(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用几句话描绘一下你感受到的诗人形象)
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作者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登幽州台歌》的丰厚内涵
1、孤独的慨叹
2、生之短促的感喟
3、怀才不遇的哀伤
二、《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
1、景藏情中
2、沉郁悲壮
3、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杜甫《望岳》
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杜甫,字子美,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
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特点。
2.反复诵读,分析景物意象。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 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望岳》
把握节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未了]不尽
[凌绝顶]登上最高山峰
[一览众山小]一眼望去四周的山都显得渺小了
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
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
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
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1、《望岳》可分两大层,都是借着“望”字写的,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的解释。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作者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呢?
生说诗句
生积累作家作品
了解陈子昂的文学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了解背景,帮助理解本文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慢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生讨论交流,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前面看不见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国君;
“后不见来者”
后面遇不到能礼贤下士的好大臣;
“念天地之悠悠”
感叹的是宇宙的无限和人生的短促;
诗的前三句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独怆然而涕下”
我独自忧伤,任泪水沾满我的衣襟;
诗人形象:
(沉思 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
有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
生体会诗歌情感、艺术特色
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积累量
生积累作家作品
了解旅游胜地杜甫草堂
生明确学习任务
生欣赏泰山美景,感同身受,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生读诗,读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生读诗,读准字音,解释词语,积累字词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远望泰山参天耸立(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近望泰山高大秀美(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细望泰山情由景生(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望中所感抒怀言志(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山势之高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生讨论交流,体会情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 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①唐朝盛世。 ②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③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尽量与本文诗人想联系
生读诗,读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孤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读诗,读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泰山,我们丝毫感受不到诗人科举失败后的消极颓废,相反,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板书设计
远望
近望 望岳
细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热爱祖国河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
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愿望
登幽州台歌
(时间无) 前 (怀才不遇) 后
(寂寞苦闷)
(空间无) 悠悠 (生不逢时) 怆然
教学后记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语言隽美,意境深远,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颂,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中学生学校优秀的古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情操。
林晓雪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的教学设计08-05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教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9-14
诗歌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10-29
《口技》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09-11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08-14
浅谈初中古代诗歌的教学方法(教师中心稿)09-06
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与实 教案教学设计08-30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