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目的要求:
1、了解作者宋濂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积累重点词语及通假字等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4、感受名人的人格魅力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段具体叙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奋学习的经过。
2.难点:对比手法说明“勤且艰”及主语省略的两种情况。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给作者的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的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其学有所成。
课时安排:2
教具准备:U盘
第一课时
1、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先看一下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送东阳马生序。从题目得知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对是一篇序。序分为赠序和书序两部分。书序是书的序言,而赠序也就是赠言。那么是谁给谁的赠言呢?东阳是现在浙江省的一个地方。马生是姓马的一个后生。也就是宋濂给一个姓马的后生的赠言。“生”不是名字而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亲切的称呼。那么宋濂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kuí州(四川奉节)。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
3.整理字词
古今异义:
臭 汤 走 假 卒
古义:香 热水 跑 借 最终
今义:难闻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行走 虚伪 士兵
4、深入学习,展示自我:选择你认为能做好的一项来展示自己。
①我可以有感情的读一下我喜欢的段落并且不出错。播音员
②我可以概述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新闻记者
③我可以选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并进行批注。文学鉴赏家
⑤我选择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来考考大家。睿智的哲人
⑥我可以猜测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善解人意明事理
④我可以简单分析一下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写作高手
⑦我可以了解到宋濂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外交专家
老师相信大家可以做的还有很多。那你就大胆的展示自己吧!
你能做好其中的哪几项?你想挑战完成哪一项?不要犹豫来试一下。
我们一起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具体内容吧。
问题探究:A、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可引用原文的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困难:无书、无师、家贫(生活艰苦)
B、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依靠精神的力量--以中有足乐者。
C、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我们的作者宋濂从小刻苦学习,在他的生活中从没有一天离开过书。所以他文章写得很好,做人也非常的有君子风范。下面是我搜集的一个小故事。请大家读一下,来近距离地了解宋濂这个人。
性格特点:正直坦诚.君子之风。宋濂真是一个通过读书得到真正快乐的人,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 致⑵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
就爱好读书 没有办法买到 常常 藏有书人家 抄 无从:无由 假借:同义
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 冰 坚, 手指不可屈 伸,弗之怠⑴。录
录 计算 来送还 砚台里(墨汁)结成坚硬的冰 弯屈伸直 不停止抄书 以:而,便,就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之:指抄书
毕,走⑵送之,不敢稍逾 约⑶。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 得 遍 观
赶快 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 都 把 于是能够广泛地阅读
群 书。既 加冠⑷,益慕圣贤之道。又患 无硕师⑸名人与游,尝趋 百里外
各种书籍 已经 学说 担心 大师 交往求教 跑到
从乡之先达执 经 叩问⑹。先达德 隆望 尊⑺,门人弟子当地 前辈 拿着经书请教 道德高 声望高 挤满屋子 稍微缓和
辞 色⑻。余立 侍(于)左右,援 疑 质 理⑼,俯身倾耳以请⑽;或遇其叱咄
言辞脸色 站着陪伴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弯下 侧着 请教 有时 训斥
⑾,色愈恭,礼愈至⑿,不敢出一言以复⒀;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
周到 说 解释 高兴 向他
复:回答,解释 焉:于之
愚,卒 获 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 负箧 曳屣⒁,行(于)深山
愚笨 终于获得教益听到了一些东西 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 书箱拖着鞋子 走在
当:在……的时候 之:取独
巨谷中,穷冬⒂烈风, 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⒃而不知,至舍⒄,四
大 严冬 刮着凛烈的寒风 冰裂 客店
支⒅僵劲不能动,媵人⒆持汤⒇沃灌(21),以衾拥 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
僵硬 动弹 仆人 热水 浇洗 围裹覆盖 住在旅店
支通肢 媵人:指古代陪嫁的人 灌通盥 寓:名作动
人(22),日 再食,无鲜 肥 滋味之 享。同舍 生 皆被 绮绣, 戴朱缨
那里 每天给两顿饭吃 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享受 同屋住的同学 穿着华丽的衣服 红缨
食:给饭吃,动词 被通披,穿着 绮:丝绸 绣:绣花 (23)宝 饰之帽,腰(24)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25),烨然(26)若神人;
宝石装饰 腰中挂着 圈子 挂着香袋 光彩照耀
腰:名作动,腰挂
余则袍敝衣(27) 处(于)其间, 略无慕艳意⑴。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
却 穿着破旧的衣服 生活在 他们中间 毫无羡慕的心 因为我心中足以快乐的事 吃的穿的
足乐者:指读书
奉不若人也⑵。盖余之 勤 且 艰若此。
如 (求学的)勤劳而且艰苦
奉:供 之:取独
5、小结:
是啊!勤奋的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让我们的心灵更美好。我觉得人生就像一座山。很多人不愿努力在山脚下徘徊,可是有很多人努力攀登到了山坡、山腰、山顶之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虽然最后所有的人还是会会到山脚下,但是我们的人生多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其中的艰辛是我们人生的一笔巨大的财富。所以努力勤奋的读书吧。为了看到山顶更美的风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的丰富多彩!今天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再见。课后完成学案上的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时常。假借:同义词连用,可译为“借”。时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去借。
B.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这时指买到。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C.益慕圣贤之道。
道:学说。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D弗之怠。
弗:副词,不。之:代词,指学习。“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式代词宾语前置句。不敢放松学习。
E.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大。硕师即大师,才学渊博的人。游;交往。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不能与有名望的人交往。
F.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欣悦:高兴。请:请教。焉:兼词,“于之”的合音,向他。等先生高兴了,便又向他请教。
G.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在我当年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H.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支:通“肢”。僵劲:僵硬。媵人:服役的人。汤:热水。沃灌:浇洗。衾:被子。拥覆:围盖。久而:时间副词,好久,“而”是副词词尾。和:暖和。到了住所,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我)才暖和过来。
I.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绮绣:丝绸做的华丽的衣服。同旅舍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J.假诸人而后见也。
假:借。诸:兼词,“之于”的合音。从别人那里借来后才能看到。
K.其①将归见其②亲也,余故道为学之①难以告之②。
其①:代词,指马生。其②:代词,作定语,他的。亲:父母。也:句中停顿中起提示下文的作用。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代词,代马生。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向他讲述(我当年)求学情况的艰难来勉励
2、课文简析:
一、嗜学、力学:
1.无书借书抄书──读书┐
2.无师远访先达──求教├艰
3.求学过程艰苦──有得┘
二、善学、勤学:
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
师生态度 对比 ┐
生:色愈恭,礼愈至
├勤
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
生活情况 对比┘
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昔日作者:借书抄书,奔走求师,生活艰辛,尊师力学
学习条件 对比
今日太学生:衣食丰足,学舍宽宏,有问必答,应有尽有
三、写序目的──篇末点题,交代主旨。
小结:
1、本文的启示:
这篇文章,作者自述少年时得书之难,求师之艰,刻苦攻读,终于有所成就。通过今昔对比,勉励马生珍惜良时,刻苦力学,以期有成。作者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当然和今天不同,但仍很有启发。“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2、立意深远,结构谨严:
文章中心是“劝学”,通篇围绕这一重点来写,开头提出“嗜学”,接着叙述“力学”,然后说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学生“善学”,脉胳分明,前后呼应,有力表现了激励太学生学习的中心思想。
3、句子成分省略:
省略主语的原因:
A.文言文里,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情况下,往往省略某些句子成分,使语言更加简洁精炼。本文作者自叙经历,省去一些句子的主语,不会发生歧解,所以主语“余”一般省去。(承前省和蒙后省,本文属前种)
B.文言文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用作主语,凡是现代汉语需要用主语“他”“他们”的地方,在文言文里就只重复用名词,或者省略主语。
如:(先达)未尝稍降辞色。
(马生)撰长书以为贽。
与之论辩,(马生)言和而色夷。
(马生)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附:
明初四学士
主要有:宋濂 、刘基、章溢、叶琛
章溢字三益,别号损斋。八都横溪村人。元末,组织地方武装,助元将石抹宜孙在龙泉一带对抗农民起义。至正十八年(1358),授溢以龙泉主簿、浙东都元帅府金事,皆辞不受。退隐龙泉与浦城交界之匡山。朱元璋克处州后,至正二十年三月,溢与刘基、宋濂、叶琛同被聘用,于应天府(今南京)建礼贤馆待之。溢提出“唯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初授营田司金事,巡行江东、两淮,推行按田分等纳税。任湖广按察金事时,倡导分兵屯田。龙风十一年(1365),升任浙东按察副使,巡视处州。溢以处州山多、田少、民贫,课税累重,奏准仍按旧额。浙东建造海舶,向处州征集巨材,溢力谏罢征。洪武元年(1368),任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因奔母丧,辞官归乡里。一年后卒,终年56岁。著有《龙渊集》。《明史》有传。
叶琛(1314-1362),字景渊,丽水人。元至正四年(1344)任歙县县丞。十二年,升任处州路总管府判官,元将石抹宜孙在处州一带镇压农民起义,琛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十八年,官至行省元帅。次年,朱元璋军攻取处州,琛随石抹宜孙避走福建建宁。二十年,与刘基、章溢、宋濂同时被朱元璋征聘至应天府,初授营田司佥事,不久调任洪都(今江西南昌)知府。二十二年,降将祝宗、康泰叛乱,琛被俘,不降,为叛军所杀。明洪武元年(1368),追封南阳郡侯。
刘基字伯温,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六月十五日,卒于明洪武八年(1375),终年65岁,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旧属处州府青田县),明代政治家、诗文家。字伯温,晚号犁眉公。故时人称他为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为刘诚意。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县(浙江金华市)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壮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