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的生命教育(网友来稿)
caolixia
近几年来,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有关中小学生自杀和杀人的报道,一幕幕惨剧令人触目惊心,生命教育迫在眉睫。这是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
中学语文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教材。但是,有些内容如果教师不去强调,学生有可能一生都不会意识到。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落实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如何认识生命,如何珍惜生命,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欣赏生命,如何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凡此种种,只要是课文中涉及到的,我们都要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给学生。
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是人的天职。作家史铁生在双腿残废后,经常去地坛,死亡的感觉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也许一般人都考虑过生与死的问题,但是没有像史铁生那样贴近死亡。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让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他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双腿残废的史铁生尚能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重新唤起对生命的认识,我们四肢健全的中小学生们,何愁不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教育学生如何尊重生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郑振铎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猫》一文中他因为偏见,冤枉了一只小猫,致使它冻饿而死,作者内心深处非常懊悔自责。小动物的生命值得尊重,更何况人呢?美国作家房龙的《<宽容>序言》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例子。勇敢的先驱者为了开辟美好的新天地,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回来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人们。但无知山谷的村民竟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他,并抛尸山脚。虽然村民们后来后悔莫及,为他树立起了丰碑,但为时已完。惨痛的教训深刻地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尊重别人的思想,尊重别人的主张,更要尊重别人的生命,宽容地对待每一个人!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应努力培养他们如何去欣赏生命。罗曼罗兰笔下的英雄贝多芬身残志坚,发出生命的最强音,托尔斯泰留给了后人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他们虽饱经忧患但虽死犹荣(《名人传》)。刘和珍(《记念刘和珍君》)、晚清爱国志士夏完淳(《别云间》)以及写《过零丁洋》的文天祥和《满江红》的岳飞,他们为国为民英年早逝,虽死犹生。
在人的一生当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在我们努力实现自己目的的同时,困难也将会时时陪伴在我们左右。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面对元军的“追购”(即悬赏捕捉),毅然写下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壮志豪言(《扬子江》);而身处乱世的王羲之和陶渊明等人,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辞官归隐(《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他们的举动何尝不值得我们学习?自杀或杀人是一种愚蠢至极的行为,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更何况“天下何人不识君”,怎知前方一定是末路
除了在语文课文中挖掘生命教育的教材外,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渗入生命教育的内容。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增强生命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作者邮箱: caolixia1981@yahoo.com.cn
【语文教学的生命教育(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应当强化生命教育(网友来稿)06-26
语文的生命之创造语文(网友来稿)06-19
生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13
找寻生命的春意(网友来稿)08-13
教育感悟(网友来稿)10-26
再塑生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27
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网友来稿)08-04
《生命 生命》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01
语文实践是语文教育的金钥匙(网友来稿)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