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厚江老师讲《背影》有感

时间:2024-10-12 20:45:5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听黄厚江老师讲《背影》有感

  黄厚江,1958年出生,江苏盐城人,大学学历,基础教育首批国家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独立获得两项省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全国中语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首批学术领军人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听黄厚江老师讲《背影》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听黄厚江老师讲《背影》有感

  我们很多人平时喜欢读散文,因为灿若星河的优秀作品给我们以无尽的享受。但也因散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往往让我们误读、误教,教学内容往往难以设定。散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怎样确定?我觉得这次黄厚江老师的《背影》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学生课前还没有拿到课文,于是,黄老师让他们在上课前的五六分钟里读课文。上课一开始就非常吸引人。对学情的把握就是在这样朴素简明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完成了。

  师:同学们好!课前让大家阅读课文,你们捕捉到了哪些令你心动感动的地方?

  生:第六段,这一段的动词描写体现了父亲的背影蹒跚。

  生:找到了几个句子,第四段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第六段“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语言描写虽然直白,但写出了父子之爱,写了父亲对儿子的怜惜,依依不舍的父子情感。

  师:很朴素的话中体会到父爱。

  生:第4段,父亲一定要送我去北京,很照顾我。

  师:刚才同学的发言很好。尤其是你,能用“我”来说,把我自己放在文中。

  对学情的把握就是在这样朴素简明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完成了。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老师说“无数感动的细节,融在背影中,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当时,黄老师还特别地穿了一件黑色的外套,来映衬这篇课文中父亲的黑布马卦,所以老师还提示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看到黄老师的背影想到了什么?听到这里,我禁不住想起去年的杭州,黄老师来上作文课,让学生描写人物,那天黄老师说特地穿上了一件新红色茄克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今天为了应景,黄老师也是特别地选了一件黑布茄克吧。同学们很快地反映过来,找到了父亲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为了更好地把这个背影刻在心中,黄老师让学生看课文的插图,并让学生在课内选一段文字,以配合这个插图,非常自然地重点分析文章第六段。

  把《背影》第六段作为重点分析段,是许多老师都在做的。但是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把焦点聚焦在父爱这个主题上。从描写如何具体,人物形象如何生动,让学生形成对父爱的一种共识。一般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有两个问题需要学生解决,一是写得最生动的地方是什么?从背影这个角度写有什么好处?那么这样处理这篇散文的内容是否恰当呢?请看黄老师是如何处理的。

  当学生指出第六段最能反应这张插图时,黄老师提问:有没有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哪个词最能体现父爱?我们注意到,黄老师特别提到了作者的情感,这和我们平时学习这篇文章的点有所不同,这是一篇散文,散文是抒发作者的情感的,如果我们上课都把精力放在父亲身上,那是有失偏颇的。

  生:努力。因为帮我买橘子要到月台的对面去,很不方便。

  师:你这里的努力我们平时说的努力学习一样吗?

  生:不同,那是艰难的意思。

  生:还有两个动词,攀,缩,十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买橘子艰难的动作,体现了父爱。

  另外学生又从父亲走的姿势等角度体会父亲买橘子的不容易。这些细节的分析可以说已经非常到位了。这时老师说: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疑问?多么巧妙的过度,而且令课堂师生对话多样化,这里来一个学生自主提问,既是对上面对话的一个小结,又使课堂比较生动,因为一味地问问答答,难免让人学生觉得单调,而且使内容也显得松散。老师这样一问,又让学生的思考集中起来了。

  生:为什么写穿的衣服?

  生:为什么写流泪?

  生:为什么动作写得那么详细?

  生:为什么写背影?

  如果说前面的对话只是对课文内容的表面把握,那么这里的提问,就是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有这些描写,让学生去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思想情感,考虑到学生课前也没有预习,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入了背景材料引读。

  师:作者写作的背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并且找一下PPT上的内容和课文有联系的地方。尽管引入课外资料,但决不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引读内容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本。这个环节老师还别具匠心地让学生思考,如果不写背影,写父亲的眼睛,那会是一双什么样的眼睛。在学生多方面猜想之后,老师展示背景资料,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相关背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父子情感。于是老师又抛出一个主问题:作者和爸爸很亲吗?有没有距离?

  这个问题一下子让学生从父子之爱引向了更深的思考。这些内容可能是学生在阅读中很难发现的,这就需要课堂中老师的引导,在学生不注意的地方下功夫,在学生自以为懂实质上没有懂的地方下功夫。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这时候好像才突然发现,仔细阅读文本,才发现父子之间原来曾经也有那么多的不和谐哦。

  生:有距离。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生:第五段,心里暗笑他的迂。感觉父亲言行守旧。

  生:第六段开头,很淡地说爸爸,你走吧。

  不过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学生们还是认为爸爸对儿子还是很爱的。

  师:儿子理解父亲的爱了吗?

  这里老师的提示再次把文章教学拉回到重点,也就是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关注父爱,还应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由此可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学生开始争论了,有说不理解,因为儿子说话很冷淡。有说理解了,因为儿子流泪了。老师让学生关注流泪的文字,学生也很自然地找出来了。同时又再次让学生读背景材料还有爸爸的来信。那时,已无需多言,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对父子之情也有了更深刻地体会。对于初一的学生能做到这个份上,真心不易。

  黄老师的这节《背影》,让我学到了许多,思考了许多。

  第一,认清教师角色

  老师是课堂教学资源的配置者。当黄老师让学生想像父亲的眼睛时,面对学生的一厢情愿的猜想,老师没有批评,而是适时醒大家,会读书就要懂得整体联系,联系文本,联系生活,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于是看到了课文开头写到的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还有结尾写到的东奔西走。看到父亲的眼神是沧桑的,疲惫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父亲的眼神里恐怕是缺乏温柔的。于是很自然进入了下面的环节更深刻地理解了父子情感。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比如学生刚开始理解背影时,一时不能到位,老师没有急于告诉,而转向同学们间的相互触发,重视同学间的相互学习。

  老师是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了四次流泪,并注意到第二次流泪是感动,第三次流泪是离别的伤感,但还没有真正地理解父亲,初一的学生能句有这样高度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整个过程老师都很好地引导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当然这一切能够达成这样的效果,还在于黄老师“吃透教材”的水平,能够站在学生立场,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因素,让学生获得对知识、智慧的感悟,对生活、生命的感悟。

  老师牢牢地把握了“信息落差”。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充分调动已知,能用这么精确的词语说出他的感觉了,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认识到作者也成了人父时,才慢慢地体察到父亲的那份不容易,过去父子间也许有过许多不和谐,但亲情如此深沉,不求回报。

  第二,符合学生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学生发展”为宗旨,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为本”,不仅考虑“教给学生什么”,更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想学什么”--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钱梦龙老师说:“我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有时自己阅读中遇到的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多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

  语文课要考虑的是学生需要培养与训练的语文能力,即学生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比如学生在读一篇散文时,可能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读不懂”,一种是读得懂但“不喜欢”。从根本上来说,文学作品教学就是做两件事情,一是解决学生“读不懂”的问题,可称为“解读”;二是解决学生“不喜欢”的问题,可称为之“鉴赏”。“解读教学”具体教“课文说什么”,“说的这些意味着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些、为什么要这么说”,“鉴赏教学”具体教“你喜欢课文吗”,“你觉得课文什么地方好”,“这些地方为什么好”。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教两篇课文,一篇是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篇是鲁迅的《雪》。对前者,学生是完全读的懂的,就是怀念故乡,但对后者,学生显然是读不懂的。前者应该教学生鉴赏,让学生喜欢上这篇课文;后者应该教解读,让学生读懂这篇课文。但这位老师恰好相反,教《端午的鸭蛋》时让学生反复回答“这里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而教《雪》时,老是给学生讲“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如何生动有趣。”--这显然违背了“以学定教”的原则。今天,我在这里听黄老师上《背影》,我感觉黄老师的学生立场把握得那么准,学生读课文时会读到什么,读不到什么,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不会解决,站在学生立场删选教学点,这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听黄厚江老师讲《背影》有感】相关文章:

黄厚江《蜀道难》课堂实录06-08

喜听《愚公移山》--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 (教师随笔)07-16

洗尽铅华呈素姿,返璞归真为语文--听黄厚江老师《本色语文教学的新视野》的专题讲座随感10-03

衹觉移山兴味长--与钱梦龙先生、黄厚江先生共上《愚公移山》(教师随笔)09-06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教案05-29

听美国人讲素质教育课09-13

新课程,教师讲不讲?讲!(教师中心稿)08-23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听江璐老师公开课心得体会 教师随笔05-27

老师想看脸皮多厚 9学童被逼刮脸见血11-05

听韩军老师公开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有感09-09